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我国普通人群24 h尿钠、尿钾以及钠钾比与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 MAU)的关系。  方法  2018年在黑龙江省、河北省、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青海省的12个区县开展基线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测量以及24 h尿液收集的方法对抽取的18~75岁对象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24 h尿钠、尿钾以及钠钾比和MAU的相关性。  结果  最后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共2 604名,年龄为(47.32±12.78)岁,男性有1 287人(49.42%),MAU者共231人(8.87%)。24h尿量为(1 614.80±645.16)mL/d,尿钠为(193.07±78.87)mmol/d,尿钾为(40.18±16.59)mmol/d,钠钾比为(5.18±2.19)。随着24 h尿钠和钠钾比的增长,MAU的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P趋势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24 h尿钠排泄量(Q5)与最低五分位数组(Q1)相比,MAU发生的风险增加(OR=2.211, 95% CI: 1.359~3.597)。较高的尿钠钾比水平(Q5)与最低五分位数组(Q1)相比,MAU发生的风险增加(OR=2.498,95% CI: 1.546~4.038)。  结论  24 h尿钠、钠钾比与MAU的发生呈正向关联,而24 h尿钾与MAU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国6省18~75岁社区人群的低钠盐使用情况,及其与24 h尿钠、24 h尿钾、钠钾比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693名社区人群进行低钠盐使用情况调查,并采集其体格测量数据和24 h尿液。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社区人群低钠盐使用情况与其24 h尿钠、24 h尿钾、钠钾比间的关系。结果 中国6省2635名18~75岁社区人群中,听说过低钠盐的社区人群占26.6%,目前使用低钠盐的社区人群占8.8%。社区人群24 h尿钠为(192.97±79.27)mmol/d, 24 h尿钾为(40.16±16.57)mmol/d,钠钾比为(5.18±2.19)。检验结果显示,听说过低钠盐的社区人群的24 h尿钠和钠钾比均低于未听过低钠盐的社区人群,分别为(176.77±70.89)mmol/d和(4.34±2.16),24 h尿钾高于未听说人群,为(40.78±17.07)mmol/d;目前使用低钠盐的社区人群的24 h尿钠和钠钾比均低于未使用低钠盐的社区人群,分别为(166.06±62.92)mmol/d和(4.71±2.11)。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听说过低钠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8~69岁普通人群24 h尿钠与肥胖的相关性。  方法  2013-2014年在山东省和江苏省4个项目县,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 400名18~69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24 h尿液收集。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钠和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2 275名研究对象肥胖率19.1%(95%CI:17.4%~20.6%),24 h尿钠为(166.4±71.5)mmol/d。肥胖、按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计算的向心性肥胖人群24 h尿钠水平高于非肥胖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整相关因素后,24 h尿钠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和WHtR呈正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身体活动、高血压和糖尿病后,与尿钠水平最低组相比,尿钠水平最高组患肥胖、向心性肥胖(按WC计算)、向心性肥胖(按WHtR计算)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61(1.18~2.20)、2.01(1.39~2.89)和1.47(1.15~1.89)。  结论  24 h尿钠与肥胖呈正相关,高钠摄入是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汕头市社区居民钠盐摄入情况及钠钾比,为高血压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汕头市澄海区、龙湖区和金平区164名18~90岁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收集24 h尿液,记录尿量后检测尿液中尿钠、尿钾以及尿肌酐的含量。用SPSS 19.0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平均每人每天尿量为(1 692.0±607.1)ml,平均24 h尿钠含量为(130.95±54.99)mmol,尿钾含量为(46.98±24.00)mmol,尿肌酐为(7.47±2.41)mmol,钠钾比为3.32±2.02(男性为3.58±1.96,女性为3.25±2.04),转换为钠盐摄入量为(7.65±3.21)g/d[男性为(7.49±3.12)g/d,女性为(7.70±3.25)g/d]。24 h钠肌酐比值及钾肌酐比值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间24 h尿钠、尿钾含量及钠钾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尿钠含量随着体质指数(BMI)的增高而上升(r=0.296,P<0.01)。钠盐摄入量与收缩压和舒张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4、0.275,P<0.01)。结论汕头市社区居民钠盐摄入量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且钠盐摄入水平与血压水平间呈正相关,仍需进一步控制钠盐摄入达标及适当增加钾盐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莱芜市莱城区居民膳食钠摄入和排出及其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以18~69岁常驻居民83人为研究对象,以连续72 h膳食回顾和调味品称重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膳食钠摄入数据。按标准留取24 h尿标本,检测尿钾、尿钠含量和尿钠钾比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采用Pearson双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变量非正态分布时采用Spearman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对象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钠(6 318.73±2 660.98)mg,男性膳食钠(盐)摄入量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1,P0.05);不同年龄组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65,P0.05);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居民钠(盐)摄入量远低于其他两组,且与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居民摄入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经济状况居民钠(盐)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04,P0.05)。18~69岁居民24 h尿钠均值为(234.33±69.16)mmol,24 h尿钾均值为(32.17±21.71)mmol,钠钾比均值为9.15±4.39。24 h尿钠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9,P0.05);24 h尿钾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2,P0.05);24 h尿钠钾比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0,P0.05);不同年龄组间24 h尿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8,P0.05);各年龄组不同性别24 h尿钠、尿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居民24 h尿钠、24 h尿钾、钠钾比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864、0.135、0.812,均P0.05)。不同经济状况居民24 h尿钠、24 h尿钾、钠钾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87、0.487、0.294,均P0.05)。居民膳食钠与24 h尿钠呈正相关(r=0.228,P0.05),膳食钠与24 h尿钾不相关(r=0.079,P0.05)。结论莱芜市莱城区居民膳食钠摄入量较高,钾摄入量不足,调味品是钠的主要来源。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是膳食钠的摄入量和24 h尿钠钾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基于小学生减盐健康教育能否降低其自身及其家长盐的摄入量。方法从长治市城区28所学校即将升入5年级的班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班符合条件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0名,干预组进行减盐健康教育并传递给家长。对2组学生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前后的随访,观察24 h尿钠、尿钾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后,家长24 h尿钠对照组较之前增加了(15.30±72.91)mmol,干预组较之前降低了(35.03±73.60)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6,P0.05);家长尿钠钾比值对照组较之前增加了(0.28±2.06),干预组较之前降低了(1.28±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5,P0.05);学生24 h尿钠对照组较之前增加了(11.12±27.47)mmol,干预组较之前降低了(8.43±24.16)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2,P0.05);学生尿钠钾比值对照组较之前增加了(2.73±1.87),干预组较之前增加了(2.18±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8,P0.05);结论采取对小学生进行减盐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家庭自觉减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山东省居民24 h尿钠钾比与MS的关系。方法 2011年在山东省采用四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69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测量其血糖、血脂四项、尿钠、尿钾和尿肌酐等指标。依据24 h尿钠钾比值将研究对象按照四分位数法分组,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分析钠钾比与MS的关系。结果 1 906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 其中男性1 003人, 女性903人。MS患病率为24.7%。经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 与24 h尿钠钾比值<4.3组相比, 4.3~5.6、5.7~8.1和≥8.1组MS患病风险OR值(95%CI)分别为1.27(0.93~1.71)、1.06(0.78~1.46)和1.45(1.06~1.97), 趋势检验显示, P<0.05。在MS各组分中, 中心性肥胖和血压升高风险与24 h尿钠钾比之间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5)。结论 随着24 h尿钠钾比增加, MS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国6地区家庭主厨及家庭成员24 h尿钠、尿钾及钠钾比水平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我国6地区共1 576名家庭主厨和家庭成员,进行调查问卷、体格测量及24 h尿液收集,检测24 h尿钠、尿钾水平。结果 排除不合格尿液样本后,共1 530人纳入本研究。本研究调查对象24 h尿钠值为(4.39±1.93)g,24 h尿钾值为(1.59±0.62)g,钠钾比值为5.02±2.18。对调查对象的24 h尿钠值、尿钾值及钠钾比分别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24 h尿钠值与年龄、女性、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呈负相关(P<0.05),与自觉口味偏咸、BMI、SBP呈正相关(P<0.05);24 h尿钾值与几乎每天外出就餐呈负相关(P<0.05),与BMI、愿意减盐呈正相关(P<0.05);钠钾比值与年龄、女性、初中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呈负相关(P<0.05),与自觉口味偏咸、SBP、每周3~5 d外出就餐呈正相关(P<0.05)。结论 我国6地区家庭主厨及家庭成员的24 h尿钠值及钠钾比值仍处于较高水平,而24 h尿钾值较低,它们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对家庭主厨及家庭成员进行长期综合减盐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盐摄入量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2017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和山东省的4个项目点,抽取18~75岁的常住人口,收集24 h尿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盐摄入量与肥胖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205名,年龄为(49.5±12.6)岁,其中男性564人(46.8%),超重率、肥胖率为42.52%、19.33%,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2.94%、45.46%,人均每日盐摄入量为9.32 g/d,其中有84.73%的人日均盐摄入量大于5 g。Logistic回归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盐摄入量最低组相比,最高组患肥胖、按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计算的中心性肥胖、按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计算的中心性肥胖的OR(95%CI)值分别为2.64(1.51~4.59)、2.03(1.34~3.09)和1.85(1.20~2.84)。结论 盐摄入量与肥胖呈正相关,高盐饮食可能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苏省苏州市≥30岁人群尿微量白蛋白异常与肥胖的关系,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苏州市金阊区8个小区抽取的2 889名≥3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微量白蛋白异常与肥胖的关联性。结果苏州市调查的2 889名≥30岁人群中,尿微量白蛋白异常者446例,检出率为15.44%;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组与正常组人群比较,体质指数(BMI:25.3 vs 24.4)、腰围(WC:84.0 vs 82.0)、腰臀比(WHR:0.88 vs 0.87)的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以这3个指标定义的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正常组(P<0.001);在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饮酒、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尿酸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肥胖者(OR=1.610,95%CI=1.189~2.181)和WHR中心性肥胖者(OR=1.349,95%CI=1.078~1.688)均可增加≥30岁人群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的危险性;当BMI肥胖和WHR中心性肥胖者同时存在时,≥30岁人群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的危险性为无BMI肥胖和WHR中心性肥胖者的1.937倍(OR=1.937,95%CI=1.370~2.740)。结论肥胖是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烟台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烟台市芝罘区抽取12个街道办事处,对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个人问卷填写、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3046人,超重率39.95%,肥胖率27.58%,中心性肥胖率48.72%。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P<0.05)。年龄≥30岁是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逐渐升高。吸烟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是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烟台地区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不容乐观,这应成为烟台市慢病防控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正确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患病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市售低钠富钾替代盐对农村社区居民血压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类实验设计,在山东省莱芜市2个农村社区,经过血压筛查,将411名30~ 60岁的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两组均以家庭为单位给予3个月的低钠富钾替代盐替换普通食盐进行干预,定期观察血压及其24 h尿钠的变化。结果用低钠富钾替代盐干预1个月时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人群血压开始呈下降趋势,3个月后评估时高血压组收缩压(SBP)平均下降7.4 mm Hg(1 mm Hg=0.133 kPa;t= 10.096,P=0.000),舒张压(DBP)下降3.8 mm Hg(t=8.017,P=0.000);非高血压组SBP平均下降1.2 mm Hg(t=2.507,P= 0.007),DBP下降1.0 mm Hg(t=2.987,P=0.002)。干预3个月后评估时高血压组24 h尿钠平均下降15.5 mmol(t= 1.803,P=0.037),尿钾上升4.2 mmol(t’=2.132,P=0.018),钠钾比下降1.2(t=2.786,P=0.003);非高血压组24 h尿钠平均下降1.7 mmol(t =0.211,P=0.417),尿钾上升3.7 mmol(t’=2.207,P=0.015),钠钾比值下降0.7(t= 1.818,P=0.036)。结论低钠富钾替代盐能有效降低人群血压水平,且人群依从性较好,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预防控制高血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伴高钠血症患者24 h尿钠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根据血钠水平分为高钠血症组与正常血钠组各20例,同期选取成年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24 h尿钠水平。比较各组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24 h出入量、血钠、钠摄入量及肌酐等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三组预后。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正常血钠组比较,高钠血症组APACHEⅡ评分、血钠均升高(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血钠组APACHEⅡ评分升高(均P0.05)。高钠血症组、正常血钠组、正常对照组24 h尿钠水平分别为(179.10±31.84)、(211.10±29.01)、(203.00±33.11)mmol。与正常血钠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高钠血症组24 h尿钠水平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血钠组与正常对照组24 h尿钠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血钠组(0例)比较,高钠血症组死亡率(60%)高(P0.05),正常血钠组与正常对照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患者24 h尿钠水平低于正常血钠患者,提示钠排泄降低可能是高钠血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且与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何蓉  蔡乐  崔文龙  董峻  舒占坤  叶亚怀  冯锐 《现代预防医学》2014,(19):3537-3538,3550
目的分析云南省罗平县布依族居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流行的社会经济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罗平县布依族聚集乡抽取≥18岁的737名常住布依族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罗平县布依族居民的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8.55%和46.68%;其中,男性分别为9.19%和37.88%;女性分别为7.94%和55.02%。布依族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中心性肥胖;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布依族村民患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可能性越小;家庭收入水平越高者的布依族村民患肥胖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布依族村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存在显著的社会经济差异,应加强对低文化水平和高收入家庭村民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对河南省4 093名15~24岁青年人群的身高、体重及腰围进行测量并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河南省2012年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3.10%、4.62%和16.69%。男性肥胖患病率(6.04%)高于女性(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1)。城市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低于农村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比其他职业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随年龄和体质指数(BMI)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呈降低趋势(P0.01);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随经济收入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5)。结论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以中心性肥胖流行为主,青年时期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升高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做好对青年人群的干预,对整个人群肥胖的预防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及按时就餐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机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招募64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使用《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的健康体检自测问卷收集入组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等一般资料,通过Kawasaki法测量其尿液中的钠、钾排泄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的关联性,采用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按时就餐、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水平及其比值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中介机制。结果纳入分析的64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39274名(60.98%),女性25126名(39.02%),年龄(43.80±11.13)岁,平均工作时长>8 h/d者16980名(26.37%),无法按时吃三餐者4332名(6.73%),平均尿钠、钾排泄量及其比值分别为(4.12±1.86)g/d、(2.06±0.80)g/d、2.05±0.66。工作时长与尿钠、钾排泄量及其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034、0.021、0.032),按时就餐行为与尿钠、钾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r=-0.022、-0.019)(均P<0.001)。按时就餐行为在工作时长与尿钠排泄量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0.006),根据劳动强度分层后,该中介作用仅存在于轻度体力劳动者中(均P<0.001)。结论工作时间延长会导致尿钠、钾排泄水平增加,按时就餐行为有利于轻度体力劳动者减盐/减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山东省青岛地区35 ~74岁居民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地区5 000名35~ 74岁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腰臀比作为衡量居民中心性肥胖的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山东省青岛地区35~74岁居民的中心性肥胖总体患病率为49.5%,标化患病率为4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肥胖家族史、吸烟、饮食、学历、月收入、体力活动情况和肌酐值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不同(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女性、有肥胖家族史、月收入≥1000元和高脂饮食是发生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学历小学及以上和体力活动中度及以上是发生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青岛地区35 ~74岁居民的中心性肥胖率较高;中心性肥胖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需采取综合性措施对其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8.
探讨昆明某高校在校生膳食钠钾摄入比值与随机尿钠钾排泄比值和24h尿钠钾排泄比值之间的相关性,为学生的膳食营养指导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2名昆明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男、女各半)作为受试者,将其随机平均分入4 g/d、8 g/d、12 g/d等3个不同摄盐组(每组2男2女);为其统一提供4d膳食,称重计算其每日膳食钠、钾摄入总量,收集并测定研究对象3d内随机尿钠、尿钾含量和24 h尿钠、尿钾排泄总量.结果 对3个不同摄盐组的膳食钠钾比值作秩和检验,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31,P=0.021).对3个不同摄盐组的24h尿钠钾比值做方差分析,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82,P=0.01),符合分组要求.膳食钠钾比值与3d上午随机尿钠钾比值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25,0.635,0.608,P值均<0.05);膳食钠钾比值与24 h尿钠钾比值之间呈正相关(r=0.642,P=0.024).结论 通过测定在校大学生上午的随机尿钠钾排泄比值或者24 h尿钠钾排泄比值对判定膳食钠钾摄入比值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深圳市成年居民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8年在深圳市对常住居民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10 046名常住深圳市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分析肥胖与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人群的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率分别为8.65%、38.04%,性别、年龄和吸烟均是影响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因素(均有P<0.05),男性、中老年人和吸烟是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OR=1.411, 95% CI: 1.115~1.725, P=0.001; OR=1.155, 95% CI: 1.010~1.321, P=0.036),中强度职业性体力活动是向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OR=0.856, 95% CI: 0.775~0.946, P=0.002)。  结论  虽然深圳市成年居民肥胖、向心性肥胖率略有降低,但仍有改善空间,相关部门应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北省15~24岁居民超重/肥胖状况,探讨其相关因素,从而为制定防治超重/肥胖及促进人群健康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20个样本县(市)随机抽取12 003户,对15~24岁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5~24岁人群24 77人,超重/肥胖者243人,总体超重/肥胖率为9.80%,其中,超重者195人,超重率为7.87%,肥胖者48人,肥胖率为1.94%。城市和农村15~24岁人群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0.68%和9.18%;男女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1.42%和8.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超重/肥胖风险是女性的1.727倍(95%CI:1.246-2.392);已婚人群超重/肥胖风险为未婚人群的1.969倍(95%CI:1.414-2.741);中等收入人群及高收入人群的超重/肥胖风险分别为低收入人群的1.577倍(95%CI:1.074-2.315)和1.951倍(95%CI:1.265-3.007)。结论在湖北省15~24岁人群超重/肥胖的防治工作中,男性、已婚或高收入人群应是关注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