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杜锋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0):149-150
目的通过CT分析探讨鼻咽癌咽周间隙的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方法回顾性研究64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CT表现,对鼻咽癌咽周间隙与相邻结构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茎突后间隙受侵及咽后间隙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P〈0.01),茎突前间隙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鼻咽癌口咽、喉咽、后组颅神经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P〈0.01),而颅底骨质破坏、上颌窦蝶窦受侵、海绵窦受侵、前组颅神经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茎突后间隙、咽后间隙以及邻近结构口咽、喉咽、后组颅神经侵犯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2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和胸部CT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23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经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69枚,良性39枚。^(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41%、94.87%、90.74%,胸部增强CT分别为72.46%、87.18%、77.78%。^(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增强CT,两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临床触诊、B超及PET-CT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50例临床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分别行PET-CT、B超、临床触诊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比较PET-CT、B超及临床触诊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结果PET-CT目测法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3%、66.7%、79.2%及88.2%,B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7.5%、40.0%、73.5%及77.8%,临床触诊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9.4%、66.7%、68.8%及86.2%。三种方法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方法尚没有足够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成为准确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况的方法,但PET-CT的准确率高于B超及临床触诊,PET-CT及B超的灵敏度均明显高于临床触诊。且PET-CT能对乳腺癌的分期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PET/CT显像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PET/CT进行诊断。结果45例出现156个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灶,其中骨转移灶49个、腋窝及锁骨上转移淋巴结46个、肺转移灶33个、肝转移灶16个、脑转移灶8个、内乳淋巴结转移4个,转移淋巴结最小约0.5 cm。结论PET/CT对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均相当高,它既是术前常规影像学检查的补充手段,又是术后随访、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方法,同时对患者的生存和生命质量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为乳腺癌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更加明确和合理。 相似文献
5.
6.
7.
文章对PET-CT应用于肿瘤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进行了综合论述.并提出了在我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性.旨在为我们客观理解PET-CT的价值及未来进入医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核素亲肿瘤显像、CT及MRI检查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99mTc-M IB I亲肿瘤显像、CT及MR I检查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价值。方法78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经病理活检和随访证实局部复发38例,局部纤维化40例。所有患者行99mTc-M IB I亲肿瘤显像、CT及MR I检查,分析3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99mTc-M IB I亲肿瘤显像灵敏度(73.7%)低于CT(94.7%)和MR I(92.1%),但特异性(92.5%)明显高于CT(62.5%)和MR I(67.5%)。3种方法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方法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7.4%、95%和96.2%。结论99mTc-M IB I亲肿瘤显像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弥补CT、MR I检查假阳性率高的缺点,3种方法联合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对118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结果118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35枚。N1占15.6%(63/405枚),N2占17.4%(75/430枚)。跳跃性N2共15例,分布在纵隔第2、4、5、6、7组淋巴结。肺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关系。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鳞癌。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ET-CT和CT在肺癌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8例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近期组(8例)术后10d及10d以内接受PET-CT和CT检查,远期组(10例)术后2个月接受PET-CT和CT检查,比较两组PET-CT与CT在射频消融术后评价疗效的差异.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CT的评价结果100.00%( 18/18)为病灶稳定.而PET-CT评价33.33%(6/18)为完全缓解,66.67%(12/18)为部分缓解,近期组37.50%( 3/8)为完全缓解,62.50%( 5/8)为部分缓解,远期组30.00% (3/10)为完全缓解,70.00%(7/10)为部分缓解.结论 在肺癌射频消融术后评价中,PET-CT较CT更加精确,早期PET-CT检查和远期PET-CT评价结果相近,均可准确评估疗效,因此早期PET-CT检查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MRI与CT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MRI与CT在揭示鼻咽癌(NPC)颅底骨破坏、椎前肌受累及咽后淋巴转移中的鉴别诊断和在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首诊的180例NPC病人同期行MRI和CT检查,对比显示鼻咽周围结构受累和颅底骨破坏情况。结果MRI示颅底骨受累率、椎前肌受累率和咽后淋巴转移率分别为71.1%、33.3%和60.0%,而CT的相应值仅35.6%、7.8%和13.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35.99,13.47,P〈0.01)。结论MRI诊断鼻咽癌颅底骨、椎前肌受累及咽后淋巴转移优于CT,既有利于鼻咽癌放疗中准确勾画靶区,又可避免“漏靶”;MRI对原发灶进行评估,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锦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8)
目的 分析乳腺癌原发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频彩色超声声像图以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手术及病理资料,利用ROC曲线评价诊断指标.结果 132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42.4%(56/132).超声诊断符合率92.9%(52/56);淋巴结转移阴性率57.6%(76/132),超声诊断符合率85.5%(65/76).结论 综合考虑乳腺癌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正确率,判断淋巴结状态,为临床分期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笔者报告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囊性转移癌3例,结合文献对其表现的特点及其CT病理学基础做了探讨;并对隐匿型甲状腺癌CT诊断价值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郭乃才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11):38-41
目的 分析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在不同单能量下CT值、碘(水)密度变化,以探讨能谱CT在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确诊的42例肺占位性病变患者能谱CT成像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疾病19例(良性组),肺癌23例(肺癌组).结果 能谱CT成像诊断肺占位性病变及淋巴结转移灶的x2值分别为26.1和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恶性占位性病变keV越低,CT值差异越大.良性组动脉期标准化碘密度(0.13±0.08) g/L显著低于肺癌组的(0.20±0.15)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动脉期标准化水密度(1.01±0.01) g/L与肺癌组(1.00±0.01)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灶能谱曲线斜率(1.10±0.07)与原发肺癌灶(1.07±0.08)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在不同单能量下成像,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在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上具有明显优势,其定量分析有助于肺部良恶性占位及淋巴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在临床较难诊断病灶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5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212枚区域淋巴结(pN0)中CEA—mRNA基因的表达。比较不同部位淋巴结微转移的差异。结果微转移阳性检测率达32.69%,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颈部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上段食管癌,微转移率为16.67%。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中段食管癌,微转移率为35.29%;腹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下段食管癌,占16.67%。“跳跃性微转移”率为17.65%。结论胸段食管癌易发生颈部、纵隔、腹腔淋巴结微转移,纵向微转移率远大于横向微转移。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食管癌手术中应注意上述部位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原发性胃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予^18F-FDG PET显像检查。采用视觉分析及半定量方法[标准摄取值(SUV)]进行影像学诊断,并与CT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PE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87.1%(27/31),原发病灶的大小是导致假阴性的主要原因,4例假阴性原发病灶直径均〈1cm(T1期)。(2)18例术后证实有胃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8F-FDG PET检出12例,而CT只检出8例,灵敏度分别为66.7%和44.4%。(3)31例患者中PET检出8例有肝脏、肺、腹腔、后腹膜淋巴结等远处转移,其中4例由于PET的结果改变治疗策略。结论^18F-FDG PET对于胃癌是一种较灵敏的检查方法,对诊断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可能优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对术前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10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前应用彩色超声加CT对下颈部进行探查,有选择地分为三野淋巴结清扫(三野组)31例,二野淋巴结清扫(二野组)77例.结果 三野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9%(13131),高于二野组的18.2%(14/77)(P<0.05);胸上段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7.6%(10/21),高于胸中段的21.3%(13/61)及胸中、下段的19.5%(17/87)(P<0.05);胸上段食管癌行i野淋巴结清扫占57.1%(12/21),高于胸中段的23.0%(14/61)及胸中、下段的21.8%(19/87)(P<0.05);三野组3年生存率46.2%(6/13),二野组42.9%(15/35)(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区域性转移为主;术前应用彩色超声加CT判断下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方法是可行的;胸上段食管癌主张行二野淋巴结清扫,胸中、下段食管癌则视彩色超声加CT对下颈部的探查结果,有选择地行三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5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212枚区域淋巴结(pNO)中CEA-mRNA基因的表达.比较不同部位淋巴结微转移的差异.结果 微转移阳性检测率达32.69%,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颈部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上段食管癌,微转移率为16.67%.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中段食管癌,微转移率为35.29%;腹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下段食管癌,占16.67%."跳跃性微转移"率为17.65%.结论 胸段食管癌易发生颈部、纵隔、腹腔淋巴结微转移,纵向微转移率远大于横向微转移.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食管癌手术中应注意上述部位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癌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49例确诊为cNo甲状腺微小癌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组织学类型等因素与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49例患者中,11例发现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2.4%(11/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直径与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2),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于单侧或双侧、原发病灶数、肿瘤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以及组织学类型对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别取肿瘤直径5、6、7及8 mm为截断值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发现肿瘤直径≥5 mm者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5%(10/26),<5 mm者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而以6、7或8 mm为截断值进行分层分析时,组间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甲状腺微小癌具有一定的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肿瘤直径≥5 mm的cNo甲状腺微小癌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