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道黏膜对肠道正常菌群免疫反应失常而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树突状细胞在抗原富集的肠道环境中起着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作用,既能启动免疫应答,又能诱导免疫耐受。这种调节功能缺陷可能导致炎症性肠病。本文就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至今未明.近10年来,随着多种IBD动物模型的陆续开发,使得对益生菌治疗作用的研究得以广泛开展.诸多实验研究表明,益生菌对多种IBD动物模型的炎性症状均有明显地改善作用,益生菌的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肠道致病菌、增强肠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反应、降解肠道内在或外来的致病抗原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是指一类肠道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疾病,与感染和饮食无关。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另外,白塞病、软化斑、婴儿顽固性结肠溃疡也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未作为一类疾病。近年来,儿童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发病有上升趋势,正逐渐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4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治疗后两组CRP、IL-6、ES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炎症反应消退,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遗传易感的宿主对肠道菌群异常的免疫反应所致。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患病的关系倍受关注。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肠道菌群移植至病人的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许多研究结果表明,FMT在IBD治疗中有效。以下就国内外FMT中心发表的FMT在IBD病人中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相关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医院就诊的12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4例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57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的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分析,比较菌群变化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内酵母菌属(2.29±0.41)CFU/g、双歧杆菌属(5.20±0.53)CFU/g、乳杆菌属(5.62±0.12)CFU/g、肠球菌属(6.58±0.23)CFU/g、拟杆菌属(5.64±0.28)CFU/g、消化球菌属(6.35±0.25)CFU/g、小梭菌(3.61±0.30)CFU/g的数量明显增加,而真杆菌属(1.62±0.24)CFU/g的数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结果阳性检出率与菌群数量变化结果基本相附;而菌群与炎性指标有相关性。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其发病与真杆菌属数量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于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不仅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发现,饮食因素对IBD的影响颇为重要。因此,一些剔除可诱发肠道炎症食物、口感相对好、成本低且具有治疗效果的定制饮食(FD)方案应运而生(如特定碳水化合物饮食,低发酵性寡糖、二糖、单糖、多元醇饮食,抗炎饮食,地中海式饮食等)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这些定制饮食分别从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调节肠道免疫,减轻食物抗原对肠道刺激等多个方面发挥着治疗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各种不同定制饮食治疗IBD的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饮食治疗IBD认识。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病因至今未明。现认为免疫系统异常是造成IBD炎症和组织损伤的内在因素。本文在总结传统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近几年临床或实验应用的新型免疫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0.
早期肠道喂养在降低烧伤后肠黏膜通透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早期肠道喂养在保护烧伤患者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方法  2 2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道喂养组 (EF)和延迟肠道喂养组 (DF)。动态检测了两组患者伤后血浆TNF -α和内毒素水平 ;同时采用两种非代谢糖类 (乳果糖和甘露醇 ) ,在伤后 1、3、5d给予口服 ,观察尿中的浓度及两者比值 ,以后者表示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烧伤后血浆内毒素和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 (P <0 0 1) ;两组中TNF -α与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EF=0 93 ,P <0 0 1;rDF=0 80 ,P <0 0 5 ) ;两组患者尿乳果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 (P <0 0 1) ,尿甘露醇含量无明显改变 ;尿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 (P <0 0 1) ,尿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95 ,P <0 0 1) ;EF组尿乳果糖含量和尿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均明显低于DF组 ( P <0 0 1) ,血浆TNF -α和内毒素水平也明显低于DF组。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升高 ,且与严重烧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相关。早期肠道喂养可降低肠黏膜通透性 ,保护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探究诱发炎症性肠病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后又选取了80例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餐饮情况和生活环境进行记录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思病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并且29岁的发病率最高,49岁次之。同时男性患者要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的发病率。而精神紧张、食用辣椒、经常饮茶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结论精神紧张、食用辣椒、经常饮茶是临床上诱发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一类较新的、对胃肠粘膜具有保护作用及损伤修复作用且与粘糖蛋白相关的小分子多肽三叶因子家族在近 2 0年受到重视。哺乳动物三因子家族包括 3个因子 :TFF1(乳癌相关肽 ,pS2 ) ,TFF2 (解痉多肽 ,SP) ,TFF3 (小肠三叶因子 ,ITF)。三叶因子对胃肠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在炎症性肠病中三叶因子上调表达 ,促进损伤粘膜的修复 ,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仅对三叶因子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1 三叶因子概述三叶因子家族在近 2 0年受到重视 ,其家族成员均含有特殊的结构域三叶结构域并因此而得名。三叶结构域由…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病(IBD)专指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于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开展消化内镜临床应用有效机制分析。方法:课题共纳入108例客观对象,均为笔者医院于2017年9月到2019年10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为客观对象,均予以消化内镜检查。结果:108例患者中,41例克罗恩病患者,均成功完成消化内镜检查,平均内镜检查频次为(2.45±0.05)次,平均于7周确诊;67例溃疡性结肠炎,均成功完成消化内镜检查,平均内镜检查频次为(2.51±0.04)次,平均于4周确诊;108例患者中96例患者经内镜检查确诊炎症性肠病,检验诊断率为88.89%。结论:于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开展消化内镜,可为病理诊断提供客观数据支持,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l盘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克罗恩病患者有29例,平均镜检3.4次,患者在3周左右确诊,诊断正确例数为27例,诊断的正确率为93.1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51例,平均镜检4.1次,患者在7周左右确诊,诊断正确例数为48例,诊断的正确率为94.12%。结论: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吴永茂 《现代医院》2007,7(5):40-4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2006年的110例炎症性肠病病人的临床、肠镜表现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85例UC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位于下腹和左侧,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浅表溃疡、弥漫性充血糜烂、假息肉。25例CD主要临床症状为糊状腹泻,腹痛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炎症和阿弗他溃疡。UC结肠镜确诊率为100%,CD结肠镜确诊率为42.4%。UC内外科治疗完全缓解率32.8%,有效率81.9%;CD完全缓解率为21.8%,有效率为63.7%,UC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CD(p<0.05)。结论结肠镜是诊断UC的最有效方法,CD的诊断须依靠临床、结肠镜、X线及手术探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合理的内科治疗和选择性外科治疗可提高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我国IBD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而营养不良好发于IBD患者,尤其是CD患者。合理膳食,补充微量元素、钙、维生素D和益生菌等,有利于病情缓解和控制。营养支持疗法不仅可以改善营养状态,对于CD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诱导和维持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两者发生与免疫异常有关,有资料显示炎症性肠病中存在肠粘膜糖蛋白改变,而CD44分子是细胞表面蛋白成分之一,基于此,我们观察了CD44V6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所有标本均取自江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存档蜡块,包括粘膜活检及部分手术切除标本,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克隆病(CD)12例,感染性结肠炎12例作为对照。试剂:鼠抗人CD44V6单抗及SP试剂盒均为美国Zymed公司产品,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2 …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多数患者有效。然而随着病例的增加,一些常规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的患者亦逐渐增加,文献报道有30%~60%的IBD患者为难治性IBD或激素依赖性IBD,其中有些患者甚至对补救措施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巯嘌呤(MP)、环孢素亦无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70例开展此次研究,所有患者都来源于2015年7月~2017年4月,回顾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消化内镜诊治的效果.结果:本组7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有45例患者诊断为克罗恩病,25例患者诊断为溃疡性结肠,与组织活检比较,符合率分别为62.2%、80.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结论: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准确率高,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