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大毛 《新中医》1997,29(3):56-5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俞大毛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方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功能助阳解表。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太阳少阴同病之方。笔者30年来运用该方治疗凡属少阴本虚兼感寒邪所致的各种急性炎症,疗效颇佳,介绍如下。1急性喉炎陈×,...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伤寒论·少阴病》篇,为少阴病兼太阳表寒证的主方。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多年来,笔者抓住少阴阳虚,阴寒内盛,阳气不得宣达  相似文献   

3.
苏巧珍 《新中医》2014,46(4):236-237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太阳在表风寒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之方。笔者在十余年的神经科临床实践中,发现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用于治疗神经内科中部分急性起病的周围神经病,疗效颇佳,现举数例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扶阳解表之功。可广泛应用于阳虚诸症,应用要点1)脉沉细。2)精神萎靡。3)痰多清稀、小便清长、面色黄暗。附子需先煎久煎。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的主方,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广泛,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梁文华 《陕西中医》2011,32(1):93-93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乃仲景为病之属太少两感证而设,《伤寒论》301条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发热者,病兼太阳之表,脉沉者,病又根于少阴之里,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者,以麻黄开太阳之表,俾邪有出路,附子固少阴之里,细辛由里达表,无微不至,则搜剔更周,病无逃矣。  相似文献   

8.
正刘殿池主任医师,师从名医王大经,从医40余年,精通内科杂病,尤擅于治疗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等,对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证辨别精准,遣方用药轻灵。结合脏腑六经辨证,以少阴虚寒为基础,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糖尿病。1 少阴证与糖尿病《伤寒论》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三阴病[1],因其阳气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乃《伤寒论》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三味药物组成。原文日:“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证少阴阳虚于里故脉沉,兼有太阳表证故反发热,此方温经解表治“两感”为病,早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然对少阴病之其他杂症则未提及。近代有关仲景学说研究的大量文献,对该方的应用及研究亦少有报道。今就笔者临床应用所得,略举数例,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全方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主治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证),是助阳解表的代表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致病机理为阳虚感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从而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尤其在临证时针对“项背冷痛”这一明显症状具有突出疗效。  相似文献   

11.
刘敏  闫军堂  郭少英 《中医杂志》2012,53(9):790-791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行医40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现结合病例将王老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经验总结如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补肾阳,细辛以其气味辛温雄烈而走窜,既能佐附子温经补阳,又能佐麻黄解散表寒,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朱一斌(长沙老年病医院,410005)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用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的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助阳解表的代表方。老年患者常见素体阳虚,...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少阴篇的一张方子.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共三味药组成.原论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论》对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论述只一条,寥寥数语,仅为少阴病兼有太阳表证而设,对少阴病之其它杂病则未涉及.我从临床实践体会到,凡属少阴受寒或少阴肾阳不足所致之多种杂病,只要辨证确非肾阴不足、肾家伏热者,投之可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一、肾咳黄××,女,40岁,农民.患者发热畏寒,身痛,咳嗽,曾经中西医治疗,缠绵不愈,已历数月.阅前所服方药,多从参苏饮,止嗽散等方治疗,终难收效.余诊时,患者自述周身畏寒,喜厚衣,咳嗽则腰背相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之效。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张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故所述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及三叉神经痛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少阴阳虚,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取效,从而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麻黄细辛附子汤系《伤寒论》方之一,主治少阴阳虚,复感风寒。临床辨证为阳虚外感,恶寒甚,发热轻,而脉沉弱或微细。张仲景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该方由麻黄、细辛、附子三药组成。  相似文献   

16.
唐春芳  黄道富 《新中医》1996,28(7):51-51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唐春芳,黄道富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伸应用于高血...  相似文献   

17.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友良 《陕西中医》1998,19(6):282-28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18.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申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综合征)屡效。  相似文献   

19.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1条,原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20.
张存芳  高兵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96-96,122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非常简单,仅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用来治疗阳气亏虚状态下,感受寒邪出现邪正相争而导致的发热即太少两感证。笔者在临床上把此方进行化裁配伍用来治疗阳气亏虚,寒邪困阻,表里同病而引起的疾病,往往疗效异常奇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