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9年 Gosrschlich 等成功研制了 A 和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多糖菌苗有很多的抗原性和群特异性,能诱导人体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在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有较好的效果。目前,B 群脑膜炎球菌仍是欧美国家流脑的主要致病菌,因为 B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简称 B 群多糖)并非有效的免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菌根据荚膜多糖的特异性可分为 13个血清群 ,其中A、B、C群引发的流脑病占 90 %以上。我国自上世纪 6 0年代以来主要以A群流行为主 ,但近年来由C群引起的病例时有发生 ,局部地区还发生暴发性流行 ,病死率极高 ,单纯接种A群流脑疫苗已不能有效控制该病流行 ,只有同时接种含有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才能有效预防流脑流行。目前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最新独立研制生产的A +C群脑膜炎球菌双价多糖疫苗可有效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该疫苗于 2 0 0 1年 12月获得新药…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一种病死率高且后遗症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脑膜炎球菌疫苗是预防控制流脑的有效措施。目前, 包括中国在内, B群流脑已成为全球主要流行的血清群。脑膜炎球菌ACYW等疫苗主要成分为荚膜多糖, 而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主要成分为蛋白, 有外膜囊泡(OMV)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两种。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方法包括人补体血清杀菌试验(hSBA)及脑膜炎球菌抗原分型系统(MATS)、脑膜炎球菌表面抗原表达试验(MEASURE)、脑膜炎球菌抗原分型系统(gMATS)和Bexsero 疫苗抗原序列分型(BAST)等替代方法。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技术是疫苗研发和临床试验研究的基础, 而我国目前尚无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因此, 本文就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我国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研发和后期免疫原性评价及临床试验研究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监测与预防   总被引:65,自引:11,他引:5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仍然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它严重地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文章介绍了最近在非洲、欧洲、大洋洲、美国和我国出现的流脑流行情况,在上述地区和国家中脑膜炎球菌血清群、血清型与血清亚型的分布,脑膜炎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了有效地控制流脑的流行,必须加强对流脑的监测与预防.为此,提出了在流脑流行病学监测中,不仅监测流脑一般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还应监测它的年龄组发病率.还必须检查脑膜炎球菌血清群的变迁与该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该菌在健康人群中的带菌率与人群的抗体水平.给儿童注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为了增强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幼儿的预防效果,有的国家正在使用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与载体蛋白结合所制成的结合疫苗.关于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究近况在此文中亦做了介绍.当缺乏疫苗时,给病人密切接触者口服抗菌药物作为辅助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流脑第2代病人也将会产生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5.
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是整个欧洲(除苏联)流脑的优势菌群,该群菌以具有群荚膜多糖和一种在α 2-8位点上与唾液酸连接的同聚体为特征。作者认为,B群多糖缺乏免疫原性,并指出外膜蛋白(OMP_s)或脂多糖可望用于制备具有较好免疫原性的菌苗。鉴于OMP_s和脂多糖的抗原性与B群多糖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在欧洲许多国家,流脑发病最初以OMP 2型B群流脑菌为主,最近  相似文献   

6.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在过去几十年,随着疫苗的广泛使用,流脑发病率显著下降。目前在中国上市的疫苗主要包括A、C、W、Y群单价和多价多糖脑膜炎球菌疫苗(MPV),A、C群多糖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PCV-AC)以及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MPCV-AC-hib)。纵观我国脑膜炎球菌疫苗近50年的发展历程,在疫苗生产、质量控制以及相关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着流脑疾病负担被低估、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策略尚未完善、不同厂家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程序不统一、无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上市等问题和挑战,为此应不断提高流脑监测手段及系统开展流脑疾病负担评价的研究以助力我国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策略和免疫程序的完善,并针对流脑血清群高度可变和易发生抗原漂移的特性通过基因重组等技术研发出免疫力更长、保护效果更好的可预防所有血清群流脑的通用性疫苗。  相似文献   

7.
目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是控制和预防流脑传播最有效的措施。中国上市使用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包括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和含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联合疫苗。本文重点对中国上市使用的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合理使用不同类型的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流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肺炎、化脓性脑膜炎及爆发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1].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感染最为有效的方法.1938年研究人员首次进行了1型和2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双价疫苗大规模接种临床试验;1978年14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在美国正式上市;我国从1966年开始研制流脑疫苗,1980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生产流脑多糖疫苗[2-4].研究证明,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疫苗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接种次数多.如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标准接种程序是出生后第2,3,4月龄各接种一针,一周岁后加强免疫一针.  相似文献   

9.
<正>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俗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是引起全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和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尽管疾病预防监控技术不断发展,局部地区流脑流行的风险仍然不低。因此,疫苗接种成为了最佳防控策略。根据其荚膜多糖化学组成的不同,Nm被分为13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此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危害极其严重。上世纪80年代在大面积使用了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接种后,流脑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年来疫情有所波动[1] 。为了进一步掌握大连市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是控制和预防流脑传播最有效的措施。中国上市使用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包括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和含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联合疫苗。本文重点对中国上市使用的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合理使用不同类型的脑膜炎球菌疫苗预防流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蛋白抗原研究进展,包括细菌分类、荚膜多糖表达及调控、生物膜形成及H因子结合蛋白(fHbp)等。重点阐述了fHbp结构、分类、功能和表达调控,以期为中国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使用联合疫苗使链球菌性肺炎及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大量减少,此后脑膜炎球菌就成为美国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因。早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曾建议在特定高危人群中使用4价多糖疫苗预防气溶胶引起的感染,这些高危人群包括到流行或高地方性流行的国家旅行的人士及暴露于脑膜炎球菌的实验室人员。此疫苗还被推荐用于控制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的爆发。之前已有允许在大学新生中使用4价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MPSV4)的相关建议公布于众。新注册的MPSV4含血清群A、C、Y、W135,可…  相似文献   

14.
黄晋  罗彩凤 《中国校医》2019,33(3):218-220
目的 系统地梳理流行性脑膜炎球菌感染(以下简称流脑)死亡病例发病特征、诊疗和疫情处置特点,为早发现,早预防,降低死亡率。 方法 对2017年7月东莞市塘厦医院收治的1例B群暴发型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疫点处理。 结果 患者血情标本鉴定为B群脑膜炎双球菌,患者从发病至死亡间隔时间不足24 h。该起疫情通过有效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未发生其他感染个案及二代病例。 结论 B群脑膜炎奈瑟菌可引起的流脑暴发型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感染引起的以脑脊髓膜炎和菌血症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严格意义上应称其为脑膜炎球菌病(meningococcal disease).历史原因,我国疾病监测中一直沿用流脑作为病例定义. 脑膜炎奈瑟菌根据英膜多糖的结构特征分为A、B、C、H、I、K、L、W135、X、Y、Z、29E等12个血清群,其中,A、B、C、W135、Y、X群是目前主要流行的致病菌群.无法进行血清分群的脑膜炎奈瑟菌称为不可分群菌株(nongroupable),多为健康人群携带,较少致病.  相似文献   

16.
<正> 1、流脑菌苗预防的群特异性。即 A 群多糖菌苗仅对 A 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感染有预防作用,对 B 群就无此作用。所以在流脑流行季节,对疑似病人,不能仅凭有菌苗接种史,就贸然排除流脑的诊断,应充分考虑到其它群型致病的可能性。2、接种年令与免疫应答有明显的依赖关系。年令愈大对菌苗的免疫反应性愈强,成年人和年长儿童接种后可获得有效的免疫  相似文献   

17.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有效措施是接种疫苗。目前我国使用的有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V),A+C群MPV,A、C、Y、W135群MPV和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Canigate Vaccine,MCV)4个品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是A群MPV和A+C群MPV。鉴于我国流脑的发病特点和国际上使用脑膜炎球菌疫苗(Meningococcal Vaccine,MenV)的经验,对MenV使用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eningitides,Nm)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根据Nm荚膜多糖的特异性将Nm分成13个血清群,所有血清群均可致病,但以C群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9.
任仁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43-14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遍布全球,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可出现地方性流行,经常有散发病例的出现。流脑的病原菌多达十几种,但在我国90%以上的流脑病例是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我国从1984年起开始给儿童接种流脑疫苗(A群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菌苗)以后,流脑的流行逐渐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抗原性不同,可将脑膜炎奈瑟菌分为A、B、C、Y及W135群,A群及C群是引起脑膜炎流行的主要血清群。2011年4月21诸暨市发现1例成人W13群流脑病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