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已有许多血清学方法,如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LA—ABS)、单克隆抗体(SCAT)及ELISA等,被用于麻风亚临床感染的研究。以酚糖脂(PGI一I)为抗原的血清试验法较简单、抗原易得、实验方法可标准化,以及其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易于现场应用等,故1986年WHO特别推荐。 1980年Brennan等证明在感染组织中麻风菌周围的“荚膜”是一种类脂质,对麻风血清有特异性。l980年Hunter等将这种类脂质提纯,并证明其属于PGI。1982年Pagne等把糖脂联接脂质体,用免疫扩散实验证明L型麻风的血清内有抗PGI,的抗体。同年Hunter等用PGL为抗原作ELISA报告有阳性结果。天然PGI.一I由于高度的疏水性和不溶性而不宜用于水性环境中的免疫学试验。1983年Young和。Buchanan使天然PGI。在碱性条件下去羧基化,以去掉过多的脂类,充分暴露PGI。的特异性抗  相似文献   

2.
用BCG和牡牛分支杆菌的悬液来吸收血清从而改进了FLA—ABS试验。细菌阳性病人的试验结果几乎100%是阳性,结核样病人约80%是阳性;而18例肺结核病人、50例健康非接触者和138例普通医院非麻风病人中的136例全都是阴性。后者的2例阳性血清与耻垢分支杆菌出现交叉反应,但耻垢分支杆菌不能吸收麻风菌的特异阳性反应。因此证明,用FLA—ABS试验检查麻风菌的临床下感染,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是令人满意的。 62名麻风病人家属接触者中,有57人是阳性(91.9%),其中婴幼儿、病人子女和孙子以及瘤型病人接触者的平均抗体滴度都比较高。家属接触者中有39人作了麻风菌素试验,7人的光田氏反应为可疑,但FLA—ABS试验是阳性,他们显然感染了麻风菌但还未形成细胞免疫能力,因此必须仔细观察,看其是否有发展成为麻风病者。麻风流行区的15000名学校儿童中,有耳大神经粗大或可疑皮疹者共173人作了FLA—ABS试验,阳性有109人(63%)。农村的阳性百分率稍高于城市地区,与过去农村发病率较高的情况相符。FLA—ABS试验的结果与这些儿童的结核菌素试验、BCG接种史无关。他们的血清同时进行了BCG间接免疫荧光检查(BCG—FA)和风疹病毒血凝抑制试验(R—HI),这些试验的结果与FLA—ABS试验结果无相关的关系。FLA—ABS试验与BCG—FA试验都是阳性的58例血清中,57例的血清除了与麻风菌发生反应外,不与另外六种分支杆菌发生反应,有一例同时与另外的分支杆菌发生反应,这个学生后来被发现是麻风病。根据上述的观察推测,该地学校儿童至少是0.7%的临床下感染率,这几乎是当地麻风发病率的200倍。  相似文献   

3.
用PGI—ELISA对麻风家内接触者(HC)追踪观察三年,76名第一次为可疑者中第三年复查转阴性40名(52.6%),转阳性(+)33名(43.4%);75名原为阳性者中转为可疑的12名,转阴性33名(44.0%),阳性程度升高的(++)5名(6.7%),后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原3名阳性(++)者无一名转阴。这显示(±)与(+)者均为转阴多于阳转,而ELISA OD值的变化与所接触的病型和病情无明显的相关性,而是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 97名第一次PGI—ELISA阳性者中,有一人于第二年15岁出现症状,诊断为BT型麻风,病期仅二个月,显示用ELISA追踪观察HC可发现早期病人。作者认为,三年以后的结果还会有变化,今后做麻风亚感研究要注意青少年中的麻风接触者。三年后复查第一次PGI—ELISA为阳性的19人,发现浅神经粗大者3例,皮肤中查到AFB的6例,外周血液中有AFB的3例;同时用PGI、ML和Ms三种抗原做ELISA,结果被检查血液中均存在抗AFB抗体,说明查到的是ML,但作者强调在HC中查到AFB国内尚属首次,因正常皮肤也常带有非典型AFB,故在出现症状之前,对此做出结论宜慎重,并希望扩大样本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用Ms—ELISA及PG1—ELISA对照研究,检测了新麻风病人、麻风家内接触者及流行区、非流行区健康人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Ms—IgG与PG1—IgM抗体一样,均能反映与感染程度和带菌量的相关性,然而以PG1—ELISA为标准对照表明,以Ms—ELISA作筛检试验,其特异性偏低,故不宜单独用于麻风低流行区。在治疗期间Ms—IgG抗体随用药和时间不同有与疗效相应的变化,故Ms—ELISA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苏宝应县的麻风流行情况,对麻风亚临床感染进行了探讨。作者曾用PGI—ELISA在该县居民中进行过随机调查,发现阳性率达15.24%,提示麻风有流行的潜在危险;这次又在这个县的麻风家内接触者中调查阳性率为33.33%,多菌型病人的接触者被感染远多于少菌型的接触者,青少年的感染率最高,这可能与接触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6.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 PG1、ND-P-BSA 和 NT-P-BSA 3种抗原在麻风病人(136例)、结核病人(20例)、自家免疫性皮肤病患者(10例)和非麻风流行区的正常人(36例)中的血清学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抗原的血清学活性呈高度显著的正相关(PG1 Vs ND-P-BSA,r=0.89,P<0.0005;PG1 Vs NT-P-BSA,r=0.82.P<0.0005;ND-P-BSA VsNT-P-BSA,r=0.91,P<0.0005),均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多菌型病人中,3种抗原均全部为阳性;在 BT 病人中,PGI 和 ND-P-BSA亦全为阳性,而 NT-P-BSA 只有80%为阳性;在 TT 病人中则仅 PGI 全部阳性,其它两种抗原的阳性率明显降低.在正常人中全为阴性。在结核病人和自家免疫性皮肤病患者中均有部分交叉反应。当为了消除这些交叉反应而将正常值提高3倍时,对 PG1的敏感性虽影响不大,但也仅能消除部分的交叉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对 NT-P-BSA 虽能消除全部交叉反应,但敏感性却明显降低,唯有对 ND-P-BSA 能得到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结果,这提示将 PG1-ELISA 与 ND-P-BSA-ELISA 联用,或单是 ND—P—BSA—ELISA 自家正常值的联合(最低值的与3倍最低值结果联合)使用,在麻风血清学诊断和亚临床感染检测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在人体内,单核——巨噬细胞(M_c-Mφ)与T、B细胞组成参与免疫应答的三大类细胞,在免疫应答的感应阶段、效应阶段和免疫应答的调节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近代对麻风免疫学机理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机体T、B细胞量和质方面的改变,对麻风M_c-Mφ及其功能的研究似乎未予应有的重视.为了阐明麻风免疫缺陷的本质,第11届国际麻风会议上已提出今后5年麻风免疫优先考虑研究的6个目标之一是"广泛研究麻风病时Mφ的功能,重点研究麻风分枝杆菌(ML)抗原反应过程的机制".不同类型的麻风中,可能由于Mφ对ML及其产物,以及对激活的淋巴细胞(Lc)产物应答上的差异,造成了Mφ在形态上分化的异形,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等  相似文献   

8.
用抗麻风菌特异酚糖脂I(PGL—I)单克隆抗体B_8(?)建立了间接血清抗体竞争试验(scrumantibodv compctition test, SACT),其敏感性为99%,特异性为96.5%,以本法与标准化的以PGL—I为抗原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GL—I—ELISA)作了对比,所用麻风血清为100例(LL 20,BI 20,BB 20,BT20)。正常人血清为28例,结果显示两法在检测MB病人上无显著差异,但在PB病人PGL—I—ELISA的敏感性远不及SACT。PGb—I—ELISA的OD值与病型有关,随BI的减少而降低,SACT没能显示同样的结果。从疾病筛检看,SACT除特异性比PGL—I—ELISA略低外,其敏感度和正确指数均优于PGL—I— ELISA。两法不能互相代替,如联合使用可能更好,特别是我们改建的SACT程序与PGL—I—ELISA基本相同,更适于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9.
推广应用MDT后用NT—O—BSA~ELISA检测了1715名麻风接触者和6例新病人血中的抗PGI—IgM抗体。1715例接触者中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开始MDT前33.4%,用MDT 2~24个月32.82%。用MDT后48个月21.84%(P<0.001);6例新病人在推广MDT 5年时OD下降72.74%;连续观察243例抗体阳性的接触者,2~5年共发病7例(BT 1例,BL 4例,LL 2例)。结果说明:1.接触者和病人抗体水平的高低与用MDT的时间长短有关:2.抗PGI—IgM抗体检测可用于对疗效的监测;3.用MDT后不同时期接触者的抗体OD比较,对寻找传染源,评价麻风防治效果有参考价值;4.观察接触者抗体OD值的变化,对预测其是否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在已知麻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是由于细胞和体液两种免疫对麻风杆菌免疫应答的特异性抗原紊乱而引起,但对于紊乱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曾有三个实验室报告,在各种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中Tγ和Tμ细胞的比例发生变化,但是在麻风病人中关于T细胞亚群的变化尚未见有报导.因此,作者进行了这次研究,以便调查麻风病人有无Tγ和(或)Tμ细胞数量的变化,从而确定这些T细胞亚群在麻风病因学上的作用.随机选用麻风患者共86例,按类型和病期分为4组:活动性瘤型49,非活动性瘤型24,界线类7及结核样型6;另有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尽管麻风杆菌特异酚糖脂证明是极好的试验抗原,但作者仍认为 Abe 所建立的荧光麻风抗体吸收试验(FLA-ABS.T)对麻风免疫流行病学检测和控制方案仍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方法,且交叉反应少。基于上述理由和考虑到墨西哥白种人的棍合血统及特殊的环境分文杆菌分布,作者试图对 FLA-ABS.T 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性以及发现交叉反应的可能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Ms—ELISA的建立及其与PG1—ELISA的比较结果,证明Ms—ELISA有高度的敏感性(99%)和特异性(96%),与PG1—ELISA呈高度显著的正相关(r=0.6106.P<0.0001),并有很高的符合率(>90%)。此外,Ms—ELISA的OD值大小与病人的BI高低密切相关(rs=0.955,P<0.001)。此法简单快速,抗原可自制,所用器材和试剂可用国内产品,为大规模的麻风初检和评价临床疗效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研究瘤型麻风病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性及其逆转机制,是研制麻风疫苗和发展免疫治疗的基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与T细胞共同培养,是研究D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理想模式。本文综述了有关麻风病在抗原递呈及诱导T细胞反应的研究;比较和分析DC递呈麻风完整菌及麻风菌组分抗原及其诱导不同的T细胞反应的机制;揭示了麻风菌是一个很独特的致病性分枝杆菌,它可能含有阻碍D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成分,而DC递呈麻风菌的组分抗原却可活化T细胞这为逆转免疫无反应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用ELISA检测麻风亚临床感染是WHO推荐的方法。因麻风菌特异性抗原来源困难,笔者用吴氏改良的MS—ELISA法对317例家内麻风接触者及病人近邻随机进行初筛,尔后用ND—O—BSA—ELISA检测初筛阳性者。 MS—ELISA初筛试验的试剂及抗原试验板由中国医科院皮研所提供,OD值>0.3为阳性。检查317例,检出63例阳性者。ND—O—BSA—ELISA试验在中国医科院皮研所进行,按吴氏报告以OD值>0.13为阳性,对其中一例OD值为0.3者重点随访,发现后来生了麻风. 这例ND—O—BAS—ELISA强阳性属家内  相似文献   

15.
麻风的临床谱与免疫反应谱平行,这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模型,可研究皮肤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包括研究粘性分子在这应答中的作用。对麻风菌呈强烈迟发超敏反应性损害(如T型、逆向反应和光田氏反应)表皮中,角朊细胞内粘性分子—I(ICAM—I)丰富,并有  相似文献   

16.
<正>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大多数学者认为,麻风的发病与转归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麻风的有效保护免疫(杀菌效果)取决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和巨噬细胞是麻风的免疫基础。白介素(IL)-10主要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泌,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机体的免疫活性和炎症过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IL-10能抑制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是在埃塞俄比亚麻风估计患病率为,2.5‰的 Gurage 地区进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例瘤型麻风患者家庭的54名家庭接触者、7例结核样型麻风患者家庭的39名家庭接触者、15个无麻风患者家庭的99名健康对照者对酚糖脂-I(PGL-I)的合成类似物(PGL-ISA)的抗体反应进行了调查,并用标准瘤型贮存血清(LSP)的活性百分比表示抗体活性,即抗体值相似文献   

18.
麻风病     
20052965麻风病免疫中的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研究进展/翁小满(首都医大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胡永秀∥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3).-200~203综述了有关麻风病在抗原递呈及诱导T细胞反应的研究;比较和分析DC递呈麻风菌及麻风菌组分抗原及其诱导不同的T细胞反应的机制;揭示了麻风菌是一个很独特的致病性分枝杆菌,它可能含有阻碍D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成分,而DC递呈麻风菌的组分抗原都可活化T细胞,这为逆转免疫无反应性的研究提供借鉴。参16(马宽玉)20052966酚糖酯-免疫球蛋白M和鼻分泌物中麻风菌PCR检测在麻风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翁小满(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温艳,袁联潮…∥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6).-425~428采用酚糖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GL-ELISA)和检测鼻携带麻风菌的PCR方法,对流行乡村(云南省同烘和南丘)麻风病患者、家内接触者及普通人群麻风菌感染进行检测。结果:麻风病家内接触者的PGL-IgM阳性率和PCR检测的麻风菌携带率分别为30.4%和23.1%,两村普通村民PGL-IgM阳性率南丘村18.7%,同烘村20.86%,无...  相似文献   

19.
在麻风免疫光谱中,结核样型麻风(T T)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应答功能基本正常,瘤型麻风(L L)则有特异性细胞免疫缺陷.其机制尚不太清楚,现将近来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免疫细胞 1、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Mehra等用麻风菌素诱导抑制丝裂素C??A对麻风病人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植物血凝素和脂多糖分别激活 T、B 淋巴细胞,应用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掺入实验,观察了麻风患者的淋巴细胞在转化时大分子合成代谢的变化。此可反映免疫功能。结果现症患者的 T 细胞~(14)C-缬氨酸的掺入显著减少,相反,B 细胞~(14)C 缬氨酸、3H-胸苷和~(14)C-尿苷的掺入均显著增多;接近治愈和治愈的病人 T、B 细胞的放射性掺入均在正常范围.这表明麻风的免疫反应是以细胞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