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膝关节周围血管在下肢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膝关节周围主要血管在下肢修复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膝周血管由膝降动脉、膝上/下内侧动脉、膝中动脉、膝上/下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胫前动脉返支、旋腓骨动脉、腓肠动脉等组成,可利用这些血管为蒂切取相应的皮瓣修复下肢组织损伤。[结论]膝关节周围血管丰富,有广泛的吻合支,可以根据组织损伤情况灵活设计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带旋股外动脉内侧降支股前外侧皮瓣在毁损性断掌再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例有严重皮肤、血管损伤的毁损性断掌,切取带旋股外动脉内侧降支的股前外侧皮瓣,用股前外侧皮瓣覆盖手部创面,旋股外动脉内侧降支修复手部血管缺损。结果除1例术后拇指远节部分发生缺血坏死外,其余再植手指和皮瓣全部成活,功能恢复较好。结论对于有严重皮肤、血管损伤的毁损性断掌,应用带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能同时解决皮肤和血管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自1994年3月至2008年5月对49例51条具有慢性缺血表现的下肢,经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症。根据影像提示的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分别采用3种血管重建方式:①35例(37条下肢)行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②8例(8条下肢)行股深动脉重建;③6例(6条下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结果:28例(30条下肢)静脉动脉化术后随访1.5~13.5年,7条截肢;8例(8条下肢)股深动脉重建术后随访1-4年,2条截肢;6例(6条下肢)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1条截肢。除10条截肢外,其余41条患肢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病人基本可正常生活。结论:根据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钩疝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术在治疗复发疝患儿中的诊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056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复发疝在单孔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双钩疝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借助水分离技术于腹膜外套扎内环。针对巨大疝行脐内侧襞遮盖术加强,套扎内环后疝针带线再次进针入腹,穿过同侧脐内侧襞后预置结扎线,疝针再返回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前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使脐内侧襞遮盖已经结扎内环区域加强修补。 结果32例复发疝38侧疝成功实施内环结扎,其中6例发现对侧隐性疝同时给予单纯内环结扎。6例巨大疝行脐内侧襞遮盖术。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2±2.3)min和(15.2±2.5)min,无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全部患儿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复发。 结论应用双钩疝针腹膜外注水分离技术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的操作,是治疗小儿腹股沟复发疝优先选择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性再通术治疗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7例经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诊断的下肢主要动脉起始部平齐闭塞患者,病变分别位于髂总动脉(4例)、髂外动脉(2例)、股浅动脉(8例)、胫后或胫前动脉(3例),临床表现为静息痛等下肢严重缺血症状。经同侧、对侧股动脉或右肱动脉等途径,主要使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方法对平齐闭塞端血管进行顺行开通治疗。结果17例患者中,12例成功使导丝和导管经平齐闭塞端进入并通过闭塞端,完成再通治疗,其中11例(11/12)使用了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在髂、股动脉共植入支架19枚;1例髂总动脉、2例股浅动脉和2例胫(胫前、胫后)动脉平齐闭塞病变因无法使导管导丝嵌入闭塞起始部而终止再通操作,再通成功率为70.59%(12/17)。未发生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再通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踝臂指数(ABI)平均值从0.47上升至0.71。6个月近期随访无症状复发,8、12和24个月各有1例患者症状加重,其中1例复查CAT显示支架内完全闭塞。结论使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对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进行再通治疗可以获得安全而良好的临床疗效,拓展了介入治疗对于复杂、严重下肢缺血病变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联合全景超声成像(PUI)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ADVT)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ET及PUI对46例接受下肢ADVT介入治疗患者的48侧下肢血管进行检查,将图像与二维超声及CDFI、DSA进行对比分析,并在VET动态监视下移动溶栓导管。结果 VET图像可清晰显示管腔内导管及其头端位置、未溶血栓边界轮廓、附壁小血栓、血管壁情况及周围侧支循环等,伪像和干扰减少,图像质量评分高于二维超声及CDFI(P〈0.05);与DSA比较,VET、二维超声及CDFI股浅静脉再通血管腔同一狭窄段切线位内径测值的符合率分别为87.50%(42/48)、37.50%(18/48,χ2=25.60,P〈0.05);VET全景图像清晰,内容更丰富;VET动态条件下可较清晰显示腔内导管移动情况,在其监视下可将溶栓导管侧孔段准确置于血栓段血管。结论 VET联合PUI在下肢ADVT介入治疗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以股后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27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股后皮神经伴行血管的行程、外径及皮支分布情况。结果:(1)所有股后皮神经都有来源于知名血管的营养血管伴行。(2)股后皮神经的伴行血管既营养神经,同时沿途又发出多条分支营养皮肤,并与股后穿动脉皮支、动脉的升皮支广泛的吻合。(3)股后皮神经伴行血管穿出深筋膜有一定规律性。结论:股后皮神经伴行血管解剖恒定,口径较粗,具有形成岛状皮瓣顺行或逆行转移的解剖学条件。  相似文献   

8.
膝上内侧筋膜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皮肤缺损是临床较常见的外伤 ,处理是否适当常影响患者关节功能 ,尤其是膝关节周围缺损的修复 ,对术后的行走功能有极大的影响。我们运用膝上内侧筋膜皮瓣的逆行移位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1 皮瓣解剖膝上内侧动脉大部分起自膝降动脉 ,少数起自动脉 ,其出现率为 10 0 % ,在半腱肌与半膜肌下 ,向前下方走行 ,于膝关节平面上约 4 cm,在股内侧肌与大收肌腱之间穿过深筋膜至皮下。膝上内侧动脉的筋膜皮支延续为众多的细小血管 ,与邻近的髌骨周围血管网和缝匠肌前、后缘的穿血管 (起自股动脉、动脉、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颈外浅静脉移植在下肢大血管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临床应用颈外浅静脉移植治疗下肢大血管缺损20例。其中感染性股动脉瘤11例,外伤性股动脉瘤4例,腘动脉损伤3例、腰静脉损伤2例。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5年,全组病例吻合口通畅。吻合段血管无栓塞、无破裂出血、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在下肢大血管损伤性缺损或感染性股动脉瘤的治疗中,可首选颈外浅静脉移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rOWCT,MDCT)在腹股沟疝和股疝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经临床证实为腹股沟区疝的260例患者的MD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reconstruction,MPR)图像资料,观察疝囊与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260例患者中,腹股沟斜疝146例,直疝82例,股疝32例。146例斜疝患者(右侧75例,左侧60例,双侧11例,共157个疝囊)的疝囊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经腹股沟深环进入腹股沟管,疝囊主要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前侧(103/157,65.6%)或前内侧(36/157,22.9%)。82例直疝患者(右侧39例,左侧34例,双侧9例,共91个疝囊)的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主要位于精索内侧(70/91,76.9%)。斜疝及直疝的疝囊均走行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32例股疝患者(右侧17例,左侧15例,共32个疝囊)的疝囊均位于“影像学股三角”内。结论MDCT的MPR手段能准确诊断腹股沟疝与股疝,且借助标志性解剖结构能进行可靠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汤华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0):658-659
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架结合组织瓣技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下肢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例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下肢开放性骨折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比目鱼肌肌瓣等结合外固定架的方法治疗,其中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大11.5 cm×6.8cm,最小5.2 cm×4.6 cm,其中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近端骨折11例、胫、腓骨远端骨折9例。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8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8例、比目鱼肌肌瓣4例。结果所有组织瓣均存活,创面愈合,经3~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结论应用外固定架结合组织瓣技术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小腿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014年美国血管外科协会颁布的WIFi分级用于预测糖尿病足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病人下肢血管再通后的伤口愈合效果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对109例糖尿病足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病人行下肢血管再通成功,根据伤口愈合结果分为伤口愈合组(n=64)和未愈合组(对照组,n=45);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和WIFi分级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糖尿病足合并血管病变病人行下肢血管再通后伤口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踝肱指数(ABI)、血白蛋白、总胆固醇(TC)、饮酒史、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创面大小、发生溃疡时间、空腹血糖、糖尿病病程以及心脑血管合并疾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WIFi分级中的创面分级(W)和缺血分级(I)在伤口愈合中具有预测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创面等级和下肢缺血程度是延缓血管再通后伤口愈合时间的危险因素(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WIFi分级中的I分级是预测血管再通后影响伤口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结论 WIFi分级对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病人血管再通后预测伤口愈合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壁中滋养血管的变化。方法收集32例(36条)下肢静脉曲张管壁标本。对12例(16条)曲张静脉(曲张组)、9例下肢静脉曲张复发(复发组)、11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炎组)、9例正常静脉(对照组)行HE染色,观察滋养血管分布并测定滋养血管密度。结果曲张组、复发组、静脉炎组外膜和中膜层可见滋养血管明显增多,而内膜少见。曲张组、复发组、静脉炎组滋养血管密度(个/mm2)分别为5.65±1.45、6.20±1.73、5.94±1.63,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87±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张组、复发组、静脉炎组3组间滋养血管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养血管的变化可能是下肢静脉曲张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腹股沟疝和股疝在多排螺旋CT检查中的表现。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共收治321例腹股沟疝和股疝患者,共335侧疝,现对其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中斜疝275例,直疝41例,股疝19例。术前做CT平扫,并做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结果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均位于耻骨结节的前方。腹股沟斜疝位于耻骨结节的前内侧患者41.09%(113/275),而腹股沟直疝只有9.76%(4/41)疝囊主体位于耻骨结节的前内侧。另外,70.73%(29/41)腹股沟直疝患者,在疝的外侧可看见新月征。股疝和斜疝患者无新月征表现。所有的股疝均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下方,而且在冠状位影像股三角有填充。所有疝在矢状位均表现为疝内容物和腹腔相通。结论腹股沟疝和股疝在CT扫描有其特有的表现。多排螺旋CT检查能为腹股沟疝和股疝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9岁。左下肢静脉曲张30年,左股部出现5.0cm 大小肿物3个月,近4天不能还纳。无红肿及疼痛,每咳嗽或腹压增加时增大,平卧时消失。半月来左下肢红肿、疼痛,行动不便,以“嵌顿性股疝”收入院。体检: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和蠕动浪。左下肢沿静脉走行可见多个灰蓝色结节突出皮肤表面。小腿内侧炎症,红肿。卵圆窝部可见一乒乓球大小肿物,质韧,表面光滑,轻压痛,咳嗽冲动(±),未闻及肠音和血管鸣。诊断:左侧嵌顿性股疝;左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感染。保守治疗12天,在局部麻醉下拟行股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免气囊分离器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repair,TEP)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为21例患者(23侧)行腹股沟疝免气囊分离器TEP,其中斜疝21侧,直疝、股疝各1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0min,术中平均出血16ml,术后平均住院5d。发生腹壁下血管游离5例次,腹壁气肿5例次,血肿或血清肿4例次,腹膜破损与神经感觉异常各3例次,膀胱损伤1例次。随访2—24个月,无复发。结论:免气囊分离器TEP安全可行,手术难点是正确分离腹膜外置入网片的腔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序贯立交搭桥或结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05年7月,对11例14条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序贯立交搭桥或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腔内外结合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62~79岁,平均70.5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8例(FontaineⅡ期),静息痛3例(Fontaine Ⅲ期),足趾溃疡、坏疽1例(FontaineⅣ期)。彩色多普勒检查示14条下肢均为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index,ABI)为0.36±0.11。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双侧髂总动脉闭塞2em、髂外动脉闭塞、双侧股浅动脉闭塞3例,右侧髂总动脉狭窄、髂外动脉闭塞、双侧股浅动脉闭塞1例,单侧髂外动脉狭窄、股浅动脉闭塞7例。术后行DSA、彩色多普勒检查及ABI测定,观察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术后无死亡。患者均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4.5个月。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均消失,ABI术后为0.89±0.1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获救率100%。术后3~280d行下肢DS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率为92.86%(13/14)。结论 序贯立交搭桥或腔内外手术结合,是治疗严重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可靠、安全、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股前区皮神经及其邻近皮瓣的血管分布 ,阐明股前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方法 对 2 0侧成人下肢标本铅丹乳胶液动脉灌注 ,运用各种方法观察股前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 ,分析以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形成感觉皮瓣的可能性。结果 股外侧皮神经 ,股中间皮神经 ,股内侧皮神经解剖恒定 ,有内外两套血管系统 ,与皮下诸层次血管网互相沟通 ,构成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结论 股前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 ,可设计不同形式的岛状皮瓣对会阴部组织器官缺损进行感觉性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切断腓肠肌内侧或外侧血管对腓肠肌血供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吻合腓肠肌血管的游离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造影剂泛影葡胺灌注16侧结扎腓肠肌内侧或外侧血管后的新鲜成人下肢腘血管,进行横断面血管切割点的统计学分析;观测腓肠肌血管及其分支、管径、蒂部和交通支情况;制备动脉管道铸型标本,观察腓肠肌血管的血管分布情况.结果 在切断一侧腓肠肌血管的情况下.有来自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的交通支和来自比目鱼肌交通支的血液供应该侧腓肠肌,其中来自比目鱼肌的交通支管径较粗,但数量少,且多出现在腓肠肌肌腹下1/3的位置,位置较恒定.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的交通支主要出现在腓肠肌中下1/3,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相交通,外径多在0.5 mm以下.结论 腓肠肌的血供为多源性,结扎腓肠肌的内侧或外侧动脉后,腓肠肌完全可以通过吻合支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20.
股疝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疝占腹外疝的5%,股管是股疝发生的解剖薄弱区,当有增加腹内压的因素存在时,就容易发生股疝。股管狭窄,三面韧带,硬而无弹性,一旦股疝形成,极易嵌顿.并迅速发展成绞窄性疝,后果严重。一、诊断要点1.股疝有别于其他的腹外疝:疝块小.常因无明显不适而被忽略,肥胖患者尤其如此;疝块呈半球形,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扩大时也可表现在腹股沟韧带上方.仔细触摸有蒂样结构源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疝回纳困难.冲击感小;腹内脏器移动试验阳性。2.股疝绞窄后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①无痛性疝块。患者原有股内侧区肿块史,绞窄后局部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