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中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及职业防护措施,以提高防范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中医院2012—2014年85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资料,分析暴露源类型及处理措施等情况。结果:职业暴露者中以实习护士和低年资护士最多,占62.4%;暴露源主要是乙肝,占45.3%;锐器伤中空芯锐器刺伤居多,占61.2%;职业暴露后,仅有56.5%的人采取了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结论: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要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医院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基础数据和防护状况,制定预防干预措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方法制订表格,对表格的填写进行培训和解读,发放调查表。对有可能接触锐器、病人血液和体液的医师、护士、实习生、进修生、规培生、医技人员、保洁人员共计514人在工作中发生的锐器伤职业暴露进行调查。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514份,回收514份,应答率100%。基线调查结果:锐器伤发生率(130/514)25.3%,例次发生率(196/514)38.1%;护士(含实习)发生最高,有96人次,占18.7%;其次为医师(含实习、规培)28人次,占5.4%;其它人员6人,占1.2%;锐器伤发生地点主要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导致锐器伤的锐器以输液针头最多见,其次为真空采血针和穿刺针、手术缝合针等;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以输液拔针最多,其次是医疗废物处置中,回套针帽、手术缝合、抽血等。结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上报意识。针对高危人群、科室、环节等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改进职业暴露报告监控系统,提高职业暴露后的上报率,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锐器伤现状,提出针对性措施减少其发生。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019年医护人员锐器伤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病区、急诊、手术室锐器伤构成比较高,分别为42%、22.7%和17%。护士是锐器伤的主要波及人群,占77.3%。其中,实习护士占39.7%。随着工龄增加,医护人员锐器伤占比降低。工龄<5年的医护人员锐器伤占比最高,为64.8%。锐器伤发生部位主要是手部,其中食指占比最高,为35.2%。导致锐器伤的物品种类主要为各类针具,其中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头皮针、套管针的累计构成比>80%。结论:需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与科室建立监督体系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护医护人员健康。  相似文献   

4.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品 《中医正骨》2005,17(3):58-58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全世界锐器伤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由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WHO,1998).另据国内统计学分析表明,87.5%的护士至少有过1次锐器伤的经历.锐器伤的月发生率为37.6%,发生密度为每人每月0.84次,其中实习护士锐器伤的月发生率为39.5%,发生密度为每人每月0.41次.因此,认清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防止锐器伤发生,降低其对医务人员的危害愈来愈引起医务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职业暴露基本情况,查找职业暴露危险环节,探讨职业暴露防控措施及管理对策,为医务人员实施正确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调查对象逐一进行自调查之日起1个月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锐器伤暴露发生率为6.56%,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喷溅暴露发生率为6.01%;发生锐器伤暴露物品种类主要是注射器针头损伤,发生率为36.59%;发生锐器伤暴露危险环节依次为处理医疗废物损伤(29.27%)、掰安瓿损伤(24.39%)、配液损伤(14.63%)、穿刺损伤(9.76%)、缝合损伤(9.76%)、接触锐器损伤(7.32%)、回套注射器损伤(4.88%)。结论规范诊疗操作,加强职业暴露教育培训及职业防护考核力度,提高职业暴露上报及处理意识,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科医师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个体防护建议。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杭州市拱墅区半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门诊发生职业暴露的26例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职业暴露因素进行调查统计,并提出针对性的个体防护建议。结果:本次26例职业暴露案例中,锐器伤21例,占80.8%;黏膜暴露5例,占19.2%;受伤部位手掌24例,占92.3%;头面部及手臂各1例,分别占3.9%。其中,锐器伤、手掌损伤居多(P0.05)。结论:口腔科是职业暴露的高发科室,主要损伤为锐器伤,主要损伤部位为手掌。应严格规范操作,做好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风险,提高口腔医师的职业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院乙肝职业暴露的现状,掌握暴露的高危因素,以寻求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某院发生的27名乙肝职业暴露者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过程处理进行登记分析,根据暴露者不同的乙肝抗体情况和暴露级别进行不同的预防性治疗并对其进行追踪、登记.结果 护士有16人(含3名护生)暴露,暴露率占59.26%,医生有11人(含1名实习人员)暴露,暴露率占40.74%.在暴露中,锐器伤有23名,占85.19%,血液体液接触有4名,占14.81%.追踪无1例感染乙肝的医务人员.结论 针对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原因管理者应该做好预防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处理能力,以减少乙肝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感染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防护措施。方法:对2011~2013年感染科护士发生锐器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2名感染科护士中有25名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78%,低职称、低学历、低工作年限的护士发生率较高。结论:感染科护士发生锐器伤主要是由于防范意识淡薄,技术操作不规范。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教育,建立健全各项防护措施,将锐器伤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调查问卷,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2016年1月~2019年11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4份有效问卷中上报血源性职业暴露42例,护士比例最高,占54.76%,初级职称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占54.7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66.67%,暴露的主要环节是注射后处置,占42.86%,其次为缝合和实验操作,占21.43%;职业暴露的发生地点主要是手术间和治疗室/处置间;暴露源中有47.62%为暴露源不明或未对患者进行检测,其次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占23.81%。结论健全职业暴露防护、报告等措施,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使用安全器具,做好暴露后应急处置,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及其带给医务人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损伤暴露情况分析及应对措施,为医院减少职业损伤暴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9年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损伤暴露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共发生职业损伤暴露共138例,医生37例,护士37例,医技人员7例,进修实习生47例,工勤人员10例。暴露中121例为锐器伤,2例为患者咬伤、10例为皮肤接触暴露,5例为黏膜接触暴露。其中锐器伤中以主要发生在丢弃前针头等锐器物处理时。职业暴露涉及所有临床、医技科室,发生最多的是外科科室。结论: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损伤暴露以进修实习生发生率最高,职业暴露方式则以锐器伤为主,因此,医院应该明确发生的原因,并加强医院感染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同时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提倡"标准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锐器伤现状,探讨标准预防管理模式。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20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调查2016年1月~2017年1月护士的锐器伤经历和标准预防实施情况。结果:锐器伤发生率为100.00%,锐器伤次数多为≤2次,种类多为注射针头,锐器伤发生次数最高的环节为急救过程中,急诊科护士标准预防的实施情况总体较差。结论:急诊科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标准预防的执行情况较差,应重视标准预防管理,通过健全职业安全制度、强化标准预防教育、重视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等,促进急诊科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规范管理的效果,总结管理制度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完善管理制度。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8家规范化管理程度不同的医院400名不同工作年限、学历和职务的医护人员1年内锐器伤事件的情况。结果:规范化管理越强的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的比例越低,过去1年培训次数、锐器及时放在规定位置的比例、操作时是否按规定使用防护措施的比例、锐器垃圾分类处理的比例与平均锐器伤数量都呈线性关系。工作年限较短和工作年限较长的人员平均锐器伤事件均较多,医务人员中,护士的锐器伤事件最多。结论:规范化管理能够显著减少锐器伤,无论工作年限长短均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蒙医护理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过程、发生阶段及职业暴露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降低蒙医护理实习护生职业暴露率预防锐器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问卷调查,对2012年在我院实习的民族医学院校实习护生110名进行调查。结果:110名蒙医护理实习护生发生锐器伤共123次。蒙医护理实习护生职业防范和职业暴露后处理知识缺乏。结论:加强蒙医护理实习护生实习前院、科两级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减少蒙医护理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  相似文献   

14.
锐器伤是护士人群中一种常见的职业损伤,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缘性疾病传播的最大职业危险。为了预防锐器伤的发生和最大限度的减少锐器伤对护士造成的危害,我院于2004年1月建立了职工锐器伤监控制度,至2005年4月,护士发生锐器伤59例,现将其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探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防护措施,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检验科医务人员19名,发生职业伤害的医务人员共46人次,分别对科室进行防护前后的职业血源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生率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比较防护前后的调查结果.结果:46人次发生职业伤害中,受到锐器伤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与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科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增多,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的因素及危险性,需要提高警惕,切实做好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自2008年实施《医务人员利器损伤预警机制》的职业暴露趋势与预警作用,检测预警机制的可执行性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2011年锐器损伤个案。结果:实施了《医务人员利器损伤预警机制》后,共有79名医务人员发生利器伤,但无1例继发感染。结论:利器损伤预警机制对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和管理对策。方法:选择绍兴市某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上报至医院感染办公室的169例发生锐器伤的手术室护士为调查对象,调查锐器伤的操作环节和发生部位,分析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提出管理策略。结果:拔针、缝合、处理锐器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操作环节,分别占27.22%、17.75%和11.83%。其中右手损伤占47.34%,左手损伤占37.28%。对锐器伤认识不足、防护知识欠缺、操作不规范、日工作超过8h、工作年限短与锐器伤风险增加显著相关(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医院需加强相关培训,规范手术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科助产士锐器伤的现状与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的产科锐器损伤102例(助产士51名),对其一般资料、锐器伤类型、严重程度、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等进行逐项整理。结果:锐器损伤以手术缝针刺伤为主,占31.37%,其次为刀、剪、钳刺伤,占28.43%;损伤程度为轻度者占79.4l%。损伤原因主要为工作忙乱,占56.86%。结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适应能力,可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助产士和患者的安全,真正达到职业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工作人员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20名医院工作人员锐器伤备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的锐器伤发生在护士,25%锐器伤发生在保洁人员,10%锐器伤发生在医生.发生锐器伤均在工龄在5年以下者.发生原因前三位是在处理医用废弃物时、输液注射结束拔针和分离针头时.锐器伤后均进行紧急消毒和进一步处理,追踪一年,未发现感染个案.结论:增强职工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发生损伤和暴露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工作中发生锐器伤的情况、防护意识及处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共9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中发生锐器伤的人数为81名(88.4%),在有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戴手套的仅占23.65%。结论:临床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差,发生锐器伤率高。加强护理人员全面性防护意识,有效降低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和伤害程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