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PROX-1及Ki-67在胆管癌中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伴淋巴结转移29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癌组织与23例胆管良性病变患者胆管组织中PROX-1及Ki-67的表达,分析PROX-1及Ki-67的表达与胆管癌淋巴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PROX-1与Ki-67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在良性病变胆管组织、无淋巴结转移胆管癌组织、伴淋巴结转移胆管组织中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胆管癌组织中PROX-1与Ki-67表达正相关(r=0.831,P<0.05)。 结论:PROX-1与Ki-67的高表达与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量之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re-miR-146a基因表达及其rs2910164位点多态性与胆管癌的关系。 方法:分别用基因直接测序与定量PCR方法检测70例胆管癌患者的胆管癌组织(胆管癌组)及 39例胆管非肿瘤性疾病患者的胆管组织(对照组)中pre-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re-miR-146a表达,分析不同基因型与pre-miR-146a表达量、胆管癌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的关系。 结果:胆管癌组的pre-miR-146a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前者表现为GG和G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C等位基因(均P<0.05);对照组GG和GC基因型人群的pre-miR-146a表达量较CC基因型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癌组织pre-miR-146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胆管组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可能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P=0.052),分层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与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GG和GC基因型胆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C基因型胆管癌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 结论:pre-miR-146a基因rs2910164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导致pre-miR-146a基因表达降低以及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门阻断联合逆行肝切除治疗巨大肝癌对健侧肝组织再灌注损伤、余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45例巨大肝癌(直径≥10 cm)患者按照Zelen设计的临床分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完全阻断第一肝门的顺行肝癌切除,观察组行选择性阻断第一肝门的逆行肝癌切除,两组均于肿瘤切除后留取少许健侧肝组织。检测两组患者术后1周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水平及健侧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周的ALT明显降低、PA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水平、[Ca2+]i、MDA含量均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增高(P<0.05)。 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逆行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癌更有利于减少健侧肝组织的再灌注损伤和保护余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c-met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64例肝癌半肝切除患者(手术组)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以及30例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E)肝癌患者(TAE组)肝穿刺标本c-met蛋白水平。比较手术组中1年以内复发患者与1年以上复发患者c-met水平;根据所有患者肝穿刺标本获得的c-met平均值,将手术组与TAE组患者分别分为c-met低值(≤均值)与高值(>均值)亚组,比较手术组中2个亚组1年复发率、复发时间和病理癌栓发生率;比较手术组与TAE组中4个亚组间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中,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的c-met检测值一致;1年以内复发患者c-met表达值高于1年以上复发患者;高值亚组比低值亚组1年复发率高、复发时间短、癌栓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c-met低值亚组术后生存优于其c-met高值亚组、TEA组中c-met高值与低值亚组(均P<0.05),而后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met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术后复发、生存时间关系密切,表达水平低的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示c-met检测可作为肝癌术后预后指标,术前肝穿刺是可行的取样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支架和裸支架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5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采用裸支架(裸支架组,32例)与覆膜支架(覆膜支架组,20例)行TIPS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分流道的通畅率、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门静脉压力变化、血液学检查结果及腹水缓解率。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施行TIPSS术,覆膜支架组术后随访(8.11±4.9)个月,裸支架组(8.34± 4.4)个月。随访6个月过程中两组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12个月过程中,覆膜支架组通畅率高于裸支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支架组术后白细胞的升高程度高于覆膜支架组(P<0.05),两组间其他血液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腹水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以(P>0.05)。 结论: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使用PTFE覆膜支架的远期分流道通畅率高于裸支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疗效。 方法:55例肝移植患者分别在术后48 h内给予EN(27例,EN组)或肠外营养(28例,PN组)支持。比较两组术后第1、9天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及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 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各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9天,EN组ALB、PA、LC水平均明显高于PN组(均P<0.05);两组间ALT、AST、TBIL、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EN组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N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PN组(P<0.05)。 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者作为观察组;25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2.73±165.82)mL和(407.80±202.77)mL、手术时间分别为(191.63±38.84)min和(206.83±40.37)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6.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的结石残余率低于对照组(3.70% vs. 20.0%)和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59% vs. 8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98、6.656、7.389、9.378、7.52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显著,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边滴水双极电凝在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4月—2013年8月145例肝叶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运用双边滴水双极电凝行肝切除93例(观察组),运用射频消融辅助行肝切除5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肝叶切除手术。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相关费用减少、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均P<0.05)。两组第一肝门阻断率、术中出血量、输血率、肝功恢复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双边滴水双极电凝肝叶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手术相关费用低,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leiotrophin(PTN)的表达及其血清水平与结肠癌的关系。 方法:应用real time-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PT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7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58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样本中的PTN表达水平。 结果:PTN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量以及PT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PTN mRNA表达水平还是蛋白阳性率均与患者年龄、肿瘤组织类型无关(均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向关系、与TNM分期呈正向关系(均P<0.05)。结直肠癌患者血清PT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5)。 结论:PT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血清PTN水平检测可作为诊断结直肠癌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2(annexin A2)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46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组织(肿瘤组)、50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慢性炎症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5例来自血管瘤旁和肝外伤的正常胆管组织(正常组)中annexin A2、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比较各组3种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分析3种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nnexin A2与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均呈依次明显降低(69.6%vs.36.0%vs.11.4%;54.3%vs.28.0%vs.8.6%,均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则相反(21.7%vs.48.0%vs.71.4%,均P0.05);在胆管癌组织中,annexin A2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7,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annexin A2、vimentin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0.682;r=-0.575,均P0.05)。annexin A2、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中,annexin A2和vimentin各自阳性者的生存率低于其各自阴性者,E-cadherin阴性者生存率低于其阳性者(均P0.05)。结论:annexin A2/EMT通路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至关重要,annexin A2、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7例胆管癌、40例近癌的非癌胆管及15例正常肝外胆管组织中VEGF-C的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近癌的非癌胆管和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胆管癌和近癌的非癌胆管组织中MLVD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VEGF-C的表达以及MLVD与胆管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MLVD还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VEGF-C阳性胆管癌组织MLVD明显大于其阴性胆管癌组织(P<0.05),且VEFG-C表达与MLVD呈正相关(r=0.615,P<0.05);VEFG-C阴性表达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其阳性表达患者,复发者胆管癌组织中的MLVD明显高于无复发者(P<0.05),且MLVD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r=-0.542,P<0.05)。结论:VEGF-C的表达和MLVD与管癌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VEGF-C可能是预测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再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腹腔镜组),5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经PSM法成功匹配30对患者,所有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均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开腹手术具有微创,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评价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LCBDE的14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一期缝合75例,放置T管引流67例,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关临床指标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种手术方式患者间,术前指标除性别有所差异外(P=0.028),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结石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一期缝合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放置T管患者(P0.05)。两种手术方式的主要并发症均为胆瘘,其中一期缝合者发生7例(9.3%),T管引流者发生8例(11.9%);比较胆瘘患者与无胆瘘患者间相关因素,未发现术后胆瘘相关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LCBDE后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其效果与放置T管引流相似且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胆瘘的相关风险因素还有赖于大样本的数据资料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croRNA(miRNA) let-7a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Real-time PCR检测let-7a在胆管癌与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将胆管癌HuCCT-1细胞分为let-7a过表达组(转染let-7a mimics),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和空白对照组(无转染),分别用Real-time 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let-7a的表达,细胞凋亡和周期情况.结果:let-7a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较正常胆管组织明显下调(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et-7a过表达组HuCCT-1细胞的let-7a表达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1),而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间细胞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癌组织中let-7a表达下调,let-7a表达下调抑制了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在促进胆管癌发生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4例行联合肝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术前行三维规划(观察组),19例未行三维规划(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分析观察组依据三维重建确定的肿瘤分型与实际手术结果的相符度,以及二维及三维图像对肝体积评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25.4 m L vs.676.3 m L)、手术时间(5.0 h vs.5.8 h)、拔管时间(8.9 d vs.11.4 d)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4、P=0.020、P=0.037),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根据重建结果对肿瘤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与实际结果比较符合度为86.7%(13/15);术前二维与三维计算出的平均肝切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4.9 m L vs.411.2 m L,P0.05)。结论:三维重建可以完成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精确评估,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28GANK在胰腺导管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28GANK在48例胰腺导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28GANK胰腺导管癌中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p28GANK在胰腺导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1);p28GANK在胰腺导管癌组织中高表达与高TNM分期、低级别分化程度、转移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及年龄无关(均P>0.05)。p28GNAK阳性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1)。 结论:p28GANK在胰腺导管癌中表达上调,其高表达与患者恶性进展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缝线在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联合术中胆道探查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8月期间24例行腹腔镜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探查术的患者资料,其中10例采用传统缝线缝合胆管(传统缝线组),14例术中采用倒刺线缝合胆管(倒刺线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倒刺线组手术时间(230.50 min vs.354.68 min)、胆总管缝合时间(5.33 min vs.33.82 min)、肝管缝合时间(9.04 min vs.25.14 min)均明显少于传统缝线组(均P0.05)。所有患者出院1个月返院行T管造影,拔除T管,无结石残留、胆汁漏、胆管狭窄。结论:单向倒刺缝线用于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联合胆道探查术安全、可行,可吸收倒刺缝线的使用可以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学习曲线,而不增加胆汁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