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炎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内因主要是人体的肾气,外因就是外感六淫之邪以及疮毒之类。肾气不足,病邪乘虚而人.导致肾炎的发生;反之,肾气充足的人,纵遇六淫或疮毒之类侵袭。也不致受其害而发生肾炎。  相似文献   

2.
受生活节奏加快及饮食、情志、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湿疹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湿疹病因复杂,皮损表现也多种多样。其病因病机,各代医家认识不一,古代医家多认为,湿疹是由外邪引发脏腑功能失调为病或内邪招致外邪相合致病;近代医家则认为湿疹发病归于内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和脾胃因素是主要方面;现代医家颇倾向于"湿"为主因,风、湿、热三邪相兼致病。湿疹发病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三邪为主,且有内、外因之分。外邪是导致内邪生成的主要因素,内邪又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3.
慢性迁延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不外乎内外二因:内因主要是由于外伤、手术等耗伤人体的正气,导致阴阳失调,正气虚则皮毛不固,易于感受邪毒;外因则多为失治误治、术后疮内留有异物或创面引流不畅,邪毒郁于局部,气血凝滞,瘀久而化热,热胜肉腐而成脓破溃流滋.正气不足为其本;气血瘀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为其标.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及外治...  相似文献   

4.
认为毒邪是肝硬化部分性脾栓塞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毒邪可分为内毒与外毒,内毒如坏死组织,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外毒如疫毒之邪侵袭人体,表现为湿热,久酿致毒,致气血失调,损伤正气。术后以发热为主者,可分为热毒炽盛证和湿热蕴结证;以疼痛为主者,分为气滞血瘀证和血瘀水停证;发热和疼痛不明显、表现以虚证为主者,可分为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5.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病因学中常用的理论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它出自《素问·评热病论》 ,是中医解释人体得病的理论依据 ,说明人体致病的因素是“其气必虚”。其中虚 ,历代医家多从正气虚而招致病邪的侵袭 ,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邪必因虚而入” ,现行教材皆宗此说。然则此说并不全面 ,其理解只是致病因素的一个主要方面 ,要完全致病因素 ,应全面认识。邪之所凑的基本条件是在适当的条件下 ,邪气侵袭人体 ,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津液运行 ,阻滞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致使机体全身或局部的阴阳偏盛偏衰 ,失其平衡而表现出病态。1 正…  相似文献   

6.
癌性发热的中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爱琴 《河北医学》2000,6(12):1150-1152
1 中医治疗 1.1 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认为癌性发热与肿瘤坏死、肿瘤细胞自身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肿瘤使白浆中游离原胆烷醇增高等因素有关[1].中医认为其属祖国医学中的内伤发热,多由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偏虚、虚瘀湿毒内聚,蕴久化火所致,是正虚邪实亦即本虚标实的一种病理现象[2].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是一类全身进行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发病隐匿,进展迅猛.十分险恶的疾病。其病理病机非常复杂.主要是在内虚的基础上,由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癌病毒)聚结某部发生质改变而形成的。由于在内嘘的基础上发病,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形成内虚邪盛,又有邪盛而致更虚.加速恶化.是一类消耗机体而终止生命的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试论邪     
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内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所谓“天人合一”人只有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 ,调节自身阴阳之盈缺 ,才能使五脏充盛 ,气血调和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而病者 ,正邪之盛虚 ,正盛则邪退 ,邪盛则正虚。邪者 ,何也 ?1 邪之概念《难经》始曰一切病人之气为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言邪 :有大邪、小邪、清邪、浊邪、谷饪之邪诸称。可见 ,邪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和人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素。一切致病因素皆归于邪的范畴 ,诸如六淫、疫气、…  相似文献   

9.
肾炎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内因主要是人体的肾气,外因就是外感六淫之邪以及疮毒之类。肾气不足,病邪乘虚而入,导致肾炎的发生;反之,肾气充足的人,纵遇六淫或疮毒之类侵袭,也不致受其害而发生肾炎。  相似文献   

10.
总结李如奎教授从毒论治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学术思想,并举验案2则予以说明。认为毒邪致病依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毒和内毒。内生之毒多因饮食或七情所伤,致脏腑功能失调,正常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致。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瘀血、痰浊日久,痰瘀互结,邪气蕴结不解可以转化为内毒。神经系统疾病多由内伤或外感六淫或毒素致病,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瘀、痰、毒等毒损元神或毒伤脑络是其基本病机;人老气衰,脏腑功能衰退,排毒乏力化生内毒。治疗应截断毒邪滋生途径,解毒排毒,祛毒护脑。  相似文献   

11.
出血中风病因病机的发展及阐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出血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的源流和发展进行考证和阐发.风阳痰火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病理状态,同时亦是诱发出血中风的始动因素和危险因素.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其压迫损伤脑髓,又成为出血中风的致病因素.出血中风急性期多有肝肾不足、内伤积损的发病基础,而痰瘀压迫损害脑髓酿生毒邪,痰瘀热毒邪互结对脑络的损伤是出血中风急性期的病机关键.因此,采用破瘀涤痰,清热解毒法兼以"补虚"是治疗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2.
肝衰竭是临床的急危重症,毒邪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由于本病多是外毒与内毒相互胶结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产生的对机体有特殊而强烈损伤作用的病理产物.外毒和内毒在机体内形成瘀和痰,瘀和痰为病变之本,毒,瘀,痰相互胶结为本病的基本病因,从而形成了肝衰竭来势凶猛,进展快,病势重,变证多等特点,因此相对应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解毒、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之疾病,患者既有六淫邪气、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毒邪潜伏体内,又表现为精气亏虚、脏腑失调、气血瘀滞等正气不足之象,邪毒先潜伏体内,待正气亏虚时伺机发动,导致肿瘤的发生,甚至出现转移。该文提出"正虚伏毒"是肿瘤发生及转移的病机关键,邪毒内伏是根本原因,正气亏虚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伏邪学说归纳,伏邪致病大概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伏邪本质上是自外侵入体内的外感邪气;②伏邪在体内有一定的蛰伏期,匿而不发;③发病时的病势为自内而发、向表里分传;④传变具有多元化。因此,类比而言,肝炎病毒长期蛰伏于体内并导致病情逐渐进展,应属"伏邪"范畴。总结近现代医家经验可见,慢肝伏邪的本质是正虚邪恋,其中正虚的本质是以脾为中心的肝脾肾三脏功能亏虚或失调,邪恋的本质是外感湿热邪毒与内生之湿浊同气相求、合而为病。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的目的在于调理脏腑气血以恢复脾气之健运、化散内生之湿浊,祛邪的目的是拔除致病的根本外因——湿热邪毒,不使脏腑受扰,最终达到正气强、邪气去而体内自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古代认为毒邪包括致病性质强烈的外感邪气和蕴结不解的内生邪气,现代认为毒邪是长期蕴结淤积达一定程度,引起机体严重的阴阳气血失调,具备一定特点和特殊症状的邪,可概括为导致脏腑组织反复或持续性损伤的病理过程,并发展为毒邪学说。简述了毒邪相关皮肤病的致病机理和现代皮肤病的关系,结合名家提出了一些从毒论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医“毒邪致病”的内涵、高血压的传统病机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等,探讨高血压的“毒邪致病”病机。认为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产生的肝阳、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蕴久稽留不去,可酿生“风毒”“火毒”“痰毒”“浊毒”“瘀毒”等毒邪,这些毒邪可损伤脉络,进而对机体各脏腑器官造成损害,并介导各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毒损脉络”病机,临床防治高血压时可以从“毒邪”着手,紧扣“毒损脉络”之病机,以“未病防毒,已病祛毒,祛毒护脉并重”为治疗原则,采用“解毒或祛毒”“活血与护脉”治法。基于“毒损脉络”病机防治高血压,可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探讨,结合现代医学临床试验和研究,阐明肝纤维化发病是由外因疫毒之邪侵扰机体和内因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共同作用而成的。毒疫主要为湿热,湿热蕴结,久而导致气血痰瘀相互搏结,脏腑失和,经络不通最终使得阴阳气血俱虚,肝肾败损,是本病的病理机制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认为多因湿热毒邪侵袭人体,正虚邪恋,日久而致气滞血瘀,阴阳失调,瘀血阻络而成瘢瘕积聚结与胁下所致。近年来,众多实验证明通过中药抗肝纤维化治疗能有效阻断肝硬化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文献报道纯中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慢性并发证"毒损络脉"病机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毒损络脉是糖尿病慢性并发证的主要病机。毒邪是致病因素,分外来邪毒和内生邪毒;久病入络,毒邪阻滞络脉及损伤络体致络病,其病机具体又分络脉阻滞和络虚不荣。  相似文献   

20.
对膜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系统考证,认为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膜性肾病"病名记载,按其泡沫尿、四肢浮肿、腰酸、乏力等临床症状,可归属于"尿浊""水肿""腰痛""虚劳"等病范畴。病因方面研究认为,内因多由禀赋不足、年老体弱、饮食不节或情志内伤等致正气亏虚;外因多由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内外合邪致病。该病的病因病机核心是脾肾两虚,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前者运化水湿,后者蒸腾气化,标实则以湿热(毒)为主。机体脾肾虚弱,则蒸腾运化不利,从而湿热(毒)之症状愈发加重,法当清热解毒、化湿治疗。治疗方面总结现代医家的治疗方法,采用单味药、中成药和专方治疗等方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