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阐述肠道靶学说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DNA凝胶电泳、电镜、光镜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等方法测定了大鼠缺血缺氧后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1)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用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kPa,分别在休克2h、3h、5h活杀动物.(2)光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3%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光镜观察.(3)电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10%甲醛固定.脱水后石腊包埋,切片厚度为2μm,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4)细胞DNA凝胶电泳按戴纪纲等方法分离肠上皮细胞,提取DNA,肠上皮细胞悬液经PBS洗涤2次后,将细胞数调至1×109/L,加annexmv-FITC和碘化丙啶(PI)避光反应10min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肠上皮细胞,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DNAladder呈明显的梯型条带;FACS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多,其最大凋亡率(MA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与DNAladder结果一致.而对照组未发现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讨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小肠细胞凋亡特征是凋亡细胞主要发生于上皮细胞,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休克3h后最为明显,最先分布于绒毛顶端,逐步扩散至绒毛中下部,固有层和隐窝也有部分凋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小肠细胞凋亡出现在休克后早期,说明凋亡过程可能与缺血缺氧和氧自由基有关.严重创伤休克后,大量过度的粘膜细胞凋亡,必然导致粘膜屏障的损伤,导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进一步研究失血性休克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及药物防治,无疑对临床救治肠源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论失血性休克可诱导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理可能与缺血缺氧及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缺氧大鼠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引起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通过失血性休克大鼠造成急性缺血缺氧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组.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kPa,维持低血压2h,造成急性缺血缺氧,分别于失血性休克后2h、3h、5h活杀动物.(2)肠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测定活杀动物后取回肠5cm,制备肠上皮细胞悬液,并将细胞数调至1×109/L,用异腈酸胍盐酸盐法提取细胞总RNA.紫外测定RNA纯度和含量,并进行RNA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以鉴定其完整性.RT-PCR法使用宝灵曼试剂盒.上游引物5'-AAACGAATAACCCTTGAGAATC-3',下游引物5'-TGGTGGGTCATTATGTGTTATC-3',特异扩增715bp大鼠线粒体ATPase6cDNA片段.(β-actin作对照).PCR反应体系为50μL,包括10μLcDNA,2μL上游引物,2μL下游引物,5μL10×Taq酶buffer,4μLdNTP,3.6μLMgCl2,22μLDEPC水.扩增条件95℃变性40s,55℃退火30s,72℃延伸36s,30个循环后,再在72℃下延伸9min.扩增产物行电泳照像分析.PCR产物为715bp.结果大鼠肠线粒体ATPase6mRNA在急性缺血缺氧后2h表达显著减少,并随休克加重而加重.讨论能量代谢降低是线粒体损伤的重要指标.线粒体重要功能是氧化磷酸化,即底物被呼吸酶氧化,并与之相偶联的磷酸化酶系统从而释放ATP,推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ATPase6基因是编码ATP合成的F1F0-ATPase复合物的一部分,因此,研究ATPase6基因改变在能量代谢的改变中是十分重要.我们的研究发现失血性休克晚期,ATPase6基因表达减弱,与在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时F1F0-ATPase早期升高,晚期降低,质子转运下降,ATP缺乏是一致的.我们在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ATPase6基因测序研究中发现缺血缺氧时存在硷基突变及编码氨基酸的改变,进而影响F1F0-ATPase蛋白的功能和ATP的合成.故失血性休克后,如何保护线粒体功能,尽早改善缺血缺氧是救治的关键.结论失血性休克后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在肠道损害中起一定作用,其产生与休克后急性缺血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小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取回肠段作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和TUNEL、Bcl_2、Caspase_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小肠粘膜损伤情况、粘膜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Bcl-2和Caspase-3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缺血时间延长,小肠粘膜损伤程度逐渐加重,缺血再灌注组引起的损伤较单纯缺血1h及缺血3h都更为严重.(2)TUNEL染色显示,随缺血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量增加,缺血再灌注组凋亡阳性细胞最多.(3)随缺血时间延长,caspases_3阳性细胞增多,缺血再灌注组阳性细胞最多;Bcl_2阳性细胞则呈现相反的变化.单纯缺血3h组和缺血1h再灌注2h组Bcl_2与Caspase_3蛋白的表达呈直线负相关(r1=-0.827,PP<0.05;r2=-0.998,P<0.01)。结论大鼠小肠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都可造成粘膜的损伤,共同的表现为细胞坏死和凋亡,所不同的是单纯缺血所致的损伤以坏死为主,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损伤则以凋亡为主,凋亡原因之一是由于Bcl_2蛋白表达减少使Caspase-3大量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与休克大鼠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表达的变化,为休克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用PCR扩增与PUCm-T质粒重组、转入JM109大肠杆菌、Pst1酶切、提取.用PCR扩增、纯化后测序,进行正常与休克组大鼠线粒体突变分析.用RT-PCR检测正常与休克组大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镜观察证明在正常组未见大鼠小肠细胞线粒体的异常改变,休克组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减少,髓样结构出现.线粒体ATPase-8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参照"Rattusnorvegicus,Wistarrat”mtDNA分析,正常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第7868位碱基A突变为G(A7868G,)占2/6;C7871T,6/6;7767-7768之间插入G,1/6.失血性休克5h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突变分析C7871T,2/3;T7772C,占2/3;T7863C,占1/3.7772位氨基酸不变,仍为苯丙氨酸;编码的第7863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成丙氨酸.RT-PCR显示休克5h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ATPase-8基因mRNA表达比正常大鼠显著减弱(P<0.01).讨论近年文献报导,肠道是休克的重要靶器官,休克时肠道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下降,但其分子机制尚需探讨.本研究发现休克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消失,提示休克时线粒体损伤是肠道细胞损伤的关键.ATPase6-8基因是F1F0-ATPase复合物的编码基因,本文检测了6个转化菌落的肠道线粒体正常DNAATPase-8的突变点及突变率,证明本Wistar大鼠和Rattusnorvegicus,Wistarrat存在差异,7871位C变为T,7868位存在中性突变,本结果为探讨缺血缺氧时ATPase-8基因的改变提供了基础.本文报告了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基因及基因表达的改变,证明失血性休克5h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多点突变,及由此突变引起的氨基酸的改变.此改变必然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使ATPase-8功能降低.研究还发现,休克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提示休克时ATP下降、ATP酶活性下降与ATPase-8基因改变和基因表达显著减少有关.结论正常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存在多态性,休克时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改变及表达水平的下降是导致ATPase酶的质和量发生改变以及能量合成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分析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与功能的改变,探讨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2h和5h组,采用计量电镜法观察、生物体视学测量线粒体形态,用clark氧电极测线粒体呼吸功能。结果失血性休克2h,线粒体平均截面周长、长径、平均直径及其面密度、体密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24%、27%、25%、26%、44%,失血性休克5h,平均截面面积、周长、长径、短径、平均直径及其面密度、体密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00%、45%、45%、50%、45%、47%、122%,嵴和基质破坏明显。休克2h组线粒体比表面与正常组比较下降14%。休克5h组线粒体比表面和数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32%、24%。休克2h、5h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变,休克5h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比对照组减少32%。结论和讨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发生显著改变。对休克大鼠肠线粒体形态学改变的定量分析表明,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线粒体形态主要改变是,线粒体截面积、周长、长径、短径、平均直径、面密度、体密度、比表面显著增加,数密度下降。定量说明休克缺血缺氧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发展较快。休克2h后,线粒体膜尚完整,部分线粒体嵴紊乱,有髓样小体、小空泡形成。休克5h后,线粒体显著肿胀,嵴不规则、溶解、断裂和消失,在有嵴存在的线粒体,嵴内腔扩大较2h重,可见较大空泡形成。休克5h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形态变化是功能改变的基础,体视学方法准确反映了休克时线粒体形态变化过程。 呼吸控制率是表达线粒体功能最灵敏的指标。休克2h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已开始下降,至休克5h已下降32%,说明线粒体状态已明显改变,合成ATP能力下降。线粒体为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细胞器,三羧酸循环位于基质内,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的部位在内膜,两者紧密相连。线粒体的结构与其呼吸功能及能量合成功能密切相关。嵴和基质的破坏,引起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破坏,电子传递受阻,氧摄取困难,加上基质内pH改变,ATP合成酶数量减少,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线粒体合成ATP的功能。线粒体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是细胞损伤最早累及的细胞器之一,是细胞保护的重点。保护线粒体,消除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可减轻细胞损伤。预防休克后肠屏障功能破坏对继发的脓毒血症、MOD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解剖学研究》2003,25(4):318-320
A阿魏酸 芍药甙配伍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和隔区神经元的影响 .刘文国 ,等 .( 2 ) :10 9Bbax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1 2、bax表达和细胞凋亡 .王景涛 ,等 .( 2 ) :10 4bax Bax和Fas在人皮肤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及意义 .余瑛 ,等 .( 2 ) :117bc1 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1 2、bax表达和细胞凋亡 .王景涛 ,等 .( 2 ) :10 4BDNT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脑神经元尼氏体与BDNT表达的影响 .刘伟 ,等 .( 4 ) :2 70BDNT表达 电针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后脑组织ChAT、BDNT表达的影响 .李宛青 ,等 .( 4 ) :2 95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骨髓间质细胞对培养 的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共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和骨髓间质细胞。 利用厌养罐模拟细胞缺氧,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凋亡亚二倍体、观察细胞脱氧核苷酸断 裂情况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单独培养的骨髓间质细胞对缺 氧不敏感,而单独培养的心肌细胞在缺氧后24 h出现凋亡,表现为明显的凋亡亚二倍体峰和 “DNA ladder”。当两种细胞缺氧共培养24 h后,混合细胞的凋亡亚二倍体峰明显减少,“ DNA ladder”消失,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无显著差异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降低。 结论:缺氧条件下体外细胞共培养模型表明骨髓间质细胞对心肌细胞的凋亡有一 定的拮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Bax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对短肠大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发生分布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选用 4 0只手术成功的SD短肠大鼠 ,按 2× 2析因实验设计随机分为四组 ,分别给予常规全肠外营养 (STD组 ,n=1 0 )、附加谷氨酰胺 (Gln组 ,n =1 0 )、附加生长激素 (GH组 ,n =1 0 )及附加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全肠外营养 (GG组 ,n =1 0 ) ,持续 6天 ,取 8只正常大鼠模拟手术后第一天处死 ,作为基础对照组 (Control组 ,n =8)。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方法对比观察残留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和分布。结果 :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肠绒毛的顶部。STD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高增高 (P <0 .0 1 ) ;GH组和Gln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STD组 (P <0 .0 1 ) ;而GG组凋亡指数又显著低于GH组和GLN组 (P <0 .0 1 )。结论 :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能够减少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 ,从而防止小肠粘膜萎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18只接受纯种异体小肠移植的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常规全肠外营养和附加3%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的全肠外营养,持续10天.活体取材,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移植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DNA倍体分布及含量,并用银染法和ABC法对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和增殖细胞核心蛋白进行染色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酰胺组移植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DNA含量、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和增殖细胞核心蛋白的计数值均显著大于常规组.研究表明:附加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的肠外营养可增加移植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DNA含量,促进其分裂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四逆汤(SND)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仅作假手术处理)、模型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再灌注3 h)、SND1组(SND 0.6 g/200 g大鼠灌胃3 d后手术)及SND 2组(SND 1.2 g/200 g大鼠灌胃3 d后手术)。实验时取回肠末端组织行电镜检查,并测量上皮细胞线粒体二维平面形态计量学参数和三维平面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 电镜下可见对照组上皮细胞柱状排列紧密,微绒毛细长、整齐、无水肿,线粒体丰富,无肿胀;模型组细胞间隙增宽,可见大量凋亡细胞,微绒毛脱落明显,线粒体严重肿胀,嵴断裂,内质网扩张。SND1组与SND2组均可见微绒毛及上皮细胞排列基本整齐,有少量上皮细胞脱落,线粒体轻度肿胀,嵴清。线粒体体视学参数提示模型组上皮细胞单位胞浆内线粒体少,肿胀;而SND1及SND2组线粒体丰富,肿胀轻微。电镜及体视学参数均提示SND对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无明显量效关系。结论: 四逆汤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失血性休克时线粒体损伤,损伤机理及药物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进一步探讨线粒体损伤在失血性休克发病中的作用及防治措施.一、失血性休克时线粒体损伤主要表现为(1)线粒体超微病理改变动物实验已证实,失血性休克时可使心肌、肝脏、肠、胰腺线粒体肿胀、空泡、嵴减少和消失、部分线粒体膜不完整、数量减少等病理改变.(2)线粒体功能障碍表现为线粒体呼吸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有关酶活性的抑制;线粒体离子调节功能的抑制;线粒体内膜脂类组成发生改变;线粒体DNA及mRNA表达的改变.线粒体发生上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最终导致ATP形成极度减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二、失血性休克致线粒体损伤的可能机理(1)溶酶体的释放是线粒体损伤原因之一,体外实验表明溶酶体酶对线粒体的呼吸、酶活性、Ca2+转运能力均具抑制作用.(2)缺氧与氧利用障碍失血性休克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除了与组织低灌流性缺氧有关,可能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电子传递活性下降致使氧利用能力降低直接有关.(3)细胞酸中毒,细胞酸中毒时会严重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尤其是对NADH呼吸链的抑制.(4)线粒体内膜损伤,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内膜结构的完整.而内膜损伤会丢失呼吸链的组分及酶的辅助因子,最终影响呼吸链的正常运行.(5)抑制剂或解偶联剂,机体组织内FFA、甲状腺素等能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在失血性休克或缺血缺氧等病理情况下组织内FFA明显升高,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功能.(6)钙超载失血性休克后H+-ATP酶活性的降低与线粒体内Ca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线粒体H+-ATP酶活性损伤程度与线粒体内Ca2+超载的程度有密切关系.(7)氧自由基氧衍生的自由基参与了失血性休克时的线粒体损伤.氧自由基与线粒体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反应,产生脂质过氧化物(主要是丙二醛),后者或直接损伤线粒体膜,使其通透性增加;或与溶酶体释放的酶蛋白相互作用,发生交联反应,降低膜流动性,损伤溶酶体,使其中的酶得以释放,激活,间接损伤线粒体.三、失血性休克诱导线粒体损伤的药物保护(1)糖皮质激素,它能直接稳定线粒体膜,或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酸性水解酶的释放而间接保护线粒体,也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而保护线粒体.(2)钙通道阻止剂如维拉帕米、硫氮卓酮具有抗失血性休克和保护线粒体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升高MAP,从而改善各器官组织血液供应,减少缺血损伤和通过钙通道阻滞作用,阻止失血性休克所致的钙内流,减轻细胞内Ca2+超载,避免了线粒体内Ca2+的过度积聚,从而保护线粒体的功能.(3)钙增敏剂,新型钙增敏剂哒嗪酮能延缓线粒体Ca2+超载的进程,减轻线粒体H+-ATP酶活性的损伤程度,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线粒体.(4)莨菪类药物,这类药物中的盐酸莨菪碱、溴丁基东莨菪碱及氢溴酸樟柳碱已被报道具有抗大鼠失血性休克、保护线粒体的作用.(5)外原性SODSOD能清除自由基,直接或间接地稳定线粒体膜,改善细胞呼吸功能,增加能量供给,从而促使休克细胞走上良性循环.(6)丹参通过改善微循环,对抗氧自由基的反应性损伤,抑制钙内流,改善线粒体的氧化代谢,恢复组织细胞的能量供应而发挥其治疗作用.(7)人参皂甙可通过抗自由基和抑制Ca2+内流而保护失血性休克鼠心肌线粒体.(8)川芎嗪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自由基介导的线粒体膜结构与功能的损害,从而保护线粒体.总之,失血性休克对组织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是非常明显的,其损伤机理是复杂的.鉴于线粒体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特殊的功能和地位,进一步阐明线粒体的损伤机理,探索和发现具有抗失血性休克、保护线粒体的药物,无疑在防治"不可逆”性休克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种神经元体外缺氧诱导凋亡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在不改变细胞生长环境条件下,建立一种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诱导细胞凋亡模型。方法:取新生鼠培养第 8 d 的皮层神经元,采用不改变原培养基成分,将细胞置于缺氧环境(密闭容器内,抽取成真空并维持 30 min,然后充95%N2、5%CO2)中分别培养0.5、1.0、2.0、4.0、8.0、12.0和 24 h 后,于不同时间取出, Hochest33258神经元核染色观察凋亡小体及凋亡细胞核,抽提DNA琼脂糖电泳检测DNA梯形条带,以明确导致皮层神经元凋亡的缺氧时间。结果和结论:缺氧 0.5 h 后即可见DNA梯形条带形成,缺氧 1 h 后即可见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细胞核凋亡小体形成。在不改变细胞培养基及其它成分的条件下,平均缺氧 1 h 即可诱导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凋亡,成功地建立起一种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诱导神经元凋亡模型,而且重复性好,可以作为体外缺氧/缺血诱导神经元凋亡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肠淋巴液引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脾组织形态、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与增殖指数的影响,探讨肠淋巴液在休克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 在休克组与休克+引流组大鼠中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低血压1.5 h后行液体复苏,休克+引流组大鼠于低血压1 h起引流休克肠淋巴液至液体复苏结束后3 h。留取固定位置的脾组织,HE染色观察脾组织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p53蛋白表达,计算增殖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大鼠脾组织出现了形态学损伤,凋亡细胞显著减少,Bax与p5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cl-2表达下降;休克+引流组大鼠脾组织G2/M期细胞数显著增多。与休克组比较,休克+引流组大鼠脾组织的损伤程度较轻,凋亡细胞和G0/G1期细胞显著减少,Bax与p53表达显著降低,G2/M期细胞显著增多,Bcl-2表达与增殖指数显著升高。结论: 休克肠淋巴液引流减轻了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脾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脾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动物血管舒张收缩功能变化.方法Wistar大鼠戊巴妥钠ip麻醉,股动脉插管放血.15min内使MAP降至40mmHg,维持2h,完成休克模型,(S0组)继续保持该血压,维持2h(S2组)和4h(S4组).活杀大鼠,迅速取出胸主动脉VSM后,去除内皮,制成3mm宽血管环,悬于K-H液的浴槽中,37℃充入95%氧和5%CO2混合气.分别进行由NE、KCl、caffiene诱发的收缩实验及VSM环钙敏感性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休克后VSM环对NE的收缩反应在休克后2h开始下降,证明存在血管低反应性.(2)休克后蜕膜VSM环对Ca2+的收缩张力在休克后2h开始下降,说明休克后存在钙失敏及钙稳态的改变.(3)休克后VSM环对KCl收缩张力下降,说明休克后2h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受阻.(4)休克后VSM环对PE及caffiene的收缩能力变化.前者休克后4h下降,后者休克后2h下降.说明胞内钙释放功能在休克后下降.因为PE及caffiene分别活化IP3敏感性及非敏感性钙池,证明二者在失血性休克后功能都有减退.结论严重失血性休克后存在血管低反应性,以及钙失敏现象,此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下降,致使血压难以恢复.病程向难治性方向发展.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期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与钙通道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对大鼠颅脑外伤后胆汁中分泌型IgA(sIgA)、肠粘膜T细胞及其亚群以及肠粘膜蛋白质和DNA含量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弥漫性脑创伤模型,连续腹腔注射GLP-2,7d后收集大鼠胆汁测定sIgA、采集门静脉血测定血内毒素及制备小肠粘膜标本,检测小肠粘膜蛋白质、DNA含量和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T细胞及其亚群。结果颅脑外伤组大鼠小肠粘膜蛋白质和DNA含量以及胆汁中sIgA显著下降(P〈0.01),小肠粘膜CD4^+、CD4^+/CD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GLP-2组大鼠小肠粘膜蛋白质和DNA含量以及胆汁中sIgA明显增加(P〈0.01),小肠粘膜CD4^+、CD4^+/CD8^+较颅脑外伤组增加(P〈0.05),门静脉血内毒素也显著减少(P〈0.01)。结论GLP-2能够改善大鼠颅脑外伤后肠粘膜免疫功能,从而减轻内毒血症。  相似文献   

16.
李强  王超 《微循环学杂志》2012,22(3):24-26,77,5,9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兔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变及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50只雄性大耳白兔,按编号法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及感染组(n=40)。感染组采用腹部敷贴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分别于感染后12周(12W组,n=20)、20周(20W组,n=20):(1)测定各组血浆内毒素和肠粘膜通透性指标FITC-D含量;(2)取回盲段小肠组织行HE、Masson染色和电镜观察;(3)取肝、脾、肾和肠系膜淋巴结匀浆进行细菌培养,计算细菌易位率;(4)免疫组化法测定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水平。结果:12W、20W组血浆FITC-D和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20W组高于12W组(P<0.01);12W组、20W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明显缩短、稀疏、部分断裂、扭曲、倒伏、脱落,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模糊,细胞间隙增大,线粒体基质减少,部分嵴断裂,粗面内质网肿胀,结构不清;12W组及20W组细菌易位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正常组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及胞质内均见Occludin蛋白显著表达,12W组和20W组较正常组表达减弱(P<0.01),且20W组更弱(P<0.05)。结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兔随着肝脏损害加重,出现明显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通透性升高与内毒素水平明显正相关,可能是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存活时间和24 h存活率的影响,选择最适缺血预处理方法。在体实验,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血管管径对去甲肾上腺素(NE)收缩反应性和NE升压反应的影响;离体实验,应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后大鼠SMA环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影响。结果:确定最适缺血预处理方法为:夹闭腹主动脉1 min,开放5 min,重复3次,2 h后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这种方法可显著增加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和24 h存活率。在体实验,缺血预处理可显著增加休克晚期NE的升压效应和在体SMA对NE的收缩反应(P<0.01)。离体实验,与失血性休克对照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SMA在休克早期(休克即刻)对NE的收缩反应性和钙敏感性明显下降(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休克后期(休克2 h、3 h、4 h),缺血预处理组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和钙敏感性显著增加(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改善血管钙敏感性发挥对休克后期血管反应性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对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7日龄大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吸入 8%氧气 2h,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成三组 :假手术组 (C组 ) ,缺氧缺血正常温度组 (HI组 ) ,缺氧缺血后 30min亚低温治疗组。应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检测凋亡细胞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表达bax基因阳性细胞数。结果  30min后给予亚低温组凋亡细胞及表达bax基因细胞数明显少于HI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亚低温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 ,抑制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机制发挥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研究失血性休克与血管平滑肌依钙钾通道的关系以及阿片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按我室以前的实验方法复制Wistar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在休克后40min及3h活杀大鼠,用急性酶分离法分离肠系膜动脉2-3级血管分支平滑肌单个活性细胞.将细胞悬液滴加在事先涂有多聚赖氨酸的盖玻片上使细胞贴壁,用inside-out膜片钳单通道记录技术记录BKCa电流.结果(1)在休克代偿期(即休克后40min),BKCa活动显著降低,表现为通道的开放时间缩短,开放概率(Po)明显低于正常.Po变化主要系慢关闭常数(Ics)增大所引起,由此推算出单位电导相对显著减小(P<0.05),而在休克失代偿期(休克后3h)BKCa变化与代偿期相反,即BKCa活动显著增强,开放时间延长,Po明显高于正常,Ics减小,单位电导增大.(2)非特导性阿片受体阻断剂大剂量Naloxone及δ、κ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断剂Naltrindole,Nor-BNI在休克后3h明显下调BKca的过度活动,表现为Po及开放频率(Fo)显著下降,平均开放时间显著缩短,平均关闭时间显著延长,Ics明显延长.Naloxone与Naltrendole及Nor-BNI所不同的是,前者电导值减小,后者电导值无变化.(3)μ受体阻断剂对依钙钾通道无影响.结论结果提示,依钙钾通道参与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的调控.δ、κ阿片受体阻断剂及非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断剂通过抑制BKCa过度活动而抑制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TGF-β1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HI)后TGF-β1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结扎新生7d龄SD大鼠左颈总动脉后,吸入8%浓度氧2h,建立HIBD模型。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及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新生大鼠HI后存活不同时间大脑皮质和民TGF-β1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缺氧缺血后8h,大脑皮质和海马出现TGF-β1的表达,缺氧缺血后12h和48h ,TGF-β1出现两次表达高峰,神经细胞凋亡高峰为缺氧缺血后24h,晚期表达TGF-β1的免疫阳性细胞与凋亡细胞均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内。结论 缺氧缺血引起了TGF-β1的表达增强,TGF-β1的表达可能通过对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参与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