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一株产生苝醌类化合物的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菌寄生菌属真菌(Hypomyces sp.)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丙酮提取,硅胶柱分离纯化,化学和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菌丝体中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竹红菌甲素(Ⅰ),竹红菌丙素(Ⅱ),痂囊腔菌素C(Ⅲ),1-吩嗪羧酸(Ⅳ)和1,8-二羟基-9,10-蒽醌(Ⅴ)。结论:化合物Ⅱ-Ⅴ为首次从该菌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一株产生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报道了竹红菌甲素 [1]的结构以来 ,醌类化合物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和化学特性的化合物 ,有着极其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 [2 ] 。醌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一些真菌的代谢产物 ,个别来源于植物、蚜虫和海洋生物等。作者从云南省西北部山区分离到一株丝状真菌 ,已鉴定为子囊菌纲肉座菌科菌寄生菌属真菌 Ascomycetes hypocreaceae hyomyces( Fr.) Tul.sp.。经驯化在实验室内可合成多种醌类化合物。前文[3~ 5] 已报道了 5个已知化合物和 2个新化合物 ,在对其菌丝体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中又分得5个…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苝醌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包括分布、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并介绍了此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一株产生苝醌类化合物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报道了竹红菌甲素[1]的结构以来,苝醌类化合物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和化学特性的化合物,有着极其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2].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耐盐真菌Alternaria sp.M6的代谢产物。方法: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手段对耐盐真菌Alternariasp.M6的发酵液及菌丝体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借助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耐盐真菌Alternariasp.M6的发酵液及菌丝体中分离得到9个代谢产物,分别鉴定为即-chloro-3,6aa,7β,9β,10-pentahydroxy-9,8,7,6a—tetrahydroperylen-4(6aH)-one(1),alterperylenol(2),dihydroalterperylenol(3),腺嘌呤(4),腺嘌呤核苷(5),腺嘌呤脱氧核苷(6),鸟嘌呤核苷(7),色氨酸(8),棕榈酸(9)。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菲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正>醌类化合物包括苯醌(benzoquinone)、萘醌(naphthoquinone)、菲醌(phenanthraquinones)、蒽醌(anthraquinone)以及它们的衍生物。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或羟基。一些酚性化合物如多元酚、鞣质等很容易氧化成醌类,如蒽醌常与鞣质等伴存。醌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其药理活性也备受关注。本文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对醌类化合物的分布和近年的药理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葛瀚麟  戴均贵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3):3151-3155
目的:研究一株来源于海南刺果番荔枝、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内生真菌F-31(黑团孢霉,Periconiasp.)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改良PDA培养基,对内生真菌F-31进行放大培养,通过大孔树脂吸附、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手段对其发酵液及菌丝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IR,MS,NMR等多种波谱手段鉴定获得的化合物的结构,应用MTT法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从内生真菌F-31的菌液乙酸乙酯层提取部分和菌丝部分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5-(3-hydroxybutyl)furan-2(5H)-one(1),chloranthalactone E(2),5,7-二甲氧基-6-羟基香豆素(3),(1′R,2′R,3′S,4′R)-1,2,4-三唑核酸(4),L-亮氨酸(5),L-苯丙氨酸(6)。药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该6个化合物均无明显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论:所得的化合物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金线莲一促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粘帚霉属(Gliocladium)的一种真菌(简称F菌)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甲醇等有机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MS,FAB和NMR等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分得6种成分,确定它们为:棕榈酸(Ⅰ);5,5′一双取代氧甲基呋喃醛(Ⅱ);麦角甾醇(Ⅲ);6,22-二烯-5,8-过氧麦角甾-3-醇(Ⅳ);棕榈酸甘油酯(Ⅴ);D-甘露醇(Ⅵ)?结论:化合物(Ⅱ)和(Ⅳ)为首次从粘帚霉属真菌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葛花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尹俊亭  仲英  孙敬勇  刘鲁  王彬 《中草药》2006,37(3):350-352
葛花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花蕾,广泛分布于湖南、河南、广东等省。具有解酒醒脾的功效,主治伤酒发热烦渴、不思饮食、呕逆吐酸、吐血、肠风下血等症。葛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异黄酮类和皂苷类化合物[1]。药理研究发现,葛花所含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解酒  相似文献   

10.
长春花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发酵产生药用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张玲琪  郭波  李海燕  曾松荣  邵华  谷苏  魏蓉城 《中草药》2000,31(11):805-807
首次报道从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L.)G.Don茎的韧皮部中分离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该植物的一种内生真菌,并用TLC和HPLC对该菌的97CG3菌株培养物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该真菌能产生抗癌药长春新碱成分。  相似文献   

11.
海风藤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风藤Piper kadsura(Choisy)Ohwi主产干福建、浙江、广东等地,主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脘腹冷痛、水肿等。已经报道从海风藤中分离到多种木脂素类化合物,为了寻找其镇痛活性成分,对该植物进行了系统分离,利用多种柱色谱和制备HPLC,从中分得11个单体化合物,本文报道其中5个化合物的分离、结构鉴定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从一株南海红树林青霉属真菌(No.2556)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Sch54796(1),Sch 54794(2),对羟基苯甲酸(3),尿嘧啶(4),丁二酸(5),Vermopyrone(6)。化合物1、2、6为首次从青霉属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2对喉癌细胞hep 2抑制的IC50分别为9、33μg/ml,对肝癌细胞hepG2抑制抑制的IC50分别为17、25μg/ml,具有强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离自广藿香内生真菌索氏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 A606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及其活性。方法运用正相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HPLC等色谱技术对菌株B.sorokiniana A606发酵液的醋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各种谱学分析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SRB染色法和滤纸片法分别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和抗菌活性。结果从B.sorokiniana A606发酵液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4a S*,6a S*,12b S*)-3-(2-羟基-2-丙烷基)-6a,12b-二甲基-9-[(2R*,4R*)-2-(4-甲基-3-己酮基)]-1,2,3,4a,5,6-六氢吡喃并[3,2-a]氧杂蒽-8,11-二酮(1)和precochlioquinol D(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11-羟基-12,13-去氢旋孢腔菌醌B。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具有细胞毒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木层孔菌属的多种真菌含抗肿瘤活性成分,有待于开发抗肿瘤新药。对该属常见真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救必应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睿  高幼衡  魏志雄  朱盛华 《中草药》2011,42(12):2389-2393
目的 研究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救必应Ilex rotunda的化学成分.方法 对救必应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二丁香醚(1)和6个已知成分,分别为木栓酮(2)、3-羟基齐墩果烷(3)、紫丁香苷(4)、芥子醛葡萄糖苷(5)、十九烷酸(6)、硬脂酸(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小丛红景天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红景天属小丛红景天根茎的化学成分,从乙醚部分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 Ⅰ),草质素-8-甲醚(herbacetin-8-methyl ether Ⅱ),山柰酚(kaempferol Ⅲ),山柰酚-7-Ο-α-鼠李糖苷(kaempferol-7-α-L-rhamnoside Ⅳ),胡萝卜苷(β-stosterol glucoside Ⅴ),草质素-7-O-α-鼠李糖苷(herbacetin-7-α-L-rhamnoside Ⅵ).其中化合物(Ⅰ)、(Ⅱ)和(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 HT-2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代谢产物的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haetominine (1),fumiquinazoline J(2),fumitremorgin C(3),cyclotryprostatin B(4),(3S,6S,12S,13S)-(+)-verruculogen TR-2(5),gliotoxin(6),bisdethio-bis(methylthio)gliotoxin(7),didehydrobisdethio-bis (methylthio)gliotoxin(8),helvolic acid(9),pseurotin A(10),麦角甾醇(11),2,5-dimethylresorcinol(12),胸腺嘧啶(13)。结论 所得化合物包括硫代二酮哌嗪类3个,喹唑啉类生物碱2个,吲哚类生物碱3个,螺内酰胺类生物碱1个,降三萜1个,甾体类等共13个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陆地真菌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大叶蒟根和茎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军  解静  邵衣慈  钱伏刚 《中草药》2007,38(9):1289-1292
目的研究大叶蒟Piper laetispicum根和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叶蒟根和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异丁基-(3,4-亚甲二氧基苯)-2E,7E-九碳二烯酰胺[N-isobutyl-(3,4-methylendioxyphenyl)-2E,7E-nonadienamide,Ⅰ]、N-异丁基-(E)-7-(3,4-亚甲二氧基苯)七碳-2-烯酰胺(pipercallosidine,Ⅱ)、N-异丁基-7-(3,4-亚甲二氧基苯)-2E,4E-七碳二烯酰胺[N-isobutyl-7-(3,4-methylendioxyphenyl)-2E,4E-heptadienamide,Ⅲ]、4,5-二氢荜茇明宁碱(4,5-dihydropiper-longuminine,Ⅳ)、1-肉桂酰吡咯烷(1-cinnamoylpyrrolidine,Ⅴ)、胡椒醇(piperitol,Ⅵ)。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大叶蒟酰胺B(laetispiamideB);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黄艳萍  吴学谦  胡玲  帅永鑫  况燚  杨胜祥 《中草药》2017,48(15):3032-3036
目的研究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内生真菌Phomopsis sp.YK-7发酵产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Phomopsis sp.YK-7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13个芳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和2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wittifuran X(1)、4-hydroxy-2-(4′-hydroxy-2′-methoxyphenyl)-6-methoxybenzofuran-3-carbaldehyde(2)、erypoegin J(3)、桑辛素S(4)、桑辛素T(5)、桑辛素C(6)、wiffifuran E(7)、iteafuranal A(8)、burttinol D(9)、7-methoxy-2-(4-methoxyphenyl)-3-methyl-5-(3-prenyl)-benzofuran(10)、桑辛素N(11)、桑辛素P(12)、桑辛素M(13)、过氧麦角甾醇(14)和25-hydroxy-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15)。结论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高宗华  马丽英  沈云修 《中药材》2008,31(9):1343-1347
目的:研究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真菌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以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N-苯甲酰苯丙氨醇(1)、asperphnamate(2)、酒酵母甾醇(3)、(22E,24R)-6β-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4)、(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9),22-二烯-3β,7α-二醇(5)、(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6)、(22E,24R)-3β-羟基麦角甾-5,8,22-三烯-7-酮(7)、麦角甾醇(8)、过氧化麦角甾醇(9).结论:化合物(7)为首次从微生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