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脑出血后脑含水量的变化及水蛭素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ICH)后脑含水量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之间的变化及水蛭素对ICH后脑水肿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将75只大鼠分成:对照组、脑出血组、水蛭素组,各实验组分6 h、1 d、3d、5 d、7 d等5个时间点.采用干湿重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脑含水量;按BELAYEV法使用伊文思蓝测定BBB通透性.结果:脑水含量和BBB通透性在ICH后6 h开始升高,3 d达到高峰,5 d到7 d开始下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815,P<0.01).水蛭素能够降低各个时间点的脑水含量和BBB通透性.结论:BBB通透性增高与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水蛭素可抑制ICH后的脑水肿形成,抗凝血酶治疗可能成为ICH后脑水肿的一种可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ICH)后行为学、外周血白细胞和脑水肿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关系.方法 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ICH组,应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ICH模型,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白细胞,Berderson评分评定行为学变化,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结果 (1)大鼠ICH后行为学改变与脑水肿演化规律一致,从12h开始升高,48h达高峰,72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第7天大致恢复至正常.(2)ICH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h开始升高,72h达到高峰,48-72h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与脑水肿和行为学变化相一致.结论 ICH后行为学改变、外周血白细胞变化能够反映脑水肿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轻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糖代谢、氧自由基及血脑屏障 (blood brainbarrier ,BBB)的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阐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从尾动脉采血 10 0 μL ,在立体定向仪下注入大鼠右侧大脑内囊处 ,制成脑出血模型 ,按脑出血形成的时间分为假手术组、4、8、12、16、2 4、4 8、72、12 0、168h组共 10组。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BBB的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法。并测定脑组织MDA(丙二醛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和糖、LDH(乳酸脱氢酶 )的水平。结果 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在ICH形成 4h就开始升高 (P <0 .0 5 ) ,4 8~ 72h达到高峰 ,5~ 7d逐步恢复正常。EB(伊文思蓝 )在 8h开始升高 ,12h迅速升高 ,2 4~ 4 8h到达高峰。SOD、MDA在 12h开始变化 ,72h最明显。而糖也在 72h达高峰 (P<0 .0 1)。LDH在 8h开始升高 ,72h达到高峰 ,以后缓慢下降。结论 ICH脑水肿形成早期 ( 4~ 8h)主要由于血肿本身释放的毒性物质引起 ,中期 ( 2 4~ 4 8h)主要是由于BBB的破坏引起 ,晚期 ( 72h)则主要由于血肿周围脑组织代谢紊乱及氧自由基的损伤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脑出血(ICH)后脑水肿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姜黄素治疗组(Cur治疗组,n=40)、脑出血对照组(ICH对照组,n=40)和假手术组(n=40).每组分为手术前、术后6h、12h、24h、48h、72h、96h、120h等8个时点,每个时点5只大鼠.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ICH模型,观察各组术前及术后各时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和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变化.结果:Cur治疗组术后12~120h各时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ICH对照组(P<.05).Cur治疗组术后24~96h各时点含水量均低于ICH对照组(<0.05).Cur治疗组术后各时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与相应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呈负相关(r=-0.791,P<0.001).结论:Cur治疗能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Cur减轻ICH后脑损伤可能与减轻脑水肿有关.Cur对大鼠ICH后脑水肿及脑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和脑水肿程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8只)、脑出血组(ICH组)和脑出血+高压氧治疗组(HBO治疗组). ICH组和HBO治疗组又分为6h组、24h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组8只.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情况,同时观察高压氧对脑水肿和HIF-1α-达的影响.结果 ICH组和HBO治疗组与sham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治疗组与ICH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第14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ICH组和HBO治疗组HIF-1α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治疗组与ICH组大鼠脑组织中HIF-1α表达第14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H组HIF-1α蛋白表达与脑水肿的程度成正相关(P<0.01);HBO治疗组HIF-1α蛋白表达与脑水肿的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HIF-1α在血肿周边脑组织中的表达与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有关,高压氧可抑制HIF-1α蛋白的表达并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糖代谢、氧自由基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方法 60只SOD雄性大鼠从尾动脉采血100μL,在立体定向仪下洲主大鼠右侧大脑内囊处,制成脑出血模型,按脑出血形成的时间分为假手术组、4、8、12、16、24、48、72、120、168h组共10组。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BBB的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法。并测定及脑组织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糖、LDH(乳酸脱氢酶)的水平。结果 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在ICH形成4h就开始升高(P<0.05),48-72h达到高峰,5-7d逐步恢复正常。EB(伊文思蓝)在8h开始升高,12h迅速升高,24-48h到达高峰。SOD、MDA在12h开始变化,72h最明显。而糖也在72h达高峰(P<0.01)。LDH在8h开始升高,72h达到高峰,以后缓慢下降。结论 ICH脑水肿形成早期(4-8h)主要由于血肿本身释放的毒性物质引起,中期(24-48h)主要是由于BBB的破坏引起,晚期(72h)则主要由于血肿周围脑组织代谢紊乱及氧自由基的损伤引起。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morhage ICH)系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ICH后引起机体和脑组织局部一系列病理反应,其中脑水肿(edema)是自发性脑出血后最重要的继发性病理变化之一,也是患者病情变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深入研究表明,炎性因子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IL-1、IL-6、IL-10是三个重要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和脑水肿程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8只)、脑出血组(ICH组)和脑出血+高压氧治疗组(HBO治疗组)。ICH组和HBO治疗组又分为6h组、24h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组8只。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情况,同时观察高压氧对脑水肿和HIF-1α表达的影响。结果 ICH组和HBO治疗组与sham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治疗组与ICH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第14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ICH组和HBO治疗组HIF-1α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治疗组与ICH组大鼠脑组织中HIF-1α表达第14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H组HIF-1α蛋白表达与脑水肿的程度成正相关(P<0.01);HBO治疗组HIF-1α蛋白表达与脑水肿的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HIF-1α在血肿周边脑组织中的表达与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有关,高压氧可抑制HIF-1α蛋白的表达并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9.
杨萍 《医学综述》2005,11(6):524-525
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包括自发性脑内出血(spontaneousiintracerebralhemor rhage,SICH)和创伤性脑出血(traumaticintracerebralhemorrhage TICH)。前者占所有卒中患者的44%以上,后者占头外伤患者的15%以上[1]。ICH可引起多种继发症状,如脑水肿、颅高压、脑疝等。其中对脑水肿产生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实验研究[2]显示,ICH后的脑水肿病理变化可分期如下:①超早期(起初几小时),该期与流体静力压和血块收缩有关。②早期(第1d),涉及凝血级联反应和凝血酶形成。③迟发性水肿(第3d),与红细胞溶解和…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后继发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自发性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血管源性脑水肿 (vasogenicbrainedema ,VBE)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实验性ICH模型 ,免疫组化、组化染色和HE染色分别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内皮细胞粘附因子 (CD3 4 )、小胶质细胞、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未见白细胞浸润及小胶质细胞染色 ,而CD3 4 阳性微血管数最多 ;ICH 12h见血肿周围CD3 4 有所下降 ,72h达最低 ,7天后缓慢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 ;②于ICH 6h血肿周围开始表达小胶质细胞 ,至 4 8h达高峰 ,持续 2周仍可见其少量表达 ;③ICH 12h可见白细胞浸润 ,4 8h数量最多 ,以后逐渐减少 ,2周时基本消失。各组之间及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④ICH后小胶质细胞和CD3 4 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r =- 0 .770 ,P <0 .0 5 )。结论 ICH后血肿周围的炎症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了继发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患者脑脊液IL-1β、S-100蛋白与脑水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IL-1β与出血性脑水肿形成的相关性. 方法 (1)病例分组:ICH组,41例;对照组,26例(为CNS非器质性疾病患者).(2)测试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患者CSF中IL-1β和S-100蛋白含量;脑水肿采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仪测定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脑阻抗值.结果 ICH急性期患者CSF中IL-1β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恢复期CSF中S100蛋白均显著增高;脑出血组急性期患侧大脑半球阻抗值显著增高(P<0.05),恢复期略增高(P>0.05).急性期IL-1β、S-100蛋白含量与病灶侧大脑半球阻抗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炎性机制与ICH继发性脑水肿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出血后MMP-9的表达与脑含水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ICH)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和脑含水量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湿重-干重法测定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MMP-9在ICH后6 h开始表达,24~48h最明显(P<0.01),6 d仍有较低水平表达.脑组织含水量ICH后6 h开始增加,24~72 h达高峰(P<0.01),6 d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MMP-9可能参与急性期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ICH)后脑组织保护作用。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n=40)、脑出血对照组(ICH对照组,n=40)和假手术组(n=40)。每组分为手术前、术后6h、12h、24h、48h、72h、96h、120h等8个时点,每个时点5只大鼠。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ICH模型,观察各组术前及术后各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含水量变化。结果 ICH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MD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ICH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含水量与MDA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648,P〈0.001)。依达拉奉治疗组术后24-96h各时点MDA含量明显低于ICH对照组(P〈0.001),依达拉奉治疗组术后各时点含水量与MDA含量呈显著相关(r=-0.407,P〈0.05).结论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具有显著的氧化损害,此损害与脑水肿形成有关。依达拉奉使氧化损害明显减轻,依达拉奉对抗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居所有卒中类型的前位,出血后1个月内的病死率高达35%~52%[1] .而出血后所致的局部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诱发脑疝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研究的不断增多,对ICH后脑水肿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不断增加.而脑出血后炎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脑水肿对神经结构所带来的继发性损伤程度和时限.本文就ICH后的脑水肿病理变化机制和炎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CIH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ICH)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动态表达及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的关系。方法将雌雄各半的Wistar大鼠17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ICH组。每组均观察手术后6h、12h、24h、48h、72h、120h、7d、15d八个时间点,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MMP-9蛋白表达。结果ICH后MMP-9蛋白表达在24h~48h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949,P<0.01)。结论大鼠ICH后MMP-9蛋白的表达是ICH后脑水肿形成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早期应用对脑出血 (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72只SD雄性大鼠制成ICH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重组链激酶组、水蛭素组 ,各组分别在ICH后 4、8、12、16h于血肿腔中注入生理盐水、重组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加水蛭素。ICH后 2 4h处死大鼠 ,观察脑组织中的含水量、Na+、K+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在ICH后 4、8、12、16h应用重组链激酶 ,可引起脑组织含水量增加以及Na+升高、K+的降低 (P <0 .0 5 ) ,在ICH后 4、8、12h应用重组链激酶 ,脑组织中伊文思蓝 (Evensblue,EB)含量明显升高(P <0 .0 5 )。如同时加用水蛭素 ,与对照组比较脑组织的含水量在 4、8、12h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脑组织中EB含量则在 4、8、12、16h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ICH血肿腔中早期应用重组链激酶可加重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联合应用水蛭素不但可防治重组链激酶溶化血块时对脑组织的损伤 ,而且还可降低血肿本身所释放的毒性物质所引起的脑水肿及血脑屏障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神经肽Y含量的变化及尼膜同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将75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脑出血组、尼膜同组,各实验组分6h、1d、3d、5d和7d5个时间点。分别采用干重湿重法、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水含量和神经肽Y表达的变化。结果脑组织水含量和神经肽Y表达均在ICH后6h开始升高。3d达到高峰,5~7d开始下降,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78,P〈0.01)。尼膜同能够降低各个时间点的脑组织水含量和神经肽Y的表达。结论尼膜同可以降低脑出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神经肽Y的活性。减轻ICH后的脑水肿形成。神经肽Y与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阻断神经肽Y活性可能是ICH后脑水肿治疗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夏鹰 《医学综述》2001,7(5):289-290
脑出血 (ICH)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疾病 ,常由血管畸形、动脉瘤、高血压、肿瘤等引起。脑水肿是ICH的重要并发症 ,其产生和发展是导致ICH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 ,因此国内外大量的学者都在积极研究引起ICH脑水肿形成的机制 ,希望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以降低IC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现在很多实验都证实 ,ICH引起的脑水肿主要由于血肿自身释放的生化物质引起的。1 血浆蛋白血凝块的回缩在早期脑水肿形成的作用Wagner等[1 ] 将猪的自体血注入右侧额叶 ,分别在 1h、3h、5h、8h取样观察。结果 :1h后就观察到血肿周围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2(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ling,RGS2)抑制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继发的炎症反应。方法:69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CH组、阴性对照慢病毒+ICH组、RGS2过表达慢病毒+ICH组和时间窗组,前4组各组12只SD大鼠,时间窗组下设normal、ICH6h、ICH12h、ICH24h、ICH48h、ICH72h和ICH7d,每小组各3只SD大鼠。基底节注射VⅡ型胶原酶,建立大鼠ICH模型,对大鼠ICH后3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干湿法检测脑含水量,采用Western blot和ELISA法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的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病灶周边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表达情况。结果:①RGS2在ICH后表达量从(0.579 2±0.019 8)开始升高,并且在术后12 h达到峰值(0.809 3±0.076 2),然后降低,术后7 d恢复正常(0.600 0±0.083 0)。②与ICH组脑含水量(0.804 7±0.003 4)和神经功能评分(11.570 0±2.070 0)相比,RGS2过表达慢病毒+ICH组在ICH术后3 d脑水肿明显减轻(0.794 0±0.001 5),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7.429 0±0.976 0)。③RGS2过表达慢病毒+ICH组术后3 d血肿周边TNF-α和IL-1β的表达(1.407±0.055、0.762±0.046)明显低于ICH组(1.743±0.179、0.917±0.085),RGS2过表达慢病毒+ICH组TNF-α和IL-1β的A值(32.92±1.13、32.84±1.08)低于ICH组A值(40.38±0.99、39.29±1.39)。④RGS2过表达慢病毒+ICH组大鼠病灶周边MPO的表达明显低于ICH组和阴性对照慢病毒+ICH组。结论:RGS2抑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区TNF-α、IL-1β和MPO表达,能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抑制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王东  高飞 《滨州医学院学报》2010,33(4):288-289,293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高血压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因而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ICH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血肿本身及其引发的继发性周围脑组织缺血、水肿及细胞毒性损伤。深入探讨ICH的病理损伤机制,有助于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逆转或减轻脑组织损伤,进而最大程度改善ICH患者的预后。本文就ICH后脑水肿发生、脑细胞毒性损伤及凋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 ICH后脑水肿的发生机制1.1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降解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组同源的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