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桡动脉穿刺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发展 ,血液透析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急性中毒治疗抢救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通道是接受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 ,动静脉穿刺是紧急血液透析建立暂时血管通道[1]简单而安全的方法。下面是我科三年来采用桡动脉及前臂浅静脉直接穿刺建立暂时血管通道的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我科对未建立内瘘急需透析的病人 ,多采用动静脉直穿建立暂时血管通道。1998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我科进行桡动脉穿刺 15 3例 ,共穿刺了 13 5 8人次。女性 71例 ,男性 82例 ;慢性肾衰尿毒症 113例 ,安眠药中毒 8例 ,内瘘阻塞 8例 ,鱼胆中毒引起急性肾衰 2例 ,外…  相似文献   

2.
<正> 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急性肾衰,药物中毒、慢性肾衰急需血液透析而来不及做瘘。透析间隔时间长不愿做内瘘,及一侧内瘘不成功而拒绝做瘘者,迅速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是确保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和病人存活时间的首要条件,我们常采用桡动脉穿刺。从1996年2月份开始,我们对90例需紧急血液透析和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措施,而建立畅通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桡动脉直接穿刺是急性透析、内瘘术前常用的方法,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用16G 内瘘穿刺针进行穿刺,往往会使患者感到剧烈疼痛,因此产生恐惧、害怕心理,长此以往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患者反复透析。我科自2003年10月~2004年11月对32例患者选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进行桡动脉直接穿刺行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3岁,其中急性肾衰患者17例,内瘘成熟前的慢性肾  相似文献   

4.
杨海珍  肖劲逐 《海南医学》1994,5(3):148-149
建立和维持有机能的血液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紧急血液透析或需要长期血液透析内瘘成熟前,由于外瘘目前已无应用,直接动静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是唯一的方法。由于受穿刺部位血管有形成动脉瘤和损伤后血管纤维化管腔狭窄,某一部位不能在短期内接受多次穿刺,因此只有采用多个部位交替穿刺进行血液透折。本文就我院1992年13月至1993年10月采用桡动脉、足背动脉交替穿刺建立血液通路进行血液透折12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人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8岁。男性9例,女性3例。急性肾衰3例,2例为急性大出血并发肾衰,五例为急…  相似文献   

5.
筋膜间隙综合征(CS)是指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属于骨科急症,闭合性损伤引起动脉断裂而出现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病例并不多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肾衰和某些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慢性肾衰病人多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血管穿刺是完成血透的前提和中心环节。长期血透病人多采用动静脉内瘘 ,如何正确使用和保护动静脉内瘘 ,对于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和延长病人的生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临床资料本组 76例 ,男 5 8例 ,女 18例 ,年龄 2 0~ 78岁 ,透析时间 1~ 12年 ,每周 2次透析 ,内瘘穿刺次数 9~ 12 2 4次。动静脉内瘘均由左或右上肢桡动脉或肱动脉与临近浅表静脉端 端吻合而成。有 5例因不同原因行第二次内瘘吻合术 ;其中…  相似文献   

7.
以往我们用动静脉外瘘管穿刺行血液透析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自1986年10月起改用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血液透析,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方法,现将该法应用的体会简述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动静脉穿刺点选用14~16号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由于病人均属慢性肾衰需长期透析,故血管及穿刺点应有计划地选择,为了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在穿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内瘘血管一般选择桡动脉和头静脉分枝或重要静脉分枝进行吻合,使静脉血管动脉化后方可使用。吻合主干最好专为动脉端穿刺使用,另外可选择分枝作  相似文献   

8.
<正>我院近10年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主要用于急性肾衰、慢性肾衰、内瘘成熟前、食物和药物中毒等血液透析治疗,成为建立血管通路的首选[1]。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中尤其是血管条件不好或需要高流量的无肝素透析技术中是非常适宜的临时性血管通路。但近年来导管相关性感染[3]也随  相似文献   

9.
我院为 10例慢性肾衰无法建立内瘘患者采用了锁骨下静脉长期留置法进行透析 ,报道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  10例 ,男 7例 ,女 3例。年龄 5 0岁~ 81岁。糖尿病肾病 5例 ,慢性肾衰 4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肾衰 1例。 8例选用右侧锁骨下静脉 ,2例选用左侧锁骨下。1.2 穿刺时并发症 主要有误穿动脉 1例。反复穿刺形成局部血肿 1例。1.3 留置套管后情况 有 1例病人为糖尿病肾病 ,年龄 81岁 ,留置套管 7天绦纶与组织未形成粘连、护理不当 ,病人无意将套管拔出。2 方法与结果2 .1 穿刺方法[1]  患者取仰卧位 ,将右侧肩垫高 ,头后仰 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2例慢性肾衰患桡动脉纵向棱形切口,静脉管腔用肝素盐水稍加压后冲洗,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吻合后血管表面滴注罂粟碱,结果:本组32例患均1次手术成功,术后血液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为252ml/min,内瘘平均启用时间为术后12天,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显微外科吻事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温玉  敬春兰 《西部医学》2011,23(1):98-100
目的探讨肾衰患者建立长期用血液透析通路而施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内瘘手术术式。方法回顾分析12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内瘘术的临床资料,A组为端侧吻合术,B组为端端吻合术,并比较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A组临床应用64例68次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其中60例仅1次手术,有4例因血管炎症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术后近期内因血管内堵塞未能使用者2例,另有2例因血管流量不足而放弃使用,60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1个月~4年,最长已穿刺达500余次,仍使用良好。B组64例66次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内瘘术,其中62例仅1次手术,有2例因血管炎症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13例术后患者常感手部发冷或无力,较重者感手部疼痛及麻木,检查时发现手背浮肿或紫绀,5例经常发生心力衰竭。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连续缝合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血液透析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自 1992年至今共收治老年人血液透析 2 4例 ,占同期总透析病人的 9.1% ,护理过程有如下体会。1 血管通路的建立及护理老年慢性肾衰病人几乎是长期透析治疗 ,诊断明确后即应保护备用的血管 ,避免穿刺 ,尽早行动静脉内瘘术。若是单次透析 ,选择四肢大动脉穿刺。若是多次血透及动静内瘘未成熟前 ,行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进行透析 ,待内瘘血管成熟能使用后拨除。直接动脉穿刺时 ,由于老年人大都有血管粥样硬化 ,管腔较细 ,穿刺困难 ,应选择较粗动脉。如桡动脉搏动细弱者 ,可选择足背动脉、至肱动脉。注意穿刺血管出血 ,血管壁脆性大 ,凝血功…  相似文献   

13.
黄家良  张河 《微创医学》2012,7(4):371-373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135例慢性肾衰患者,52例在局麻下手鼻咽窝部行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48例在局麻下行腕部桡侧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35例在局麻下行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结果 135例中126例一次性成功,4例因手臂局部水肿、头静脉血管条件差转为另一侧手臂后造瘘成功,2例术后2 d内并发血栓成功行取栓再造瘘手术,3例造瘘失败转为腹膜透析治疗,术后住院2~7 d.106例随访6个月到4年,13例瘘闭,其中8例成功行取栓再造瘘手术,5例改为腹膜透析.结论 慢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致慢性肾衰动静脉内瘘首选非惯用手鼻咽窝处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致慢性肾衰动静脉内瘘首选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部分患者行腕部桡侧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近期并发症最常见是血栓形成,远期并发症多见瘘闭.  相似文献   

14.
血液净化疗法的先决条件是要建立和维持有效的血液通路。对急、慢性肾衰终末期尿毒症患者行紧急透析治疗、尤其是建立内瘘或外瘘均有困难时,为抢救其生命,短期内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法,建立临时血液通路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采用本法成功抢救了3例急性肾衰(Acute Renal Failure(ARF)]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血透患者行足背动脉穿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背动脉直接穿刺是透析诱导期、内瘘未成熟前及内瘘闭塞或急性肾衰患者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的一种常用方法。足背动脉穿刺优点较多,因足背动脉位置表浅,周围软组织少,穿刺方便,成功率高,止血容易并且不易形成血肿。笔者自1995年9月~1998年12月利用足背动脉与周围静脉建立血管通路行血透治疗8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9例患者中,急性肾衰及药物中毒64例,年龄18~64岁,足背动脉穿刺次数1~4次不等。慢性肾衰25例,年龄20~74岁,足背动脉穿刺次数1~30次。血流量达200~250ml…  相似文献   

16.
吕春晓  张晓柯 《中原医刊》2003,30(21):58-58
急诊血液透析救治急性肾衰、药物、毒物中毒时 ,需要建立临时血管通路来确保血透和血液灌流。我院自 1998年 4月以来对 3 6例需急诊血液透析的病人 ,采用内瘘穿刺针行股静脉直接穿刺建立临时血管通路 ,共透析 3 92人次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 6例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13~ 89岁 ,平均 5 5岁 ,其中慢性肾衰出现高血钾 ,肺水肿 10例 ,药物中毒 8例 ,流行性出血热 9例 ,外科疾病致急性肾衰 5例 ,多囊肾 2例 ,慢性肾衰内瘘阻塞 2例。1.2 方法 :应用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对侧大隐静脉作回流。 16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头静脉、桡动脉的铁合内瘘手术及建立长期血透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1995-2001年收治的23例肾衰后行手术造瘘病人进行总结,介绍手术方法。结果:施行23例(25次)头静脉、桡动脉吻合术,其中20例1次手术成功;动静脉内瘘使用半年至5年,最长使用5年穿刺近400次,仍使用良好,结合:头静脉、桡动脉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术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贵要静脉移位后,桡动脉-贵要静脉吻合术在老年尿毒症患者的困难内瘘建立中的应用,探索该类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建立方法、安全性及可靠性等。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1例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高龄患者,采用贵要静脉移位后,行桡动脉-贵要静脉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观察桡动脉-贵要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使用桡动脉-贵要静脉内瘘透析穿刺成功率及舒适度。结果51例患者该手术均取得成功。1例术后2d透析时发生低血压,使用肝素后出现剥离创面出血,其余均无感染、手指及手掌肿胀、缺血性疼痛、前臂及手指等皮肤颜色失常等并发症。术后1月桡动脉-贵要静脉内瘘成熟,成功应用于血液透析中。随访3月桡动脉-贵要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舒适度均较高。结论在高龄透析患者的困难内瘘建立中,贵要静脉移位后桡动脉-贵要静脉吻合术具有安全、有效、经济、舒适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400例次直接动脉穿刺血液透析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增玉  张玉芬 《中国医刊》2002,37(11):54-54
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需要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本院自 1994年以来 ,对急诊血液透析病人及无内瘘的慢性肾衰血液透析病人采用直接动、静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 ,共进行4 0 0例次血液透析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男性 16例 ,女性 14例 ,年龄 2 5~ 70岁 ,中位数年龄 4 8 2岁 ,急性肾衰竭 2例 ,重症药物中毒 3例 ,慢性肾衰竭 2 5例。1 2 方法 采用BAXTER16 # 侧孔穿刺针 ,以浅表动脉 (足背动脉、桡动脉、肱动脉 )搏动最强处下方 0 5~ 1cm为穿刺点进针 ,边进针边抽吸 ,并用消毒的左手食指触摸动脉…  相似文献   

20.
直接动脉穿刺在紧急血液透析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金  徐亚新 《广西医学》2000,22(6):1294-1295
1990~1995年笔者对35例需要紧急血透的病人,采用普通内瘘针直接动脉穿刺建立暂时性血液通路,共透析132例次,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5例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5~72岁.其中慢性肾衰(内瘘成熟前)20例,氯化汞中毒1例,毒蕈中毒2例,鱼胆中毒2例,流行性出血热5例(其中2例有高血容量综合征、心衰、肺水肿),外科疾病所致急性肾衰4例,产后感染所致急性肾衰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