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祥  侯怡铃 《中草药》2013,44(15):2048-2051
目的 研究乌头属植物德钦乌头Aconitum ouvrardianum根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谱学数据和对照TLC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德钦乌头根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塔拉乌头胺(1)、彭乌碱乙(2)、卡马考宁(3)、黄草乌碱亭(4)、粗茎乌头碱甲(5)、贡乌生(6)、14-乙酰黄草乌碱亭(7)、展花乌头碱(8)、黄乌宁(9)、膝乌亭丁(10)、异塔拉乌头定(11)、翠雀它灵(12).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C-3位或C-6位无含氧取代的C19-二萜生物碱,且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乌头碱型C19-二萜生物碱为德钦乌头药材的主要药用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2.
乌头为野生的毛莨科乌头属植物Acon ;tum ,carm ;chael;Debx或北乌头A .kusezoff;Reichb等的块根 ,其成分为次乌头碱 ,乌头碱 ,美沙乌头碱 ,塔拉乌头胺 ,卡乌碱 ,及川乌碱甲和乙 ,异乌头碱 ,索馨乌头碱。它的毒性主要来自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有毒成分 ,致死量 3~ 4mg ,人口服2mg即可中毒。  乌头临床常用治疗关节痛、腰腿痛、外伤等。在应用此药时往往因用药不当而引起中毒 ,中毒时发病快 ,出现心律不齐 ,不能洗胃 ,使吃进的乌头碱有毒成分洗不出来 ,使病情加重 ,现将 2例乌头碱中毒 ,报道如下。1 …  相似文献   

3.
乌头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乌头不同组织中乌头总碱和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为毒性及药效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不同组织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40 mmol· L-1乙酸铵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结果:6月4日之前采收的乌头的不同组织部位总生物碱含量明显小于6月18日和7月3日,乌头最佳采收期可确定为6月底至7月初.乌头地上部分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小于地下部分,不同采收期乌头各组织部位中乌头类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顺序大体为:须根>子根>母根>叶片≈茎秆.结论:该研究初步了解了乌头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确认了乌头的最佳采收期及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差异.  相似文献   

4.
韩萌  王腾飞  单连海  陈琳  黄帅  周先礼 《中草药》2022,53(12):3587-3594
目的 对拟康定乌头Aconitum rockii和林地乌头A. nemorum中二萜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对其总生物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HR-ESI-MS、IR、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拟康定乌头中共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α,6α,8β,16β,18-pentamethoxy-14α-benzoyloxy-N-ethylaconitane(1)、工布乌碱(2)、大渡乌碱(3)、膝乌宁碱甲(4)、滇乌碱(5)和黄乌生(6);从林地乌头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塔拉萨敏(7)、14-乙酰塔拉萨敏(8)、卡马考宁(9)、16-epipyroaconine(10)、乌头碱(11)、3-脱氧乌头碱(12)、牛扁碱(13)、甲基牛扁碱(14)、德尔色明甲(15)、德尔色明乙(16)。结论 化合物1是新的乌头碱型C19-二萜生物碱,命名为拟康定乌碱甲;化合物2~6为首次从拟康定乌头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6为首次从林地乌头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芪-附子药对配伍对附子3种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3种双酯型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肠吸收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选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为研究肠段,以表观渗透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考察黄芪对附子6种生物碱P_(app)的影响。结果当附子-黄芪3∶1时,黄芪在十二指肠和回肠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在3种肠段均能降低单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1时,除次乌头碱在回肠外,黄芪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3时,黄芪能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除回肠外)的P_(app),在各肠段均能显著降低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结论黄芪可抑制附子生物碱的吸收,且其抑制作用因配伍比例、生物碱的种类和肠段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6.
草乌及其炮制品中毒性生物碱的分离和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光密度法分离和测定草乌及其炮制品中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和下乌头碱(hypaconitine)三种毒性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此法具有简便、分离效果满意、重现性好的优点,可作为控制乌头类药材中上述三种毒性生物碱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4,(1)
目的地龙舒腰胶囊(地龙,穿山龙,制川乌)中有毒生物碱的检查。方法以制川乌中所含生物碱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法,Xtimat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26%醋酸铵(氨水调pH至9.5)-乙腈(55∶45)为流动相,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5 nm,体积流量为0.8 mL/min,对方中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含有量限度测定。结果所建立方法专属性良好,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稳定性、精密度、日间精密度良好,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0%110%之间,而在胶囊中的3种有毒生物碱未检出。结论地龙舒腰胶囊中的有毒生物碱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8.
基于HPLC-Q-TOF-MS研究6种乌头生物碱类成分的裂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蕾  王少辰  孙明谦  刘建勋 《中草药》2016,47(16):2827-2831
目的研究6种乌头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的质谱裂解途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对该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乌头类生物碱的主要裂解途径是连续丢失CH3OH与H2O。双酯型生物碱也可以在C-8位置断裂,失去CH3COOH分子形成明显的特征碎片离子,从而实现与单酯型生物碱的区分。结论此质谱裂解途径可为乌头类生物碱的结构鉴定提供依据,采用HPLC-Q-TOF-MS技术可以高效地分析中药中乌头类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有利于化合物的分析和鉴定。  相似文献   

9.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采用UPLC-MS/MS技术,以14种生物碱(多根乌头碱、宋果灵、附子灵、尼奥灵、塔拉萨敏、新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总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方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以8种水溶性生物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附子灵、尼奥灵、塔拉萨敏、宋果灵、多根乌头碱)的量为考察指标,对5种大孔树脂吸附和解吸附性能进行考察,优选最佳纯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蒸附片加10倍量pH值3.5的酸水,煎煮3次(维持pH值约3.5),每次2 h,合并水煎液,用20%NaOH溶液调pH值10.0,加热回流水解2 h后,放冷,调pH值11.0,上大孔树脂HPD 300,上样量为生药2.5 g/mL树脂,6 BV水洗除杂,4 BV 80%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干燥,即得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提取物。该提取物收率为1.69%,其中新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附子灵、尼奥灵、塔拉萨敏、多根乌头碱、宋果灵的总量高达约15%。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行,为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乌头生物碱(包括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辽乌头碱)是乌头致毒的主要成分。本试验以简便快速的电喷雾电离液质联用(LC-ESI-MS)技术,对人血清和尿液中乌头生物碱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①市售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辽乌头碱、甲基牛扁碱为标准品。②LC条件:采用XTerr  相似文献   

11.
狭盔高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产的狭盔高乌头中分离得到3个二萜生物碱,运用光谱法(UV,IR,~1HNMR,~(13)CNMR,MS)鉴定为冉乌头碱,刺乌头碱和乙酰乌头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川乌茎、叶中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生长期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质谱采用ESP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扫描;建立H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川乌茎叶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尼奥林、附子灵、宋果灵、塔拉乌头胺、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14种生物碱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追踪川乌茎叶在生长过程中不同生物碱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 14种生物碱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 0),定量限为2.27~18.27 ng/mL,平均回收率在94.73%~104.50%。结果表明,川乌茎叶中均含有相当量的生物碱,且茎中生物碱总量高于叶,茎在5、6、7、8月的生物碱总量分别为0.087 1%、0.182 8%、0.141 0%、0.199 4%,呈现波浪形上升趋势,8月份到达峰值;叶在5、6、7、8月生物碱总量分别为0.074 7%、0.075 9%、0.0814%、0.0589%,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中生物碱的总量7月最高。结论 PCA发现茎、叶中生物碱含量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茎中生物碱在采收期达到峰值,生物碱含量可观,具有成为新药用资源的潜力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头反贝母”的科学内涵。方法建立血浆固相萃取富集方法及合适的HPLC条件流动相由甲醇水氯仿三乙胺(70∶30∶2∶0.2)组成,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5nm,柱温40℃;对家兔静脉给药动物血浆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进行测定。结果新乌头碱、乌头碱与浙贝母总生物碱配伍应用前后,其药动学参数变化二种乌头生物碱与浙贝母总生物碱配伍应用后,其消除半衰期均比单用延长(P<0.05),血浆清除率均比单用减慢(P<0.05),AUC均比单用增大(P<0.05);次乌头碱与浙贝母总生物碱配伍应用后,其药动学参数与单用次乌头碱比,主要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乌头生物碱与浙贝母总生物碱配伍应用后在动物体内的滞留时间延长和效用时间延长。从药动学角度初步验证了“乌头反贝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乌类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草乌类药用植物中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对草乌类植物进行质量与资源评价。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Phenomenex ODS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醋酸铵缓冲溶液(pH10.5)(54∶46)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40nm。结果中乌头碱在0.28~2.80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8.9%(n=5),RSD=0.93%;乌头碱在0.136~1.36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7.4%(n=5),RSD=1.18%;次乌头碱在0.248~2.48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8.4%(n=5),RSD=1.11%。北乌头、乌头与小白掌含有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3种生物碱;多根乌头含有中乌头碱、乌头碱2种生物碱;其他的样品含微量或几乎没有。多根乌头的3种生物碱总量最高。结论本方法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方法稳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通脉四逆汤中乌头类生物碱的煎出量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RP-HPLC法,Hypersil-BDS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水-氯仿-三乙胺(100∶50∶3∶0.15)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1,波长为234nm,柱温:30℃。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在(0.0025~0.0800)μg(、0.0028~0.0880)μg和(0.0023~0.07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7、0.9996、0.9996。结论:该方在煎煮过程中,同煎的其他药物对乌头类生物碱在汤中的含量产生影响,文火滚煎约70min后,药汤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成分基本消失,中乌头碱消失过半。  相似文献   

16.
分离测定四逆汤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6种水解产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婷婷  栾立标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9):1634-1638
四逆汤为中医的经典名方,由附子(制)、干姜及炙甘草(蜜炙)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具有强心,抗休克,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1]。该方的君药为附子,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此类生物碱属于双酯类生物碱,毒性极大。酯类生物碱分子中的酯键是产生毒性的关键部位,在水中加热易水解,首先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进一步反应产生乌头原碱,两类水解产物毒性极小,但仍有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干燥方法对附子提取物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干燥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冷冻干燥、烘箱干燥、真空干燥和喷雾干燥等不同干燥方法所得附子提取物中的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等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干燥方法所得附子提取物中的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损失率为:冷冻干燥分别为7.14%、5.71%、5.41%;烘干分别为56.43%、31.43%、32.43%;真空干燥分别为29.29%、34.29%、10.81%;喷雾干燥分别为14.29%、11.43%、8.11%。结论:喷雾干燥对附子提取物中的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影响较小,可低成本地进行工业化生产,是附子合适的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附子生物碱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凯  李佳  张永清 《吉林中医药》2013,33(3):286-288
目的:探讨附子中生物碱的分布规律,为确定合理的加工炮制方法、有效控制附子饮片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将附子横向与纵向分割为不同部分,分别以HPLC法测定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等成分含量.结果:在横向上,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总生物碱均以韧皮部含量最高、表皮与皮层含量最低,而乌头碱却以髓部含量最高、韧皮部含量最低;在纵向上,各种生物碱含量变化的大体趋势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结论:附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此规律性,可为附子的加工炮制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水解转化规律,建立LC-MS定性分析及HPLC定量分析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方法方法 通过控制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条件,分别获得不同阶段的水解产物,从而推导各水解产物的精确质量浓度。结果 根据LC-MS定性分析结果,乌头类生物碱水解规律为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先水解生成焦乌头碱类生物碱,再继续水解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类生物碱;并根据水解规律分别计算出焦乌头碱类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类等乌头类生物碱水解产物的精确质量浓度。HPLC 方法学表明,焦乌头碱、焦新乌头碱、焦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分别在0.70~44.64 μg·mL-1 (r=0.999 7;0.34~21.77 μg·mL-1 (r=0.999 9;0.38~24.37 μg·mL-1 (r=0.999 9;0.48~30.74 μg·mL-1 (r=0.999 9;0.41~26.38 μg·mL-1 (r=0.999 9;0.42~27.08 μg·mL-1 (r=0.999 7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本实验得出了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水解转化规律,并建立了计算不同水解阶段水解产物的方法,其专属性高、定量简便,为乌头类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的定量分析和乌头类中药材炮制、质量控制等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附子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附子生物碱经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以附子中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的转移率为指标,采用UV,HPLC,TLC分别对富集前后附子提取物中的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及其成分鉴别.结果:采用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附子生物碱,总生物碱转移率83.70%,纯度67.34%;乌头碱转移率77.78%,次乌头碱转移率94.12%,新乌头碱转移率52.63%;TLC比较发现显示6个相似的生物斑点,说明富集前后生物碱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结论:D101型大孔树脂能有效提高附子中总生物碱的纯度,且各生物碱转移率较高,可用于大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