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注释难以统一,其分歧主要在于是否有表证、应去桂还是去芍。笔者通过解读条文和分析方药,并参考名家见解,得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实应去桂。  相似文献   

2.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病机和方药组成方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真正了解其方证实质,必须从仲景的辨证思维来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注意对《伤寒论》条文整体把握,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认为本方证仍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是,因本证无汗,桂枝证有自汗,故不能再用桂枝汤.而本证的主要矛盾为小便不利,为外邪内饮证,本方用茯苓、白术利其小便,用生姜以解外,才能使表解水去而病除.  相似文献   

3.
梁则徐  高曦 《河南中医》2020,40(6):815-81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病位在太阳,虽已用桂枝汤治疗,然邪未尽,或复下之,益伤正气而表邪不解,故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在外之邪不解,体内气化不行,水饮难消而停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病机为外有邪气,内挟水饮,治宜表里分消。桂枝走表,茯苓、白术、芍药走里,使在外之表邪有出处,在内之水邪有退路,表里各司其职,各消其邪。若去桂枝,外邪不解,纵使在内之水气全消,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体内仍会重新聚集水气,故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中,"去桂"二字,或为衍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不应去桂。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药物组成的看法分歧较大,主张去桂、去芍、不去桂亦不去芍者各执一词。本文根据张仲景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所述方义,选择镇痛、解热、发汗、利尿四项指标平行比较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茯苓白术汤的药效以探讨该方的药物组成,结果表明该方组成以不去桂亦不去芍为妥。  相似文献   

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伤寒论》中争议较多的方剂之一,对其争议观点众多,主要集中在桂枝和芍药这两个药上,即"去桂还是留桂,去芍还是留芍"。本文遵方有执之观点,即去桂留芍。刘渡舟将本方解读为苓芍术甘汤。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方证,主要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命名之意和方证要义两个方面对此方证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方药争议颇多。通过推演张仲景的诊疗过程,分析本条文病因病机与桂枝、芍药去留之争,认为本条文之病因为汗不得法后又经误下,病机为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与水液代谢不利,方药应遵循《伤寒论》原文"去桂"而"留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功能开结利水,宣通表里,临床上治疗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不利的病证。  相似文献   

7.
对《伤寒论》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后世就去桂历来有所争议。一般认为去桂枝目的在表已解或津液伤,但此说无论在理论或临床角度出发均有矛盾。从《伤寒论》中细考,在小柴胡汤与麻黄汤加减法中,张仲景在利小便时习惯去除有碍利水的药物;再与真武汤、附子汤、当归芍药散等方比较,可发现"茯苓、白术、芍药同用的"苓术芍配伍",用以专利小便时,则不用桂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情属阳气郁滞,水气停滞表里,三焦不畅,因此以苓术芍配姜草枣而不用桂枝,目的是从方药配伍的角度考虑,使全方专利小便、通阳气、达表里、畅三焦。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前证是表兼里证,确定在表的关键症状是恶寒,经服桂枝汤后而成现证的表解里未和,由于是在原桂枝汤的基础上转方治疗,故仍用原桂枝汤的名称而行加减,由于表邪已去故去桂,由于水饮里邪未除,故加茯苓白术,故原文去桂毋庸置疑,去芍药当属误解。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不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昔贤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注释,众说纷纭,历来争论颇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清·柯韵伯等认为,原文无误,方中应当去桂枝;<医宗金鉴>为代表的诸家,主张去芍药,并认为去桂是去芍药之误;成无已等人则认为:"与桂枝汤以鲜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相似文献   

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本方证争论,从古至今,大至有六种不同见解,摘要归纳如下:第一种认为原方证去桂二字为多余,即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如成无己等;第二种认为本方证无误,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第三种认为本方证去桂是去芍之误,如吴谦等;第四种认为不置可否,认为去桂去芍,不必取烦,如阎德润;第五种认为经文有简误,怀疑方证难以合拍,如钱潢等;第六种认为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乃减去桂枝二两,尚存一两在内,如吴考磐.  相似文献   

11.
考证“金匮”文字来历,以及《金匮录》与《仲景金匮录》等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天癸首见于《内经》,随着后期认识的不断深化,天癸学说日臻完善。通过分析有关天癸的古代文献,结合现代研究,从天癸的命名、历代医家对天癸本质的认识、天癸的生理特性和作用、天癸的病理表现以及天癸病的治疗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完善中医天癸理论,拓展其现代研究的领域和空间,进而为提高有关妇科病临床疗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经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竹皮大丸治产后呕逆、射干麻黄汤治表邪寒饮、泽泻汤治支饮眩冒、甘姜苓术汤治肾著、风引汤治癜痫等验案各举一则,以察其效。结果:经方临床疗效良好。结论:《金匮要略》方剂于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左归丸和右归丸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神经髓鞘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应用髓鞘碱性蛋白(MBP)与完全福氏佐剂(CFA)按11(体积比)制成抗原,给动物两后足皮下注射MBP抗原免疫,建立大鼠EAE模型.以醋酸泼尼松作对照,利用髓鞘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后14,28 d大脑和脊髓髓鞘和轴突损伤及再生的变化.结果左归丸成右归丸干预后大鼠髓鞘脱失程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MBP及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0.01).结论左归丸和右归丸能够修复EAE大鼠神经髓鞘和轴突的损伤,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康复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妊娠恶阻是妊娠期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发生在妊娠早期,以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为临床表现。中医古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描述的较多,《妇人规》治疗本病注重辨证,灵活加减,重用半夏,组方精妙。本文就其对本病的认识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妊娠恶阻这一疾病。  相似文献   

16.
陈仁贵老师从医40余年,历任遵义市中医院业务院长,并长期担任遵义市中医学会会长,在中医诊疗、科研、教学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尤其是在肝病的辨治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陈老论治肝硬化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当归六黄汤源自《兰室秘藏》,其组成药物为当归、黄芪、生地、熟地、黄柏、黄芩、黄连 ,能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我们用以治疗辨证属阴虚挟湿热的肾病 ,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Ig A肾病金某 ,女 ,2 2岁。 2 0 0 2年 1 1月 1 4日入院。临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又经病理诊断为Ig A肾病 级。 1 1月 2 0日起予强的松 50 mg/d、骁悉 1 .5g/ d及 ACEI、低分子肝素、利尿剂等治疗。 2个月后 ,查尿蛋白定量 2 .4g/ d,Scr1 2 7μmol/ L,BUN8.3 mmol/ L,TP46g/ L。肢肿已退 ,面色潮红 ,神倦乏力 ,口干心烦 ,排尿不适 ,小腹隐痛。舌质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参归方中关键药物参归配比与疾病科属的关系。方法:从中国传统医药古籍中检索出含有参归的49首方剂,并建立数据库,对其药材基源、主治疾病科属和参归配伍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首参归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内科疾病16次(32.65%)、妇科疾病17(34.69%)次和儿科疾病8次(16.32%),其中“归”全为当归,“参”有3种,人参40次,党参8次,苦参1次;人参-当归二者配比常小于或等于1,党参-当归二者配比常大于1,所治疾病科属以内科和妇科的方剂出现频率最多。结论: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能有效发现参归方组方配伍中人参-当归药对的应用特点与规律,为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治疗由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张庆祥教授以调理气机、益气散邪为基本治法,治疗临床疑难杂症,其中小柴胡汤可调达气机,桂枝汤则补益营卫,二者一补一行,外可补益营卫之气且补而不滞,内可疏肝理气,疗效颇佳。为更好地把握该方的辨证要点,故从张庆祥教授的临床验案入手,分析其在临床上运用柴胡桂枝汤的思路,以求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为柴胡桂枝汤的运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