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发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究其原因,中医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本文探讨的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或疫毒邪气所致的以体温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是机体抵御疾病、正邪博弈的反应。汪再舫为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汪再舫主任医师每年诊治外感发热患者无数,屡  相似文献   

2.
李伟 《中医研究》2009,22(6):54-55
发热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学依据其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所谓内伤发热是相对于外感发热而言的,其发热不是外感六淫,而是因机体内部种种因素而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的体温一般不会太高,持续时间随病机的不同而不同。近年来,笔者在治疗内伤发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英 《北京中医药》2006,25(7):421-422
发热是儿童常见外感病,是由于寒邪侵犯肌肤腠理,毛孔关闭,机体散热受阻,致机体体温升高.发热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细菌及病毒感染.笔者将多年临床应用的自拟银石解热汤与本院制剂室合作研制成银石解热合剂,治疗外感发热患儿,效果显著.本研究与双黄连口服液对照,观察银石解热汤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四时常见的疾病中以外感病为多见,而发热又是各种外感性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正邪相搏,正气奋起抗邪的一种生理、病理性反应。发热具有正气可能战胜病邪的有利的一面;但是,发热必然要消耗机体的津气,损害机体,因而也有不利的一面。外感病的病因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疠气等。六淫致病多有明显的季  相似文献   

5.
张英 《北京中医》2006,25(7):421-422
发热是儿童常见外感病,是由于寒邪侵犯肌肤腠理,毛孔关闭,机体散热受阻,致机体体温升高。发热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继发细菌及病毒感染。笔者将多年临床应用的自拟银石解热汤与本院制剂室合作研制成银石解热合剂,治疗外感发热患儿,效果显著。本研究与双黄连口服液对照,观察银石解热汤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感发热是指机体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恶寒、汗出异常的一类外感病证,常见于感冒或时行感冒。笔者采用耳尖放血联合重灸涌泉治疗外感发热4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发热的证治     
发热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引起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分成两大类。外感发热外感指六淫及戾气等外邪感染。六淫外邪偏于凤寒者,则属伤寒,偏于温热者,则属温病。伤寒学派强调风寒,辨证分六经,详于寒而略于热。温病学派强调温热,辨证分卫气营血,重于热而忽于寒。我们应该在继承前人理  相似文献   

8.
发热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生理反应 ,既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 ,又是疾病发展转化的重要指征。中医认为 ,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热发热两大类 :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般与恶寒并存的一种发热 ,而内伤发热则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发热 ,大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 ,但有少数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 ,测体温并不升高 ,也属内伤发热。不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 ,在某种情况下及时除热是治疗的关键 ,也是防止疾病传变的重要措施。因此 ,清热退烧是中医非常重视的治法。笔者现就中医除热诸法略陈管见。1 辛温清热法即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所记载的方子为经方。《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六经皆有表证,非独太阳病有表证。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外感病症。临床以经典理论为依据,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分析鉴别,确定病位、病性、病机。采用六经辨证方法,使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疗程短,治疗效果显著。本文通过发热病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外感发热主要指因外界温热疫毒之气或六淫之邪侵入机体,造成的脏腑阴阳失调、营卫失和等症状,通常伴随不同的临床表现,在小儿临床中较为常见,具有病程短、起病急及传变速度快等特点。通过分析贴敷、洗浴、涂膜、滴鼻、推拿及雾化吸入等中医方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疗效,旨在为小儿外感发热中医护理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将周围性面瘫辨证分为风寒袭络证、风热犯表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治疗从经筋、经脉、脏腑不同层次取穴,主药从阳明经论治选穴。根据本病的发展规律、患者的发病时间及症状特点,将面瘫分为三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急性期治疗原则以散寒通络、疏风解表,宣通太阳、阳明之经气。恢复期为本虚标实证,针刺手法理应轻柔、和缓。后遗症期正虚尚未恢复,易余邪留恋,治宜调补脾胃,滋养肝肾以补气行血,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2.
欧艳娟  朱鸣琴 《陕西中医》2008,29(12):1576-1577
目的:观察益气滋阴、润肺止咳类中药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参麦注射液(红参、麦冬)配合西药治疗本病2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病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益气滋阴,活血止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性发热的机理十分复杂,临床上常分为虚证和实证。治疗可分为肝气郁滞、阳明腑实、痰湿郁热、血瘀血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等证型辨治。但临床辨证不一定是某一个证型,可能是多个证型的叠加,必须辨明虚实,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由颈椎病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即颈椎心痛不为少见 ,尤以青壮年居多。近年来以治脊整复理筋手法治疗该病 5 0例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治疗 5 0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大者5 0岁 ,最小者 2 4岁 ,平均年龄为 31岁 ;病程最长者 16年 ,最短者 15d ;职业以从事会计、秘书、文职人员为多见 ;所有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 ,伴颈肩麻木疼痛 2 9例 ,头晕 13例 ,上肢无力 9例 ,高血压 16例 ,低血压 9例 ,多汗 11例。颈椎体棘突移位部位 :C3 移位 4例占8% ,C4移位 6例占 12 % ,C5移位 11例占 2 2 % ,…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宫腔镜对于宫内节育器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广东省因放置宫内节育器(IUD)而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宫腔镜取环术加电切术联合吲哚美辛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吲哚美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经期、经量和血红蛋白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月经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薄化子宫内膜厚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均较治疗前经期缩短、经量减少、血红蛋白水平上升,但治疗组治疗后的经期显著短于对照组、经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薄化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月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宫腔镜矫治IUD导致子宫异常出血,可以有效、安全地在取环的同时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根据“外伤多瘀”的特点,自拟活血复聪汤治疗该病42例,收到较好疗效,提示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是治疗外伤性聋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胡永盛教授运用逍遥散验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老是国家名老中医 ,遍览群书 ,博采众长 ,学识渊搏 ,经验丰富。笔者随师学习 ,所见病种繁多 ,观其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善用古方经方 ,加减化裁 ,用药独到 ,疗效显著。逍遥散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原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的两胁作痛 ,头痛眩晕 ,口燥咽干 ,疲乏食少或月经不调 ,乳房作胀 ,脉弦而虚等症。方由柴胡、当归、芍药、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组成。胡老以此方加减化裁 ,治疗各科疾病 ,疗效显著。1 频发室早田某 ,女 ,5 0岁 ,2 0 0 4年 7月 2日初诊。患者 1年前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室性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拉达奉注射剂常规治疗,并加用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抗血小板、脑细胞保护、神经营养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牛膝、川芎等)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8,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阻止脑缺血进一步发作,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9.
“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此言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其原文如下:“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  相似文献   

20.
针灸抗衰老     
衰老是指机体发育成熟后,组织器官逐步发生退行性改变,并最终走向老化的过程。中医学中独特的针灸疗法经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有效、方便、无毒副作用的疗法,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功能,可有效抑制衰老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