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81岁.因左上腹包块11个月,腹痛2 d于2007年10月25日入院.2006年12月B超检查发现左上腹囊实性占位,因无不适,拒绝治疗.2007年10月2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黑便等表现.查体:腹部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左上腹触及质硬、活动欠佳、边界不清、大小约10.0 cm×10.0 cm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性,60岁,因突发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非胆汁性呕吐,无法进食固体食物1 d于2009年6月3日至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就诊.上消化道钡餐X线(UGI)检查提示胃腔内双气泡影,十二指肠未见显影剂(图1),考虑为不完全性网膜轴型胃扭转伴幽门梗阻.胃镜检查证实诊断,以α圈套法缓解胃扭转.抽吸尽胃内容物后见胃体后壁处粗大卷曲的黏膜突入幽门部,无法进镜至十二指肠(图2).第2天行超声检查提示右上腹实质性肿瘤伴部分囊性变可能,肿瘤大小7.8 cm×4.8 cm,疑为胃腔外肿瘤,与胃关系密切(图3).予以胃肠减压、补液支持治疗后患者上腹部疼痛无缓解并出现频繁干呕,入院2 d后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探查见胃扭转好转,胃壁无缺血、水肿、坏死、穿孔,但仍可见延肠系膜轴的扭转带,扭转带远端的胃窦部呈剧烈蠕动表现(图4).  相似文献   

3.
患儿 ,女 ,10岁 ,发现左上腹包块当天 ( 2 0 0 3年 11月15日 )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心肺 ( - ) ,腹软 ,肝脾肋下未扪及 ,上腹饱满 ,左上腹可扪及一约 17.0cm× 17.0cm大小的包块 ,质地韧 ,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活动度差 ,包块表面未闻及血管杂音 ,  相似文献   

4.
《消化外科》2004,3(2):104-104,108
  相似文献   

5.
章园  鄢广平 《腹部外科》2013,(6):388-388
患者:女,68岁,退休工人.以中上腹节律性疼痛伴反酸嗳气2月,伴黑便一次收治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诉2月来反复中上腹节律性疼痛伴反酸嗳气,进食后加重,曾自服泮托拉唑胶囊后症状稍有缓解,仍反复发作,入院前一天解黑便一次,约200 g,患者无发热,无呕血,无伴体重下降.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7岁,平素身体健康。体检,做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部占位性病变”。于2005年2月收治入院。患者无腹痛、腹胀,无呕吐、反酸。未发现柏油样大便。查体腹部平坦,腹肌柔软,肝、睥肋弓下未触及,腹部未扪及肿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胃呈钩形,胃底部见一直径6 cm的充盈缺损,边缘清晰、整齐。充盈缺损的中心见2.5 cm的钡斑湖,钡斑边缘整齐。胃体、胃窦大小弯壁柔软,黏膜线清晰、连续,蠕动及张力存在。腹部B超示肝、胆、脾、胰及双肾未见异常。胃镜示贲门开闭良好,齿状线清晰,胃底见直径6 cm的鸡蛋型(山田Ⅱ级)隆起,表…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因"上腹隐痛不适1年,加重伴间断黑便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见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剑突下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未扪及明显实质性占位,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异常,大便潜血(+).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提示:胃底部可见1个圆形充盈缺损区,边缘光整(图1).上腹部CT:胃体大弯侧胃壁局部见半圆形突起于胃腔影,边界清晰,大小约为1.9 cm ×2.4 cm,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图2).胃镜:胃体隆起性肿物,考虑间质瘤(图3).因瘤体较大,不适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转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s)是一种原发于胃的非上皮性肿瘤,由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过度增殖形成.今报道24例GSTs.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间质瘤于2009年3月10日收治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2 mm Hg(1mm Hg=0.133 kPa).患者精神好,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末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再次胃镜检查示:胃底部黏膜下见大小约1.5 cm×1.0 cm包块,胃窦大弯侧见局部黏膜隆起灶,黏膜表面光滑,中央有凹陷.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1岁。因上腹部疼痛伴黑便1周于2011年5月28日他院急诊住院治疗。检查:全腹稍胀,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左上腹压痛明显,肠鸣音弱。急诊腹部超声示:上腹部不均匀结构(性质待定,建议CT)。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8岁,主因“突发上腹部疼痛1d”入院。无恶心、呕吐,无停止排气、排便,无腹泻、黑便,否认溃疡病史,腹腔穿刺出不凝血性液体。T:37.5℃,R:197欠/分,P:137次/分,BP:148/90mmHg。神清,痛苦面容。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左中上腹可触及约23cm×20em左右肿物,边缘欠清晰,未触及肝脾,未触及腹部肿物;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血常规:WBC:14.3×10^9/L,Hb:160g/L;血尿淀粉酶正常。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4岁。上腹部疼痛1个月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既往无胃病史。查体: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5.0cm×6.0cm大小包块,触痛明显,上界不清。胃镜检查:前壁偏小弯侧黏膜略隆起,大小约2.5cm×2.5cm,表面粗糙,散在糜烂。病理活检:胃腺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胃窦大弯侧见-3.5cm×2.2cm阴影,有增强,诊断:胃窦大弯侧间质瘤可能性大。临床诊断:早期胃癌,胃间质瘤(中度恶性)。于2006年12月9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远端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窦前壁近大弯侧有一大小约7.0cm×6.0cm外生型肿块,边界清.未侵及黏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梭形细胞瘤。胃窦近小弯侧黏膜有一大小约2.0cm×1.5cm肿瘤。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女,21岁,因上腹痛1天急诊入院。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可,轻度贫血貌,心率86次/分,血压108/74mmHg。腹膨隆,腹软,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超声引导下腹穿抽出不凝血。腹盆腔CT检查提示:胃小弯结节,间质瘤可能;肝胃间隙高密度包块无强化,肿瘤出血可能;腹盆腔积液。见图1。血红蛋白84.00g/L,红细胞2.88×10~(12)/L,红细胞压积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 ,71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 3个月余而入院。入院前经内镜检查示 :距门齿 4 1cm处见一 3cm× 1cm菜花状隆起 ,表面糜烂 ,未取活检。腹部B超发现肝脏左叶占位。有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史 10余年。X线钡餐示 :胃底贲门癌 ,累及食管下段。行左胸贲门及食管下段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手术所见 :贲门部 4cm× 3cm× 3cm肿物。胃底部有一4cm× 3 5cm× 3cm类圆形肿物 ,侵及膈肌。左肝内见一2cm× 1 5cm× 1 5cm结节。病理检查 :贲门部有一溃疡型肿物 ,波及面积 4cm×3cm ,深 0 4cm ,距上切缘 1cm ,距下切缘 3 …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70岁.因腹胀伴大便习惯、性状改变2个月来院就诊.查体:轻度贫血貌,腹平,全腹尤明显压痛,未及明显包块,直肠指检未及明显异常,无血染.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38岁。上腹部胀痛1年,加重半月,于1998年3月10日入院。查体:上腹部偏左可扪及5cm×4cm大小包块,光滑,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尚可,无搏动感。胃镜示胃癌。于1998年3月16日行胃癌根治术。手术所见:胃体前壁肿物直径约10cm,未达后壁,肿物与周围各脏器无粘连,幽门下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大部切除胃,胃体前壁可见一巨大蕈伞型肿物,直径9-5cm,表面大部为胃黏膜被覆,部分有溃疡形成,切面灰白色,质硬,细腻,查见幽门下淋巴结2枚,大者直径2cm,镜下观察,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63岁,因"上腹部不适1周"于2013年11月25日入院。患者上腹部间歇性隐痛发作,稍感腹胀。自发病来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无呕血及便血,大小便无异常,无消瘦。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腹部压痛阴性,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 ,5 9岁。因突发右下腹持续性疼痛 1d于 2 0 0 1年 8月 17日入院。查体 :下腹部压痛、反跳痛阳性、轻度肌紧张 ,右下腹深部触及包块。B超提示右卵巢占位性病变。妇科检查 :外阴已婚经产型 ,阴道畅 ,少量分泌物 ,宫体平位 ,萎缩 ,无压痛 ,附件右侧扪及包块 ,压痛。左侧未扪及包块。后穹隆穿刺抽出淡红色血性液体。急诊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腹腔内吸出约 80 0ml淡红色渗液 ,术中见右卵巢肿块 ,约 10cm× 8cm× 7cm大小 ,表面光滑 ,分叶状 ,呈暗红色 ,基底部扭转 ,左侧卵巢及双侧输卵管正常 ,子宫萎缩。行右附件切除术 ,术后恢复良好 …  相似文献   

19.
何宇 《消化外科》2000,2(2):75-76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胃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胃GISTs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1997年1月至2007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3例经手术治疗的胃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Flecther侵袭危险性分级和预后分析。结果B超、CT及内镜超声(EUS)对本组患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2%、81.0%和94.3%。F=6.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17阳性率88.9%,CD34阳性率95.1%。开腹或腹腔镜行胃部分切除3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8例;全胃切除13例,其中联合胆囊切除3例,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7例;联合左肝外侧叶切除1例,行D:淋巴结清扫12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全组病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4%、84.7%和71.7%。单因素分析显示,侵袭危险性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核分裂像、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是否联合脏器切除以及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与预后元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侵袭危险性分级是胃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1)。结论术前EUS诊断准确率最高。建议用Fletcher侵袭危险性分级方法来判断胃GISTs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