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材料与方法病例源于我科于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5 1例。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1例 ,Ⅱ级 15例 ,Ⅲ级 14例 ,Ⅳ级 8例 ,Ⅴ级 3例。本研究只包括Hunt Hess分级中的Ⅰ~Ⅲ级患者共 40例。随机分成引流组与对照组。引流组共 2 0例在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后即刻实施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而对照组 2 0例按设计时间间断进行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引流组患者在早期行GDC栓塞治疗后 ,立即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即腰椎穿刺后退出针芯 ,置入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0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椎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恢复良好率较之对照组明显较高,致残、致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防治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将82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术后腰椎穿刺引流。通过经颅脑多普勒(TCD)监测观察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动脉瘤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合理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早期显微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术18例,在清除血肿和成功夹闭动脉瘤后局部使用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2例,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结果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总有效率95%。结论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可使病人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恶化得到明显改善,对提高病人病情预后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强  厉艳娟 《山东医药》2012,52(2):44-45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1个颅内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8个,球囊辅助栓塞1个,支架辅助栓塞2个。结果本组9例康复出院,1例遗留中度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6个月~3 a,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9例患者在介入栓塞后根据Hunt-Hess分级不同分为4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腰穿放脑脊液和单纯药物治疗,分别比较每组内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腰大池引流治疗与腰穿放脑脊液、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Hunt-HessⅢ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早期生活自理病例比例高,在Hunt-HessⅣ~Ⅴ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患者死亡率低(P<0.05).结论 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治疗前Hunt-HessⅢ级和Ⅳ~Ⅴ级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25例经CT及全脑血管造影或CT三维成像(CT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早期手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在脑底池放置直径3.0mm末端为盲端带有侧孔的硅胶管持续引流,观察脑血管痉挛的指标.25例均在术后6-10d拔除引流管,发生脑血管痉挛者3例,其中轻度痉挛2例、中度1例.患者死亡1例.认为脑底池持续引流对防治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血管痉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出血期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对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以G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动脉瘤100%栓塞30例,95%栓塞18例,90%栓塞10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微弹簧圈逸出载瘤动脉1例。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若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84例经CT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岁以上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为Ⅱ级26例,Ⅲ级31例,Ⅳ级25例,Ⅴ级2例.出血后6~72 h内,经全脑血管造影共发现89个动脉瘤,立即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结构,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技术和支架结合技术栓塞.术后给予脱水、扩容、扩血管、腰穿及(或)间断腰大池引流,同时对并存疾病予以治疗.结果 89个动脉瘤,成功栓塞83个,技术成功率93.3%.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68例,中残7例,重残4例,死亡5例(与技术相关的死亡1例); 结论 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存症多、全身状况较差,介入栓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联合多种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19例脑动脉瘤患者,11例应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采用双导管、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及高血容量、高血压、高血液稀释度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 19例脑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术中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14例,近致密栓塞4例,不全栓塞1例。结论多种介入治疗方法可提高脑动脉瘤栓塞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治疗领域一直存在许多争论,涉及到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手术夹闭、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缺血的诊断和治疗、脑保护措施以及全身生理学紊乱的处理等。本文重点介绍围绕aSAH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3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下全脑血管造影确诊有颅内动脉瘤后,于出血8 ~72 h内立即全麻下行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根据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宽度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判断是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还是需要球囊辅助技术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术后均常规停用止血药,应用尼莫地平及“3H”疗法预防脑血管痉挛.同时选择同期保守治疗的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对照.结果 介入栓塞组成功栓塞27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19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7例,采用支架辅助技术1例.3例因载瘤动脉严重狭窄迂曲,导致导管不能到位,栓塞失败,改行开颅夹闭术.随访3~6个月,介入栓塞成功的27例患者存活26例,死亡1例,存活率为96.3%;保守治疗组存活20例,死亡10例,存活率为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成功27例患者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3.7%(1例),7.4%(2例),3.7%(1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26.7%(8例),23.3%(7例),23.3%(7例);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蛛网膜下腔出血明确由动脉瘤引起后应尽早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了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效果。而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内实施栓塞治疗的效果报到不多。1999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手术夹闭的效果。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GDC栓塞治疗14例16个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颅内动脉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改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80).观察组予以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腰椎穿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和腰椎穿刺间断释放脑脊液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入院的7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蛛网膜下腔内血性脑脊液清除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间断释放脑脊液,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预后情况、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以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mRS)30 d评分0~2分]病人3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5例,P<0.05)。观察组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5例,对照组13例(P<0.05)。术后1、3、7、10、14 d,观察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21.89±20.47)cm/s、(126.89±20.25)cm/s、(117.32±12.14)cm/s、(111.81±11.64)cm/s、(105.24±11.15)cm/s,对照组分别为(122.97±19.30)cm/s、(126.68±25.74)...  相似文献   

17.
臧贻征  孟庆虎  冀勇 《山东医药》2012,52(46):68-69
目的比较腰椎穿刺(腰穿)置管持续引流术与反复单纯腰穿释放脑脊液辅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手术治疗后的SAH患者随机分成腰穿置管引流组与反复单纯腰穿组,各49例,采用相应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转为清亮时间、住院时间、脑积水发生率、继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继发颅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腰穿置管引流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转为清亮时间、治疗时间短于反复单纯腰穿组(P均<0.01);脑积水发生率、继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继发颅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反复单纯腰穿组(P均<0.05)。结论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较反复单纯腰穿辅助治疗SAH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脑动脉瘤破裂术后以罂粟碱防治脑血管痉挛1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导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VSP),是脑动脉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症状性VSP,其后果难定。解放军第一○一医院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对12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手术处理后,即在脑底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10d滴入0.12%的罂粟碱稀释液,滴速2ml/h,于术后第3天起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效果确切,操作简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腰池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研究。方法将100例a SAH患者分为置换组50例和引流组50例,两组均给予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及脑保护,防止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引流组在动脉瘤填塞术后立即行腰池引流治疗,置换组在动脉瘤填塞术后立即行脑脊液置换治疗,每日一次。结束引流或置换的标准:头颅CT显示蛛网膜下腔积血消失或脑脊液变清亮、压力正常,一般引流或置换7~10d。发病2周内,通过临床表现及TCD诊断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CT或MRI诊断脑梗死及脑积水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时间。评价治疗后7d、14d、28d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同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头痛缓解时间、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脑脊液压力正常时间、脑脊液常规、生化恢复正常时间、CVS、脑梗死及脑积水的发生率,引流组均少于置换组(P0.05)。引流组7d、14d、28d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明显改善(P0.05),7d、14d、28d血液中IL-6和TNF-α含量均明显减低,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 a SAH患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早期采用腰池引流治疗,能降低脑梗死、脑积水及CVS的发生率,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该措施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性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于有症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并无疑义,但对直径〈7mm的无症状颅内动脉瘤患者,究竟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实施手术夹闭或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目前的意见尚不统一。文章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