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探讨不同亚型α干扰素(IFNα-2α,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差异。1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被随机分为IFNα-2α,治疗组(52例)和IFNα-2b治疗组(58例)。IFNα-2α治疗组采用IFNα-2a(因特芬)每日3MU肌注,IFNα-2b治疗组采用IFNα-2b(隆化诺)每日3MU肌注,30天后改隔日3MU肌注,疗程6月。观察两组用药3月,6月后血清ALT昨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和治疗反应率。ALT复常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HBeAg阴转率:IFNα-2b治疗组(51.7%,67.2%),明显优于IFNα-2a治疗组(32.7%,44.2%),两组差异明显(P<0.05)。HBV DNA阴转率:6月后IFNα-2b治疗组(58.6%),明显优于IFNα-2α治疗组(34.6%),两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完全反应率:IFNα-2b治疗组(46.6%) ,明显优于IFNα-2α治疗组(21.2%),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干扰素α-2b亚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干扰素α-2α,亚型。  相似文献   

2.
肝炎患者血清IL—2、IFN—γ和IL—10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IL-2、IFN-γ和IL-10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9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和IL-10水平,动态观察4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FN-γ水平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增强剂治疗获得完全应答反应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无应答者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结论:Th1型免疫应答对机体清除病毒起关键作用。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免疫治疗可使部分Th2型免疫应答占优势的慢性肝炎患者转化为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3.
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IFN-α治疗36例丙型肝炎。结果:显效率44.4%,有效率27.8%.总有效率72.2%。对照组总有效率20.8%(P<0.05)。治疗组中,急性丙肝总有效率高于慢性丙肝,分别为81.8%和57.1%(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一年内HCV-RNA持续阴转率分别为44.4%和8.3%(P<0.01)。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α-2b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CML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FNα-2b)和小剂量阿糖胞苷(LD Ara-C)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寻找治疗CML的新途径。方法:采用IFNα-2b(300万U/d)和Ara-C(20mg/m^-2.d^-2),每月用10d)联合治疗CML慢性期患者17例,检测治疗后血液学缓解和Ph染色体阳性细胞下降情况,并与IFNα-2b治疗组和羟基脲(Hu)治疗组作对照。结果:IFNα-2bLD Ara-C治疗组治疗6个月,CHR率和总CHR率分别为76.47%和88.24%,47.06%的患者治疗7-32个月(中位数14个月),pH染色体阳性细胞下降至38%-90%,仅1例(5.88%)在34个月发生急变,治疗6个月CHR率,总CHR率和Ph染色体阳性细胞下降病例百分数均显著高于IFNα-2b治疗组(P=0.0095,P<0.005和P=0.043)和Hu治疗组(P=0.014,P<0.005和P<0.005),CML急变发生率较低(P=0.03和P<0.05),而且发生急变的时间较晚,结论:对CML慢性期患者采用IFNα-2b和LD Ara-C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CML患者的CHR率,减少Ph染色体阳性细胞,提高C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解率,延长CML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92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α-1b(IFNα-1b)、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开始(48-72)周的抗病毒治疗,用酶免疫法(EIA)检测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NA)。结果92例患者中共有16例出现NA阳性,阳性率为17.39%,反弹组干扰素中和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而难治性丙肝患者中和抗体阳性率亦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HCVRNA水平为NA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反弹与NA阳性率显著相关。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导致难治性丙肝产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谷丙转氨酶(ALT)反复波动与干扰素(IFN)干扰素抗体(an-IFN),白介素Ⅱ(IL-2),肿瘤坏互因子(TNF)在血清中含量变化关系。方法:使用ELISA和RIA法检测50例慢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和50例曾用过干扰素治疗的慢乙肝患者,50例健康人做2组对照。结果:三组中IFN,an-IFN血清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IL-2血清含量干扰素治疗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健康人血清中IL-2水平也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TNF在干扰素治疗组与观察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故,此研究检测IL-2含量对判断慢乙肝患者发病机理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和IFN-γ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和IFN-γ水平,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方法:用双抗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25例急性乙肝。35例慢性乙肝和30例正常人血清IL-10和IFN-γ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0浓度明显高于急性乙肝患者(P<0.01),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慢性乙肝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明显低于急性乙肝组(P<0.01),两组的血清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组(P<0.01)。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FN-γ浓度与ALT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肝患者IL-10水平增高,限制了IFN-γ合成,削弱了其对HBV清除作用,可能是乙型肝炎慢性化机理之一;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FN-γ浓度与ALT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细胞因子在酒精性肝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进行酒精灌胃制作酒精性肝损害的动物模型,对比检测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外源性内毒素刺激前后血浆中谷丙型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同时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TNF-α,ALT高于对照组(0.01<P<0.05),LPS加强后差别更大(P<0.01);模型组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显著(P>0.05),采用LPS刺激后差别显著性明显加大(P<0.01),所有检测数据同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相一致。结论 酒精性肝损害时肝内Kupffer细胞活化,伴随着TNF-α,IL-6的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NF-γ)的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IL-4和INF-γ水平。结果:(1)SLE活动组血清IL-4水平和IL-4/INF-γ比值明显升高,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2)血清INF-γ水平三组(SLE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SLE患者激素治疗后血清IL-4水平明显降低。结论:SLE患者血清IL-4水平和IL-4/INF-γ比值明显升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关,INF-γ水平无明显变化,活动性SLE患者存在Th2细胞优势活化状态,破坏了体内Th1/Th2正常平衡。  相似文献   

10.
肝泡型包虫病临床分期与sIL-2R、TNF-α和IFN-γ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临床分期与sIL-2R,TNF-α和IFN-γ含量的关系和意义,将经B超和血清学方法证实的23例AE病人和对照组12人采血后,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做sIL-2R,TNF-α和IFN-γ含量的测定。按B超肝脏扫描的声像损害情况,将AE分期(组),对照相应细胞因子的含量,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讨论细胞因子在AE发育增殖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结果P2组、P3组、P4组和对照组sIL-2R每mL含量均值分别为96.57u、226.44u、193.81u、110.89u;TNF-α含量均值分别为P2组1.12μg/L,P3组3=67μg/L,P4组1.30μg/L,对照组则为0.40μg/L;IFN-γ含量均值分别为P2组360ng/L,P3组486ng/L,P4组259ng/L,对照组则为15.63ng/L;各组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证实AE病人病理的三个不同时期,其sIL-2R,TNF-α和IFN-γ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sIL-2R含量均值除P2与对照组无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与P2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NF-α含量在P3组最高(P<0.01);AE各组病人的IFN-γ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AE病人组间却并无差异(P>0.05)。低水平的sIL-2R可视为AE早期病变或疾病稳定的指标;反之则表示属AE的进展期;高水平的TNF-α可能是造成AE肝组织损伤的因素之一;单一的IFN-γ对AE的免疫防御作用有限,并不能有效地阻止AE的病理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RNA含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的相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采用Cobas Amplicor Monnitour Test.version 2.0试剂进行HCVRNA定量和Simmonds酶切分型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检测。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 α-2a)与干扰素α-2a治疗24周结束时,取得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24周随访观察,对临床特征、病毒学特征、治疗药物等因素与复发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08例丙型肝炎患者基础HCVRNA含量与ALT水平无相关性(r=0.093,P〉0.05),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之间ALT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基因型与RNA含量无相关性;在治疗结束取得病毒学应答的119例患者中,随访24周持续应答者61例(51.3%),复发58例(48.7%)。患者的性别、年龄、HCV感染途径、既往干扰素治疗史、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血小板计数和血清基础HCV载量等因素均与复发率无显著相关性。基因1型患者复发率(54.5%)显著高于非1型(32.1%)(x^2=4.265,P=0.039)。PEG-IFNα-2a组复发率(47.0%)低于IFNα-2a组(5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毒基因型与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后的病毒复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肿瘤坏死因子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中的变化及其意义,观察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与未通患者血浆TNF-α含量的动态变化,同时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模型上观察了血浆TNF-α、心肌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1)AMI发病早期(6h)血浆TNF-α含量高于正常对照31%(P>0.05);溶栓血管未通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较正常升高33.2%~38.6%(P>0.05);溶栓血管开通后在再灌注1小时较正常对照和溶栓前分别升高达76.7%和44.6%(P<0.01,P<0.05),再灌注4.5小时仍高于正常对照(P<0.05),10小时后下降接近溶栓前水平。动物实验与临床结果相似,并发现,缺血与坏死心肌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MI1.5h/R1h或R4h组较MI1.5h组缺血心肌中MPO活性与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TNF-α释放与MPO活性呈正相关(γ=0.72,P<0.01)。结果提示,TNF-α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TNF-α可能促进了中性粒细胞对心肌的浸润并与中性粒细胞共同导致了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己酮可可碱预防NOD鼠1型糖尿病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素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动物模型NOD鼠,注射环磷酰胺(CP)加速其发病。给PTX药物后计算糖尿病发病率,HE染色观察胰岛炎,并用逆转录(RT)PCR法检测脾细胞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结果 PTX组糖尿病发生率(30.00%)明显低于对照组(67.86%)(P<0.1);胰岛炎程度也明显减轻(P<0.001);脾细胞IFN-γ,TNF-α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L-10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PTX可预防NOD鼠发生糖尿病,其机制可能与纠正Th1与Th2型细胞因子比例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乙肝3号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NF—α、IL—6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乙肝3号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乙肝3号冲剂,对照组皮下注射α-2b干扰素300万U,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及TNF-α、IL-6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ALT、AST、TBil和γ-G均明显降低;同时TNF-α、IL-6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乙肝3号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降低TNF-α、IL-6水平可能为其抗肝损伤,改善肝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扰素(IFN)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对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的应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中,50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50例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CIFNα—1b),均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联合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HCVRNA载量、病毒基因型、药物种类对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100例复发患者联合再治疗后,36.00%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其中PEG-IFNα-2a组48.00%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4.00%,P〈0.05)。56例低病毒载量(HCV-RNA〈1×10^5拷贝/mL)患者中,PEG—IFNα-2a组28例,其中57.14%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25.00%,P〈0.05)。HCV非基因1(2a或2b)型组29例,其中55.17%取得SVR,显著高于基因1型组(28.20%,P〈0.05);在CIFNα—1b治疗组,病毒非基因1型17例患者,其中47.06%取得SVR,明显高于基因1型患者(12,12%,P〈0.01);在基因1型组,PEG—IFNα-2a组38例,其中42.11%取得SVR,显著高于CIFNα—1b组(12.12%,P〈0.01)。结论 IFN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IFN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存在部分患者无应答;对于HCV病毒载量低、基因1型的复发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再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受体(PDGFR)在慢性肝炎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21例慢性肝炎,42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PDGF-A,PDGF-B,PDGFR-α,PDGFR-β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分布状况,定量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织PDGF及其受体和α-SMA的表达主要分布于汇管,纤维间隔和炎细胞浸润聚集区,尤其见带分支突出的梭形细胞(活化的HSC)有大量表达。PDGF-B和PDGFR-β表达分别强于PDGF-A和PDGFR-α,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α-SMA与PDGF-A,PDGF-B及PDGFR-α,PDGFR-β的表达,分布基本一致,定量分析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P<0.001),0.772(P<0.001),0.684(P<0.001),0.825(P<0.001)。结论:PDGF及其受体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通过活化HSC发挥效应,研究抑制PDGF及其受体的产生和作用是防治肝纤维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 EB 病毒(EBV)抗体及 EBV DNA 的影响因素及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4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常规、肝功能、EBV 抗体及 DNA 检查结果,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对 EBV 抗体及 EBV DNA 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多个独立样本间比较使用 Kruskal -Wallis H 检验,独立样本间两两比较使用 Mann -Whitney U 检验。结果血清 EBV DNA(r =0.169~0.693,P <0.05)、EBV -VCA -IgM(r =0.153~0.434,P <0.05)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ALT、AST、ALP、GGT、白细胞(WBC)及异形淋巴细胞呈正相关,并且两者也呈正相关(r =0.434,P =0.00);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与血清EBV DNA、EBV -VCA -IgM、AST、ALP、WBC 及异形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 =0.207~0.693,P <0.05)。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阳性率70.6%(101/143),血清 EBV DNA 阳性率32.2%(46/143)。EBV -VCA -IgM阳性率22.4%(32/143),22.5%(25/111)的 EBV-VCA -IgM阴性患者血清 EBV DNA 阳性。血清 EBV DNA 阳性患者 EBV -VCA -IgM阳性率(21/46,45.7%)明显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阳性者(29/10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P <0.01)。结论血清 EBV DNA 和 EBV -VCA -IgM有较强的关联性,并且前者的阳性率高于后者,更有助于 EBV 感染的早期诊断,联合检测两项指标可提高 EBV 现症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T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技术检测40例ITP患儿血清中的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变化,采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MAIPA)测定这些患儿血清中抗GPⅡb/Ⅲa和抗GPⅠ/Ⅰx自身抗体。结果:(1)与正常健康儿童相比,ITP患儿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显著升高(P<0.05和0.01),而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显著降低(P<0.05和0.01),慢性ITP患儿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变化较急性患儿更为显著。(2)ITP患儿血清抗GPⅡb/Ⅲa和抗GPIb/Ix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7.5%和57.5%,抗体滴度与患儿外周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1),抗体阳性患儿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变化较抗体阴性患儿更为显著(P<0.05)。结论:儿童ITP发病中存在TH亚群平衡的偏离,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功能亢进和TH1型细胞因子功能不足,从而出现体液免疫功能增强,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多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而减少。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脂质代谢紊乱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肝硬化(LC)患者的血脂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9例LC患者及20例对照者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检测TC、TG、HDL-C、LDL-C、apoA、apoB,Lpa及肝功能,比较各组血脂水平的差异性并将血脂质与肝功能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LC患者各项血脂质除TG外普遍低于对照组,其中LDL-C、apoA,Lp a具显著性意义(P<0.05-0.0001),部分脂质LC各亚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下降程度与肝损害程度平行。血脂质与肝功能相关性检验显著TC、LD-C,apoA,Lpa与TBiL呈负相关(P<0.05)-0.0001),TG,apoB与ALT呈正相关(P<0.05),TG,apoB与AST呈正相关(P<0.05-0.001),apoA,Lpa与AST呈负相关(P<0.01),TC,HDL-C,HDL-C,apoA,apoB,Lpa与Alb呈正相关(P<0.01-0.001)。结论:LC患者存在多项血脂质不同程度下降且与TBiL,ALT,AST,Alb等常规肝功能试验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可将血脂质的水平作为评价肝功能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了32例无感染征象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30例无远处转移和恶液质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病人,在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下,周围血单个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能力。结果表明,肝硬化的TNF-α含量和IL-6活性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P<0.05),应用干扰素治疗的病人,升高更为明显;肝癌的TNF-α含量下降(P<0.001),IL-6活性水平基本正常(P>0.5),与肝硬化相比,二者差异均显著(P<0.001,P<0.05)。另外,在肝癌组,90.0%有肝硬化,70.0%HBsAg阳性。结果提示,测定无感染征象的乙肝后肝硬化和没有转移及恶液质的肝癌病人周围血单个核细胞产生TNF-α,IL-6的能力,对深化肝硬化的认识具有一定意义,并有可能提示肝硬化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