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所致肝衰竭(liver failure,LF)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筛选2011~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出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551例明确为DILI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肝衰竭27例(4.9%),平均年龄(49.2±20.7)岁,女性占81.5%(22/27),高于非肝衰竭DILI患者中的女性比例(65.8%,P=0.092);17例(63.0%)存在基础疾病;在护理工作中,要特别关注此类人群,对基础疾病进行针对性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乏力、食欲不振为主,并均出现黄疸,程度重于非肝衰竭组患者;临床护理中,要注意观察黄疸的变化,及时处理消化道症状.肝衰竭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腹水、细菌感染和肝性脑病;临床护理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药物性肝衰竭总体预后不良,仅13例(48.1%)患者顺利恢复,且其中4(30.8%)例发展为慢性DILI;1例患者经肝移植后存活,7例(25.9%)未愈出院,6例(22.2%)在院内死亡;因此,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结论 药物性肝衰竭多发生于女性,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女性,消化道症状明显,易出现腹水、细菌感染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总体预后较差.在护理工作中,要重点关注此类人群,针对这些临床特点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1997年以来,我院收治44例妊娠合并肝衰竭孕妇,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4例,22~42岁,平均32.5±5.34岁。其中18例孕妇在孕28~32周终止妊娠,初产妇21例,经产妇5例;单胎22例,双胎4例。肝衰竭发病在妊娠28周以后,乙肝病毒所致38例,占86.36%,妊娠 相似文献
3.
4.
妊娠肝衰竭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妊娠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EXCELL2000、STATA7.0软件和t检验分析广东省深圳市东湖医院重肝治疗中心11例妊娠肝衰竭临床资料及血液净化疗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妊娠肝衰竭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患者(7/11);以亚急性肝衰竭为多(6/11);病因中以HBV感染(5/11)多见,平均HBV DNA水平6.32×10 7 copies/ml,死亡率也高于其他病因组;其次为病因不明(3/11),急性妊娠脂肪肝、CMV感染及梅毒各1例;合并症或并发症中以低白蛋白血症(11/11)、腹水(10/11)、低血糖(9/11)及电解质紊乱(7/11)多见;其它为肝性脑病(6/11,4例是在终止妊娠后即刻发生)、DIC(5/11)、自发性腹膜炎(4/11)、肾衰竭及脑水肿(3/11);6例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治愈好转率为83.3%(5/6),较单纯综合治疗组高40.0%(2/5),神志转清率75.0%(3/4),单纯综合治疗组中2例肝性脑病者治疗过程中神志无改善;单因素分析发现妊娠周期、临床分型及分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其复制水平、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血液净化治疗都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TA和TBil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①HBV感染及高水平复制仍然是引起妊娠期间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预后差;②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妊娠肝衰竭多种合并症及直接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③血液净化治疗及时纠正机体的代谢紊乱与提高治愈好转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急慢性肝衰竭病人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调查对象的住院病历。[结果]416例肝衰竭病人并发真菌感染51例,占12.3%,51例真菌感染病人中死亡31例,占60.8%:真菌感染部位包括口腔、呼吸道、血液、肠道、腹腔、泌尿系统;感染菌种有白色念珠菌、酵母菌、曲霉菌、毛曲霉菌。[结论]肝衰竭病人合并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困难、预后差,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为了增加对药物性肝病的了解,预防其发生,对我院1992年6月-2001年4月收治的100例药物性肝病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和护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行血浆置换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77例肝衰竭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比较血浆置换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本组77例肝衰竭患者共行血浆置换233次,血浆置换后肝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愈、好转52例,转院5例,死亡20例,治疗有效率为67.53%.结论:血浆置换可改善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提高患者生存率,精心护理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慢性肝衰竭病人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调查对象的住院病历。[结果]416例肝衰竭病人并发真菌感染51例,占12.3%,51例真菌感染病人中死亡31例,占60.8%;真菌感染部位包括口腔、呼吸道、血液、肠道、腹腔、泌尿系统;感染菌种有白色念珠菌、酵母菌、曲霉菌、毛曲霉菌。[结论]肝衰竭病人合并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困难、预后差,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9.
在肺结核的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过敏反应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占了60%[1]而抗结核药物皮疹为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表现[2],皮疹不但会导致抗结核药物减量或停用,影响了抗痨方案的及时、准确的执行,短期内还会降低患者治疗的积极性。我科对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住院及门诊病人,治疗期间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并伴有药物性皮疹的肺结核患者102例,进行了病情观察和皮疹临床特征及病人应对方式的分析,目的在于指导护士提供更好、更及时、更全面、更有效的护理措施。皮疹虽然为临床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但大都为短期症状,停用过敏药物并给与对症治疗后可以很快缓解,值得关注的是,皮疹的发生率较高,且治疗中多次皮疹的情况也较为常见,治疗中断及因严重皮疹只能采取中药治疗等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对患者的治疗及病程和预后都有影响,患者承受的精神压力较大,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顺利度过皮疹期及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是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64例急性DILI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均可引起急性DILI,以抗结核药物为主,占23.4%,其次为中药23.4%,抗菌药11.0%;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84.4%,胆汁淤积型占11.0%,混合型占4.7%;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后预后较好,但重症患者仍可危及生命。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急性DILI,以抗结核药和中药为主;急性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常见;大多患者预后良好,但重症患者仍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对43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采用系统的针对性护理,对照统计患者治疗前后效果,记录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72.0%,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情重,治疗中系统地采用针对性护理,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机制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人,按照病人入院顺序,并采用单双号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临床护理中引入护理风险预警机制,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缺陷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25.00%,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满意度分别为96.15%、76.92%,观察组病人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缺陷评分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预警机制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人的临床护理中,有利于改善病人肝功能指标,减少并发症及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49例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行NIPPV治疗和临床护理,比较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的p(O2)、p H显著高于治疗前,而p(CO2)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无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3例出现鼻面部压迫性损伤,9例出现胃肠胀气,4例出现咽部不适,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2.7%。结论 NIPPV能显著改善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功能,通过精心全面的临床护理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尤其是杜绝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肝衰竭患者长期以来难以建立静脉通道的问题,预防和减少输液并发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40例肝衰患者进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和留置针对照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置管组穿刺口渗血、渗出、坏死、静脉炎减少,一针穿刺成功率高,疼痛感受明显减轻。结论对肝衰竭患者实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可以为肝衰竭患者建立长期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区疼痛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肝癌晚期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策略,具体包括心理护理、体位指导、放松训练以及疼痛转移相关锻炼,分析护理干预前后2组患者SAS、SDS以及CSCL-90评分,并比较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手术后视觉疼痛等级(VAS)以及WTO疼痛分级。结果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均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而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SAS和SDS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敌对情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WHO疼痛等级结果显示,观察组在0级和Ⅰ级的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疼痛分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区疼痛的发生率较高,采用心理干预、体位指导、放松训练以及疼痛转移等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疼痛等级以及对止痛药特别是阿片类止痛药的需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观察相关并发症的护理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感染内科住院的100例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给予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如降酶、退黄、护肝等),进一步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凝血功能、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动态改变及自觉症状(如纳差、恶心、腹痛等)的改变状况,并进一步归纳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后相关的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出现的因素和相关护理防治方法.结果 大部分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纳差、恶心、腹痛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生命体征较之前明显改善;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凝血功能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率分别是:对血浆过敏11例(11%)、血压降低5例(5%)、插管处出血2例(2%).结论 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大大提高了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衰竭病人营养支持中实施夜间营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肝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日间组(41例)及夜间组(41例)。日间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日间营养干预,夜间组在日间组的基础上加强夜间营养护理。比较两组相关营养指标、Child-Pugh评分、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NRS-2002)评分、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经夜间营养护理干预后,夜间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水平高于日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2周、4周后夜间组Child-Pugh评分均低于日间组,NRS-2002评分明显低于日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夜间组营养护理干预4周后生活质量GQOL-74量表评分高于日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肝衰竭病人住院期间加强实施夜间营养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病人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