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肠平滑肌肿瘤及腺癌的血管特征。方法 对 10例平滑肌肿瘤、8例腺癌标本分别进行血管铸型 ,X线摄影 ,病理观察 ,同时与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比较。结果 离体血管铸型能清晰显示血管 ,术前 6例确诊为平滑肌肿瘤 (6 / 10 ) ,3例确诊为腺癌 (3/ 8)。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增多、增粗、紊乱 ,吻合丰富 ,瘤体染色 ,似“蜘蛛网”状。小肠平滑肌肉瘤中心造影剂池明显。小肠腺癌血管变化多样 ,但常见癌周血管明显增多、紊乱 ,癌体血管较少。结论 血管铸型是较准确的血管研究方法 ,小肠平滑肌肿瘤属多血管肿瘤 ,血管造影有重要诊断价值。小肠腺癌血管变化较大 ,血管造影难以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血管造影的X线表现,探讨血管造对小肠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回顾性分析了11例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血管造影征象。结果: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1)肿瘤的供血动脉增组;(2)动脉期显示一团病理血管;(3)可有血管池;(4)肿瘤染色;(5)可出现静脉早显。结论:(1)血管造影对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价值优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可作为本病的首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1例小肠肿瘤采用选择性血管造影,结合手术病理进行分析,其中平滑肌瘤2例,平滑肌肉瘤3例,腺瘤2例,腺癌3例,脂肪瘤1例,诊断符合率81.8%,对定位诊断造成错误的1例作了回顾,对定性诊断存在一定的限度和应用山莨菪碱血管造影可使病理血管清楚显示作了探讨,并讨论了血管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正常小肠血管形态及小肠腺癌血管形态。材料与方法:对10例正常小肠标本、16例经病理证实的手术切除标本,其中8例术前已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分别采用血管铸型、血管造影、解剖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正常小肠血管的形态、分布与传统观点不尽相同。血管密度以十二指肠球部最低、在空、回肠呈由低增高,继而降低的变化规律。小肠腺癌术前血管造影确诊率较低(3/8)例,血管造影呈现:供血动脉增粗、杵状中断、狭窄,癌体内造影剂池,癌周血管增多、扭曲,肿块实质血管减少等特征。与正常组比,小肠腺癌血管面密度(目标总面积/统计场总面积)显著性减少(P<0.05)。结论:认识正常小肠血管分布规律,有助于小肠肿瘤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小肠腺癌癌周血管增多、变形,癌体内血管少、常见造影剂池征。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8岁。因腹胀,乏力,双下肢浮肿1月余下院。查体:慢性病容,腹平软,全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肠鸣音活跃5-8次/min;双下肢浮肿。B超示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性包块并腹膜后多个淋巴结肿大。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肿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血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血管质(形态)与量的改变,为介入诊断及螺旋CT诊断提供血管形态依据。方法搜集8例正常新鲜小肠标本及6例经病理证实的手术切除小肠恶性淋巴瘤标本,进行血管造影及图像分析。结果小肠恶性淋巴瘤属少血供肿瘤(P<005),肿瘤血管异型性大,呈现:分布紊乱、扭曲、中断、造影剂池及系膜淋巴结肿大染色等特征。结论小肠恶性淋巴瘤血管变异大、血管少,临床上介入及螺旋CT诊断较难。  相似文献   

7.
小肠平滑肌瘤反复出血误诊2例浙江省临安县人民医院(311300)金定贤小肠平滑肌瘤为小肠的良性肿瘤,因生长缓慢,缺乏特异性症状而极易被误诊。本文就因反复出血而误诊为胃部疾病长达4~6年的2例小肠平滑肌瘤报道如下,并就其误诊的原因作一分析。1病例报告例...  相似文献   

8.
小肠平滑肌肉瘤是国内报道较少的小肠恶性肿瘤,由于其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往往贻误诊断,延误治疗。我院自1980年2月~1996年12月共收治小肠平滑肌肉瘤2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除1例术前考虑到此病外,余20例均误诊为其他疾病。为提高对...  相似文献   

9.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对比观察肿瘤血管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与血管造影对比。评价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观察肿瘤血上的可靠性和对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58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肿瘤患者接受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肝细胞性肝癌25例。肾癌5例。肝转移癌16例,肝血管瘤8例,肾血管瘤4例。58例中28例在一周内进行血管造影。结果:三维多普勒超声显示出肿瘤周连粗大、弯曲的供血动脉向肿瘤内部延伸,在肝转移瘤病例,可见肿瘤周边正常粗细的敌国管受压变形、移位并环绕肿瘤,在肝血管瘤,表现为肿瘤内部无明显血管,肿瘤周围可见部分血管环绕。结论:肿瘤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图像与篾这造影动脉期图像非常相似,能准确显示肿瘤内部及周连的血流情况。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显示肿瘤积压流的明显差异有助于鉴别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11.
常见小肠疾病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建立小肠疾病的血管形态,为介入、螺旋CT(HCT)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8例正常新鲜小肠标本,10例平滑肌肿瘤(15个瘤体),6例腺癌,3例类癌及6例Crohn病均经病理证实的手术切除小肠标本,采用血管造影、量化分析(CMIAS007)及病理观察。结果:正常小肠动脉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空肠段直动脉通常分为三支(两长支,一短支),回肠段直动脉通常分为两支(长、短各一)。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特征:供血动脉增粗,沿瘤蒂进入瘤中心,放射分布、丛状增生、彼此吻合形似“蜘蛛网”状(spidernetwork),血管扭曲、中断、瘤中心造影剂池征(contrastmediumpuddle)提示平滑肌肉瘤。小肠腺癌以癌周血管增多、增粗、扭曲,癌实质血管减少为特征。小肠类癌的供血动脉受压移位、中断,癌实质血管少。小肠Crohn病以血管增多,增粗,吻合丰富,但仍保持正常血管的分配规律,还可见到血管纡曲、空穴现象及淋巴结肿大、染色征。结论:小肠平滑肌肿瘤为多血管肿瘤,良、恶性之间存在一定特点。小肠腺癌癌周血管丰富,癌实质血管少。小肠类癌为少血供肿瘤。小肠Crohn病为血管增多疾病,但仍保持正常分配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7月7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治疗手段。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极低风险5例,低风险18例,中风险13例,高风险3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DOG1、CD34、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结蛋白(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95.7%(67/70)、100%(11/11)、51.4%(36/70)、5.7%(4/70)、12.9%(9/70)、60.0%(42/70)、0%(0/70)。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无法切除,转移或中、高危险度的患者。结论小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发现时往往肿瘤较大、风险度高,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提高其检出率,目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小肠壁结构的变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的情况,并探讨其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l4诱导肝硬化大鼠模型,分别取外周静脉和门静脉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获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和近端空肠内容物做细菌培养。部分空肠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所有的肠道细菌转位(BT)均发生在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大鼠中,肝硬化大鼠的SIBO发生率为50%(10/20),BT的发生率为35%(7/20)。正常大鼠无一只出现SIBO。肝硬化大鼠的血清内毒素水平高于正常大鼠(P<0.01).在有SIBO的肝硬化大鼠的血清内毒素水平又高于其他的肝硬化大鼠,尤以发生BT的大鼠最高。病理检查发现发生BT的肝硬化大鼠空肠绒毛变短、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结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是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肠内高内毒素浓度可能与肠黏膜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西沙比利在小肠双对比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 3 0例小肠双对比造影中一次服用西沙比利2 0mg。 结果  3 0例中 ,服钡后 2 0min内完全充盈小肠的 2 9例 (占 96.7% )。 2 1例发现小肠病变 ,服药后 60min服钡剂最佳 ,无一例不良反应。结论 西沙比利是一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促胃肠动力药 ,应用于小肠双对比造影中 ,能缩短检查时间 ,减少检查次数及X射线对病人的损害 ,提高小肠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的DSA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DSA对小肠血管发育不良的应用价值。提高对小肠不明原因出血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选择性插管DSA检查,结合手术病理所见,对9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者的DSA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确诊为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病5例,表现为节段性肠管小血管增多密集、浓染,伴造影剂外溢。动静脉畸形4例,表现为粗大的供血动脉和连接扭曲成团的畸形血管巢,以及粗大的引流静脉。结论 DSA检查对小肠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血管性病变,更是主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在对2003—2008年确诊的1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复习近年文献并讨论。结果:腹痛或腹部不适(100%),腹部肿块(50%),腹胀(41.7%)是小肠淋巴瘤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前11例CT发现腹部肿瘤。1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9例(75%),T细胞淋巴瘤3例。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肠梗阻或腹部包块是最重要的诊断线索,确诊依赖病理,治疗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