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研究李当之本草著作佚文,着重分析在《吴普本草》和《本草经集注》中李当之本草佚文的取舍标准,同时指出,《说郛》卷106中的《李当之药录》实质陶宗仪等人 《太平御览》伪托,此外,文章还对新辑本《李当之药录》的疏谬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2.
《新修本草》中明确标明文献名的引用文献有30余种,其中引用的本草文献有《名医别录》、《李当之本草》、《药录》、《药对》、《徐仪药图》、《本草音义》和《食经》7种.《名医别录》的编定者为陶弘景;《李当之本草》在唐时仍有存留,属《神农本草经》传本之一;《药录》应非《李当之药录》;《新修本草》所引之《药对》非徐之才《雷公药对》,而可能是《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之古本《雷公药对》.  相似文献   

3.
几次教“中药”的过程中,发现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三本《中药学》,关于枳实的性能前后所论不同:1964年编的言其“微寒”,1977年和1978年编的言其“微温”。为什么一药而寒温各异,这引起了我的疑思! 考枳实首载《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以后《别录》等多数本草均言其“微寒”,《吴普本草》引《李当之药录》则说枳实为“大寒”。近年来许多中药教材(如南京、江西、山东、上海等地中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学》),亦言其“微寒”。《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和《全国  相似文献   

4.
据《神农本草經》的《序录》:上品药120种,中品药120种,下品药125种,三品合計365种,而现存《証类本草》和諸家所輯的《本草經》,三品药的种数,都不足此数。例如晦明軒《重修政和經史証类备用本草》,经药上品是141种,中品是113种,下品是105种,共計是359种,就少了6种。李时珍《本草綱目》(卷二)有所謂《本草經目录》,药品种数,虽与《本經序录》相符,而此《目录》是李时珍所伪作(著者別有考証),实不足为据。孙星衍等根据《太平御览》等类书所引吳普《本草》增加了升麻、粟米和黍米三药,自具卓见,但《本草經》遺佚的药,还頗不少,茲略論于后。  相似文献   

5.
《敦煌石室古本草》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版的《食疗本草》辑本,受到赵燏黄、蔡元培等学者的重视与推介。该书的订正者范凤源及其贡献,历来备受推崇;而校核者日本学者中尾万三的建树,却知之甚少。我们考察中日相关文献,梳理《敦煌石室古本草》的成书脉络。该书实际源自中尾万三所撰《食疗本草之考察》第二编《校合食疗本草遗文》,范凤源删除中尾万三校核增注等日文后冠以书名《敦煌石室古本草》,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校合食疗本草遗文》是中尾万三辑录《证类本草》《医心方》等古籍中所载《食疗本草》佚文,与敦煌残卷《食疗本草》合参而成。故而,中尾万三考察敦煌残卷并辑校《食疗本草》之学术功绩,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6.
<正> 1 防己药用历史及品种考察 防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载:“防己生汉中川谷。”李当之《药录》谓:“其茎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内黄,如桔梗,内有黑纹如车辐者良”。此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桐君采药录》一书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包括1·书名及卷数;2·撰写时代、流传概况及主要内容;3·佚文出处;4·与其他早期本草学古籍之比较。  相似文献   

8.
《新修本草》的图经部分早在北宋时期即已亡佚,历代本草家常深以为憾。五代时韩保升《蜀本草》曾以《新修本草》正文与图经文互相参校,从而使图经的佚文得以保存。但自《本草纲目》开始,每将《新修本草图经》佚文与韩保升自述相混淆,使这一宝贵文献淹而不传。《新修本草图经》实为本草学史上第一部本草形态学研究专著,对后世的本草形态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和产地黄连的生物碱含量测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不同品种和产地黄连的生物碱含量测定刘岱杨立新崔淑莲胡世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黄连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味苦性寒,长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香连丸、黄连上清丸为其代表方剂。历代医家早就注意到产地对黄连质量有明显影响,汉末李当之《药录》云:“惟取蜀道郡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本草》云:“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最佳,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李时珍认为:“今虽吴蜀皆有,性以雅州、眉州者....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认为,古代医方名著《小品方》在北宋时业已亡佚。但经研究发现,明清时期众多本草、医方、针灸及临床各科医籍均曾多少不一地引录过《小品方》的佚文,有的甚至将《小品方》明列为参考引用书目。尽管有的《小品方》佚文转引自《外台秘要》、《新修本草》等书,但仍有为数可观的《小品方》佚文非转引自他书,而是另有所本。据此认为,《小品方》在明清时期尚存于世。  相似文献   

11.
《日华子诸家本草》是我国中药发展史上一部比较重要的药物学专著,它与陈藏器《本草拾遗》一起.在我国本草积累、丰富、整理的历史长链上起到上承《新修本草》、下启《证类本草》的衔接作用。《日华子本草》大约在南宋时期佚失,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保存的《嘉祜补注本草》之中。  相似文献   

12.
现存四种敦煌残卷古抄本提供了《新修本草》编例的原始模型,保存了与《证类本草》本不同的《新修本草》原序,在药物释文中也与《证类本草》所存《新修本草》佚文有所歧异,这些均可作为辑复研究《新修本草》的重要参考。敦煌残卷又揭示了《新修本草》节录本的存在以及该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各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太平御览》引用了《神农本草经》大量佚文,孙辑本《神农本草经》可谓运用《御览》辑佚《本经》的范例。孙氏将《御览》作为重要材料,对底本文字进行了详细的考校,在《本经》辑佚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如考订药名用字、考证《本经》经文、补充或考校《吴普本草》佚文、重视《本经》及《吴普本草》相关佚文的收录。孙辑本为类书用于辑佚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绝好的样板,是古医籍整理的宝贵经验。孙辑本的成就证明,《御览》对于辑佚具有重要价值,有待于更进一步地利用。  相似文献   

14.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瞿佐发 《陕西中医》2002,23(6):552-559
大黄又名将军 (李当之《药录》) ,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蜀大黄《药性论》,锦纹大黄《千金要方》,牛舌大黄、锦文《纲目》,生军 (鲍相敖《验方新编》,川军《药物生产辨》,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 [1]。古人用其“主下瘀血 ,血闭 ,寒热 ,破症瘕积聚 ,留饮宿食 ,荡涤肠胃 ,推陈致新 ,通利水谷 ,调中化食 ,安和五脏”。经大陷胸汤、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黄甘遂汤、大承气汤、大黄硝石汤、大黄牡丹汤等验证 ,其对少腹硬满、急结、肿痞、小便不利、大便不通、黄疸、腹痛确有较好疗效 [1]。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对中医中药进行重新发掘…  相似文献   

15.
药祖桐君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4,(7):1222-1222
南朝梁·陶弘景说:“上古神农著《神农本草》。……其后雷公、桐君又增演《本草》,二家药对,扩大其主治范围,增繁其类别”。又:“依据《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总共三百六十五味,来对应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春夏秋冬四季八节之气。”  相似文献   

16.
细辛毒性与剂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按该书序录云,上品药是无毒的。至梁·陶宏景《名医别录》始在细辛条下明确写上“无毒”二字,此后诸家本草大多未言有毒。宋·元祐七年(1092年)陈承的《本草别说》(此书已佚,内容散见于《类证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在《本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明确指出清·陈士铎《本草秘录》一书的著述蓝本系明·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草秘录》一书中的"木通"一药进行了本草学方面的考证.指出《本草秘录》中的"木通"系指葡萄之根或藤茎,而非《中华本草》所指出的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藤茎,更非今称通草之通脱木.并提醒读者,在读《本草》类图书时,不但要尽量寻找较好的版本,更要善于从其书的宏观布局中体会作者的意图,否则难免产生张冠李戴、似是而非之误.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天门冬类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天门冬类的本草考证罗向东*徐国钧徐珞珊余国奠(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09)天门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有关天门冬的本草考证已有研究报道[1],但尚不系统和完整。为配合天门冬类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澄清品种,在药源调查和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本草考证。1天门冬的原植物陶弘景引《桐君药录》记述天门冬“叶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实黑,根连数十枚”[2]。《图经本草》?...  相似文献   

19.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味。《本草经集注》载药730味。《新修本草》载药844味。《开宝本草》载药983味。《嘉祐本草》载药1082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味。《本草衍义》载药472味。《珍珠囊》载药100味。  相似文献   

20.
对细辛毒性和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按该书序录云,上品药是无毒的。至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始在细辛条下明确写上“无毒”二字,此后诸家本草大多亦未言有毒。但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此书已佚,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载有:“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