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 受体拮抗剂洛沙坦对低氧大鼠肺动脉胶原和 1型血管紧张素 受体(AT1)的影响。方法 将 30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组和低氧 +洛沙坦组 ,以常压低氧 3周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 ,治疗组经洛沙坦治疗两周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三组大鼠肺小动脉管壁 、 型胶原和 AT1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低氧组肺小动脉管壁的 型胶原染色强度 (1.5 2 0 2± 0 .0 6 9)与对照组 (1.132 4± 0 .0 71)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治疗组 型胶原染色强度 (1.16 37± 0 .0 6 2 )与低氧组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0 .0 1)。三组间 型胶原和 AT1受体染色强度均无明显变化 (P>0 .0 5 )。结论 洛沙坦可减少肺小动脉管壁 型胶原的表达 ,可能为其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动脉管壁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变化在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将二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A)和低O2组(B),低O2时间为4w。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慢性低氧对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经(RV+LV+S),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MT%),管壁面积占管总面积的百分比(MA%),肺细小动脉超微结构,肺动脉管壁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影响。结果:(1)B组mPAP,RV/LV+S显高于A组(P<0.01)。(2)光镜下B组MT%,MA%显高于A组(P<0.01);电镜显示B组肺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纤维较A组明显为多。(3)免疫组化显示B组肺细小动脉(直径约100-200μm)I型胶原含量(平均吸光度值LD)较A组明显为高(P<0.01),Ⅲ型胶原LD各组间差异无显性(P>0.05)。(4)原位杂交显示B组肺细小动脉(直径约100-200μm)Ⅰ型前胶原mRNA平均吸光度值较A组明显为高(P<0.01),Ⅲ型前胶原mRNA平均吸光度值各组是差异无显性(P>0.05)。(5)肺细小动脉I型及胶原,I型前胶原mRNA与mPAP,MT%均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低氧引起肺动脉管壁I型胶原,I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多是导致肺血管重构以致形成同压的重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管壁胶原的影响。方法 将 30只雄性 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低氧组和孟鲁司特预防组 ,以常压低氧 3周制备肺动脉高压模型 ,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肺小动脉管壁 型和 型胶原的变化。结果 低氧组肺小动脉管壁 型胶原染色强度较对照组高 (1.5 1± 0 .0 9vs 1.15± 0 .0 5 ,P<0 .0 1) ,预防组肺小动脉管壁 型胶原染色强度 (1.19± 0 .0 6 )较低氧组低 (P<0 .0 1) ; 型胶原染色强度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孟鲁司特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管壁胶原沉积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受体 (IGF 1R)mRNA在低氧大鼠肺小动脉壁的变化。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和正常大鼠肺小动脉壁IGF 1RmRNA的表达 ,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肺小动脉的形态改变和半定量技术检测IGF 1R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反映管壁增厚的两个指标MT %和MA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正常对照组大鼠肺小动脉壁IGF 1RmRNA有微弱表达 ,低氧组肺小动脉壁IGF 1RmRNA表达呈强阳性 ,低氧组表达强度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低氧情况下 ,肺小动脉壁IGF 1RmRNA表达水平与低氧性肺血管重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ho激酶(ROCKⅠ和ROCKⅡ)在慢性低氧大鼠肺小动脉产生和表达的变化及其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低氧1d、3d、1周、2周和3周组,每组6只。低氧处理为常压间断低氧,每天8h,各低氧组分别低氧1d、3d、1周、2周和3周。采用微导管法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离和称量大鼠右心室(RV)及左心室加室间隔(LV+S)重量,计算出RV/(LV+S)。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肺组织Rho激酶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测定Rho激酶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mPAP、RV/(LV+S)随低氧时间延长出现升高趋势(P〈0.05)。正常组与各低氧组的肺小动脉壁的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均随低氧时间的延长出现升高趋势,低氧3周组大鼠的WT%和WA%均高于正常组(P〈0.05)。ROCKⅠ、ROCKⅡ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强度和ROCKⅠ mRNA、ROCKⅡmRNA原位杂交阳性染色强度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均出现升高趋势,低氧3周组ROCKⅠ、ROCKⅡ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和ROCKⅠmRNA、ROCKⅡmRNA原位杂交阳性染色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ROCKI免疫组化、ROCKⅠmRNA原位杂交、ROCKⅡ免疫组化及ROCKⅠmRNA原位杂交阳性染色强度均与mPAP、wA%和wT%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4、0.267和0.263;0.500、0.263和0.260;0.490、0.295和0.286;0.579、0.251和0.254,P均〈0.05)。结论低氧可导致Rho激酶产生和表达增加。Rho激酶可能通过促进肺小动脉收缩和肺小动脉重构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分别予辛伐他汀40mg/d、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5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FMD由治疗前的(5.65%±3.81%)上升至(8.36%±4.51%),p〈0.05,阿托伐他汀组FMD由治疗前的(5.81%±3.64%)上升至(8.77%±4.60%),p〈0.05,均显著改善。结论短期的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干预能直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不依赖于血脂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Liu CP  Lu WX  Liu WG  Chen HW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34-63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肺栓塞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24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肺栓塞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治疗组),每组8只。以明胶海绵溶液经颈静脉注入制成肺栓塞模型;治疗组在栓塞后即刻皮下注射速碧林,0.01ml/kg,每12h1次;对照组手术过程同栓塞组,颈静脉注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不予干预处理。实验大鼠均在2周时处死,经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颈动脉取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取肺组织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RT-PCR、Western印迹法测定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栓塞组、治疗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14.2±4.1)mmHg、(29.0±8.2)mmHg、(25.5±2.7)mmHg(F值为3.01,P〈0.05);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94.1±8.8)mmHg、(73.4±14.3)mmHg、(82.94-3.7)mmHg(F值为1.31,P〈0.05);肺组织SPAmRNA水平分别为1.43±0.51、0.87±0.35、1.07±0.20(F值为2.87,P〈0.05);蛋白水平分别为1.00±0.00,0.52±0.32,0.90±0.22(F值为2.96,P〈0.05);实验大鼠肺组织病理切片光镜检查,可见栓塞组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治疗组上述变化减轻。结论急性肺栓塞大鼠SPA水平显著降低,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显著提高肺组织SPA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肺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肺血管重建的关系。方法 将 2 0只雄性 Wistar大鼠分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组 (n=10 )和对照组 (n=10 )两组 ,肺动脉高压组以常压低氧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以微导管法测定各组大鼠肺动脉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模型大鼠肺内 VEGF的表达 ,对肺组织切片进行图象分析。结果 低氧 3周后 ,肺动脉高压组大鼠形成明显的肺动脉高压 ,肺小动脉壁细胞数增多 ,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 ,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 (WT%)为 31.4%± 2 .6 %,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 (WA%)为 5 2 .8%± 3.4%,分别与正常对照组 16 .0 %± 1.8%和 2 8.7%± 2 .3%相比明显升高 (P<0 .0 1) ;肺小动脉内膜的 VEGF免疫阳性染色在低氧大鼠组为 2 .5 1± 0 .2 5 ,与正常对照组 1.2 7± 0 .15相比明显增强 (P<0 .0 1) ,低氧大鼠组 VEGF免疫阳性染色强度与 WT%和 WA%呈明显正相关 (r分别为 0 .792和 0 .785 ,P <0 .0 1)。结论 低氧所致 VEGF的合成增多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建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潘南金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及其肺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将体重为210~31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对照组:室内空气正常饲养;低氧组:在常压低氧舱内[氧浓度(10.0±0.5)%]缺氧,每日8h,每周6d,连续30d;治疗组:缺氧条件同低氧组,自缺氧第1天起给大鼠每天腹腔内注射9ml/kg潘南金注射液。对照组与低氧组每天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量和治疗组相同。低氧30天后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颈动脉压(mCA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和肺小动脉形态学改变。结果1)低氧组大鼠mPAP与RVH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伴行于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管的三型肺小血管比例中,肌型动脉(MA)、部分肌型动脉(PMA)比例明显增高于时照组(P〈0.01);低氧组无肌型动脉(NMA)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低氧组相对中膜厚度(RMT)与相对中膜面积(RM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治疗组mPAP与RVHI显著低于低氧组(P〈0.01);治疗组三型肺小血管比例中MA、PMA比例显著低于低氧组(P〈0.01);治疗组NMA比例显著高于低氧组(P〈0.01);治疗组RMT%、RMA%明显低于低氧组(P〈0.01)。3)mCAP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400倍光镜下Weigert弹力纤维染色切片显示.对照组内外弹力层完整、内外弹力层之间的厚度正常,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内弹力纤维膜增厚、内外弹力层之间的距离明显增宽,治疗组大鼠肺小动脉内弹力纤维膜明显好转、内弹力层与外弹力层之间的距离增宽程度较低氧组减轻。结论慢性低氧可引起大鼠NMA肌化、肺血管结构重建及内皮损伤,导致肺动脉压上升,潘南金注射液对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HPVR)及HPH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环血小板和白细胞活化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皮下注射2%野百合碱(MCT)以建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周末(MCT3w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全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率、白细胞活化标志物CD11b的表达以及血小板与白细胞聚集体的形成。结果:大鼠注射MCT3周后,右心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均较正常对照明显上升(P〈0.01),而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肺标本Masson三色染色显示肌性小肺动脉中膜严重增厚。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率MCT1w组较对照组高[(4.08&#177;1.59)%vs(1.45&#177;0.61)%,P〈0.01]。MCT3w组除淋巴细胞亚群外,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亚群CD11b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MCT3w组的血小板一中性粒细胞聚集体形成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1)。结论:在大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模型中,循环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活化可能促进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发病的影响。方法60例32周内低体重早产儿,按照家长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出生后0.5~6h内将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肺部,观察两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发病情况以及呼吸参数。结果观察组肺透明膜病发病率19.44%(7/36),对照组为41.67%(1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0&#177;14)mmHg,动脉氧分压(PaO2)为(68&#177;21)mmHg;对照组PaCO2(49&#177;10)mmHg,PaO2(42&#177;12)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H值7、35&#177;0.03,对照组pH值7.22&#177;0.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时间(68&#177;10)h,吸氧浓度0.37&#177;0.11,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96&#177;15)h,吸氧浓度0.45&#177;0.15,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防性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减少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降低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红景天对高原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高原性怖动脉高压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红景天组,每组10只。对照组于四川成都市(海拔500m)饲养,低氧组和红景天组于西藏拉萨市(海拔3700 m)饲养。红景天组每天给予红景天溶液灌胃,对照组和低氧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3组大鼠存灌胃30d后,分别测量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肥大指数(RV/(LV+S))及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比(WT),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小动脉TGF-β1达。结果低氧组mPAP、RV/(LV+S)和肺小动脉W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红景天组低于低氧组(P〈0.05);低氧组肺小动脉管壁TGF-β1达高于对照组(P〈0.05),红景天组肺小动脉管壁TGF-β1表达低于低氧组(P〈0.05)。结论红景天通过减少大鼠肺小动脉TGF-β1表达,对大鼠高原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低氧对肺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及VEGF在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以常压低氧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肺动脉血血清VEGF的含量改变,以体外转录并用DIG-UTP标记的VEGFcRNA探针进行肺组织原位杂交,检测大鼠肺内VEGF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低氧3周后,大鼠形成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血血清中VEGF含量在低氧3周组为420.3±73.1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2±58.1pg/ml(P<0.01);原位杂交显示,低氧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出现明显的VEGFmRNA表达,说明低氧在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同时可刺激肺小动脉管壁,使VEGFmRNA表达增强,导致VEGF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后者可能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曾显峰 《中原医刊》2007,34(14):74-75
目的探讨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和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合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和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92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A组)和加强药物组(B组)。A组采用洛汀新降压治疗,B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和阿托伐他汀,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肥厚和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①治疗舒张未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YMI),普通组(A组)下降明显(P〈0.05),而加强药物组(B组)有更显著下降(P〈0.01)。②治疗后A组QT离散度由(484±15)ms降至(404±10)ms(P〈0,05)。B组由(47±17)ms降至(364±9)ms(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β1一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和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左室肥厚的逆转有协同相加作用,并能显著缩短患者QT离散度,改善顸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期氧疗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物高压大鼠肺动脉压,肺血管重构及血浆内皮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4组:正常对照组(NC),慢性低氧4w后伴高二氧化碳2w组(HH),HH后吸空气3w组(HC)与HH后氧疗3w组(HO)。观察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左心室+空间隔重量比(RV/LV+S),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及肺细小动脉显微结构变化。结果:(1)mPAP,RV/V S及血浆ET-1浓度:HO组比HC组明显降低(P<0.01)。(2)mPAP与血浆ET-1呈良好的相关性。(3)光镜下HH组肺细小动脉内弹力板扭曲,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明显狭窄,HO组肺细小动脉内弹力板扭曲明显减轻,中膜平滑肌层变薄,管壁较均匀一致。结论:长期氧疗可明显降低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ET-1的浓度及肺动脉压,减轻肺血管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Hsiao  S.  -H  Lee  C.  -  Y.  Chang  S.  -M.  杜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7,3(7):27-27
本研究拟确定利用超声心动图诊断肺栓塞(PE)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研究包括两个阶段。首先600例患者入选接受超声心动图测定双侧肺血流。利用多层CT检查,200例被诊断为肺动脉高压,100例为PE。其他300例无心肺疾患的受试者被作为对照。测定双侧肺动脉的时间-流速积分(TVI)和血流体积。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和PE组的双侧肺动脉TVI差异比率(△TVI/平均值)分别为12.0%±9.3%、13.8%±12.1%和38.6%±14.9%。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和PE组的双侧肺动脉血流差异比率(△血流/平均值)分别为15.1%±11.7%、17.6%±14.9%和36.8%±17.5%。[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对低氧大鼠肺血管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低氧性肺血管重建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此药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氧组(模型组)、低氧+阿托伐他汀组(用药组)各10只,按文献资料复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低氧时间为4周,每周低氧6d,8h/d。观察各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肥大指数、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肺小血管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用药组大鼠右心室压力明显下降,分别为(30.08±2.80)mmHg和(26.15±3.19)mmHg;右心室肥大指数减小,分别为(0.32±0.01)和(0.28±0.03),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显微镜下视野中模型组较对照组肌型小动脉数量明显增多,肺小血管充血明显,小血管周围及肺间质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隔增宽,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明显变小,而在用药组中,上述显微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电镜下见模型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突向管腔、有的甚至脱落,胞质内线粒体等细胞器明显增多并多呈泡状。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内可见线粒体明显增多,多呈泡状,肿胀变性明显;而在用药组中,肺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一定的抑制低氧性肺血管重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红霉素对吸烟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核因子-κB(NF-kappa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红霉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治疗中的抗炎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0只,体重150&#177;10g,随机抽取20只被动吸烟4周后,10只继续吸烟8周作为吸烟组、10只吸烟前给予红霉素灌胃作红霉素组,另10只作对照组。测定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NF—κB和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2.74&#177;0.21;6.03&#177;0.47)比较,吸烟组(5.67&#177;0.32;4.39&#177;0.40)和红霉素组(4.14&#177;0.18;4.99&#177;0.63)气道阻力均升高,肺顺应性均降低,P均〈0.01。与吸烟组比较,红霉素组气道阻力降低,P〈0.01,肺顺应性升高,P〈0.05。(2)与对照组(11.84&#177;0.75;12.05&#177;0.57)比较,吸烟组(21.04&#177;0.54;19.09&#177;0.39)和红霉素组(13.75&#177;0.45;13.91&#177;0.32)气道上皮细胞NF—κB和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P均〈0.05。与吸烟组比较,红霉素组气道上皮细胞NF—κB和ICAM-1的表达降低,P〈0.05。(3)气道上皮细胞NF—κB与ICAM-1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91;P〈0.01)。结论吸烟可以使大鼠气道阻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引起气道上皮细胞NF—κB和ICAM-1表达升高,红霉素可以改善吸烟引起的肺功能减退,并可能通过影响NF-κB和ICAM-1的表达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Miao Y  Zhang W  Zhong M  Ma X  Qi TG  Su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6):366-370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DCM)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相关的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8只),DCM组(16只),缬沙坦组(16只),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制作DCM大鼠模型。成模后缬沙坦组给以缬沙坦(30mg/kg)干预治疗,实验末观察大鼠生化指标的变化,血流动力学观察大鼠心功能的变化,应用电子显微镜、Masson染色、实时定量逆转录(RT)-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左室心肌组织胶原含量,TGFβ1、TGFβⅡR、Smad2、Smad3及Smad7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DCM组大鼠心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心肌组织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7%±3%vs11%±3%,P〈0.01),存在心肌间质纤维化;同时TGFβ1、TGFβⅡR、Smad2和Smad3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0054±0.0009vs0.0126±0.0057,0.0523±0.0218vs0.0877±0.0272,0.0413±0.0186vs0.0884±0.0146,0.0064±0.0021vs0.012±0.0048,P〈0.05-0.01),Smad2/Smad7和Smad3/Smad7的mRNA的比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GFβ1、磷酸化(P)-Smad2和P-Smad3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3±18vs143±17,107±21vs212±43,89±17vs151±32,P〈0.01),P-Smad2/Smad7和P-Smad3/Smad7蛋白质的比值也明显升高(P〈0.05)。应用缬沙坦干预治疗后,大鼠心功能明显好转,心肌间质胶原沉积减轻,同时上述分子异常均明显好转,Smad2、Smad3和Smad7之间的失平衡现象较DCM组减轻(均P〈0.05)。结论TGFβ1相关的Smads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分子之间的平衡状态的改变可能是DCM心肌间质纤维化的机制之一,缬沙坦通过抑制这一信号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DCM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甘利欣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核因子-kB(NF-kB)及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10只、模型组(B组)10只、甘利欣组(C组)10只和地塞米松组(D组)10只。用卵蛋白复制大鼠哮喘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气道上皮细胞NF-kB的表达;肺组织病理观察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因子测定。结果①哮喘模型组支气管周围明显炎细胞浸润,甘利欣组较哮喘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炎细胞浸润。②甘利欣组BALF液中的IL-4、IL-5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IFN-λ水平明显高于哮喘模型组(P〈0.01),且与地塞米松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4组NF-kB细胞核阳性表达的细胞占气道上皮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2.10±2.21)%、(27.70±3.58)%、(16.66±2.88)%和(14.94±1.96)%。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甘利欣组明显低于模型(P〈0.01),且与激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甘利欣可以有效阻断肺组织中NF-kB的激活,减轻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