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步行能力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数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站位)、E区(走、跑、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步行功能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瘫患者按入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腓肠肌表面肌电参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相关血清学、平衡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A区、B区、C区、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Fugl-Meyer评估量表(FMA)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摆动相、步长、步幅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双支撑相、支撑相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肌电积分值(iEMG)、中值频率(M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协同收缩率(CR)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搏动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促进脑瘫大脑中动脉血液循环,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步态,提高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阳南石医院行康复运动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患儿实施针灸推拿运动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量表88项(GMFM–88)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患儿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时,可在基础针灸推拿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平衡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号单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平衡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陈海  杨斌  孟文彬  曹良东  夏冰  马丹丹 《新中医》2024,56(3):165-170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 力的影响。方法:选取73 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 例及观察组37 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 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治疗,且在运动疗法后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 揿针疗法。观察2 组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16 周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Berg 平衡量 表(BBS)、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GMFM-88 评分随着治疗时 间延长而提高,存在时间效应(P<0.05);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P<0.05);分组 因素与时间因素对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治疗第8 周、第12 周和第16 周,观察组GMFM-88 评分 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各时间点GMFM-88 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的前一时间点评分高,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BS 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存在时间效应(P<0.05);观察组评 分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P<0.05);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对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 治疗第8 周、第12 周和第16 周,观察组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BS 评分均 较治疗前及治疗的前一时间点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L 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 提高,存在时间效应(P<0.05);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P<0.05);分组因素与时 间因素对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治疗第12 周和第16 周,观察组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2 组治疗后各时间点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的前一时间点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揿针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提升,提高平衡功能及日常 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在小脑出血患者步行功能康复方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0例小脑出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使用减重步行训练系统(BWSTT)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定期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10m步行时间评定,并且同时随机选择另外10例小脑出血患者,经传统康复训练后的以上三组数据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减重步行训练6周和传统步态训练6周后患者在步行参数、平衡功能及生活自理评定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康复训练方法比较,减重步行训练组比较下肢功能评分及其它二项指数均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对于小脑出血患者在恢复步行能力、纠正步态、改善平衡、减轻肌肉痉挛及改善心肺功能方面较传统康复训练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同时阐明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60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刺络放血疗法组(治疗组)和中医针刺疗法组(对照组),3个疗程(刺络放血疗法组7d为1个疗程,中医针刺疗法组10d为1个疗程)后评定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积分变化,并进行组内和组间对照。结果:3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方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放血疗法和中医针刺疗法对气滞血瘀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的疗效,刺络放血疗法与中医针刺疗法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络放血疗法有疗程时间短、临床症状缓解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仰卧位腹肌训练联合立位患肢高抬腿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偏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仰卧位下腹肌联合立位下患肢高抬腿训练项目,训练4周后采用Holden步态分级、10m步行时间、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步行能力、10m步行时间、Fugl-Meyer平衡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仰卧位腹肌训练联合立位患肢高抬腿训练可改善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其躯干和骨盆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闭目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闭目训练组(32例),均采用以Bobath和Brunnstrom为主的现代康复技术进行治疗,按脑卒中功能障碍的特点循序渐进1次/d,每次60min.闭目训练组在上述的基础.上增加闭目下双腿站立、闭目下健/患侧下肢站立、闭目下健/患侧腿交替抬阶梯、闭目下交替迈步、闭目步行和闭目上下楼梯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用Fugl-Meyer评定法(下肢)、Barthe指数评分法、10m步行时间、Holder步行功能分级、步行能力的评价(根据康复结束出院时患者的步行自立度:独立步行、监视步行、辅助步行、乘坐轮椅和卧床5个等级来评估)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ugl-Meyer评定法(下肢)、Barthe指数评分法、步行速度、Holder步行功能分级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速度和步行功能分级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闭目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观察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生物反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耿浩  张超龙  郑海丽 《新中医》2021,53(3):56-5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1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应用电针治疗,研究组在电针治疗基础加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疗程均为30d,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调神通督针法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脑瘫(CP)儿童脑血流量与发育商(DQ)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CP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儿119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神通督针;观察2组患儿波幅值、转折高比值及血流入时间改变状况,发育商(DQ)、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善状况,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改变状况,免疫球蛋白、躯干控制评分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得分改变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流入时间为(0.10±0.01),较治疗前(0.14±0.01)和对照组(0.12±0.01)显著降低;波幅值、转折高比值、DQ及ADL评分分别为(0.22±0.03)、(0.70±0.02)、(81.39±8.50)、(47.96±6.08),较治疗前(0.16±0.02)、(0.64±0.02)、(51.46±6.18)、(31.07±5.82)和对照组(0.19±0.02)、(0.66±0.02)、(71.42±8.29)、(42.29±6.11)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IFN-γ含量分别为(13.49±2.50)(g/L、(38.49±4.93)ng/L,较治疗前(36.68±5.09)(g/L、(51.73±5.61)ng/L和对照组(19.18±2.62)(g/L、(45.10±4.75)ng/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通督针法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CP患儿脑血流量,提高DQ与ADL评分,提升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聪  廖琼  李生伟  周永辉 《光明中医》2021,36(2):267-269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采用平衡功能训练联合头针治疗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治疗的6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头针治疗.试验组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头针治疗,并联合平衡功能训练.2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药药浴配合功能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对94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药浴配合常规疗法(功能训练、理疗、Bobath法及针灸、按摩等治疗),同单纯用常规疗法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4.0%,高于对照组的77.3%;总有效率为96.0%,明显优于治疗组的86.4%.结论 中药药浴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健杨正  刘玉敏 《北京中医》2007,26(10):664-664,667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配合功能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对94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药浴配合常规疗法(功能训练、理疗、Bobath法及针灸、按摩等治疗),同单纯用常规疗法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4.0%,高于对照组的77.3%;总有效率为96.0%,明显优于治疗组的86.4%。结论中药药浴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技术在脑性瘫痪儿童步行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和埋线康复组。在康复训练的前提下,对照组每周连续5天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予1次穴位埋线。于治疗的初中末期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进行比较。同时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肌力的测定及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量比较。结果:初评时两组患儿C、D、E区总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评时埋线康复组得分高于针刺康复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评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埋线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肌力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试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步行距离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埋线技术提高了患儿的肌力及肌肉控制能力,对步行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对脑梗死后静态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增加呼吸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静态平衡仪和Holden步行评分表对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静态平衡仪检测结果改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步行功能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后静态平衡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早期痉挛型脑瘫惠儿躯干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针刺、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粗大运动功能量袁(GMFM-88)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的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脑瘫患儿GMFM-A及GMFM-B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早期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躯干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华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68-1669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BWSTY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BWSTT和常规康复治疗;用V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