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良肢位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住院时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出院后转入家庭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训练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主、被动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按医嘱服药和自己锻炼为主.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规范的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规范的延续治疗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指屈指运动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活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手指屈指运动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手和上肢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和上肢活动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采用手指屈指运动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良肢位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住院时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出院后转入家庭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训练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主、被动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按医嘱服药和自己锻炼为主.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规范的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规范的延续治疗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指屈指运动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方法: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均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行手指屈指运动。结果:观察组手功能及上肢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巴氏量表(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指屈指运动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可促进手功能及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训练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康复组和智能运动训练组,均常规给予康复训练。智能运动训练组同时加用智能运动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智能运动训练组及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智能运动训练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结论智能运动训练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致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对改善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偏瘫肩痛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组2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31例,2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VAS评分、FMA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组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BI、FMA-UE、FTHUE-HK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效果强于仅联合使用新Bobath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GHS)合并肩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等速肌力训练,观察两组训练效果。结果:研究组VAS评分、AHI值、FMA-U评分、ADL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肩痛,减轻肩关节半脱位的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等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每天1次,各50min;治疗组则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训练5周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FMA)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评价,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每日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康复效率,使上肢功能尽快恢复正常,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疏经通督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疏经通督推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WS、FMA-L水平及步频、步幅、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等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经通督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具有有利影响,是促进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3.
游越  韩冰  汪洪波  宋妮 《四川中医》2020,38(9):185-188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态训练,30 min/次,1次/d,6 d/周;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治疗,20 min/次,1次/d,6 d/周。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神经内科常规干预,观察组40例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将两组的骨密度、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骨密度、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同时给予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可显著改善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西医结合进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同样治疗的情况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卧位护理及早期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并同时进行穴位按摩。观察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结果:训练组在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无效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异(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针对性卧位护理及早期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并结合中医穴位按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选穴电刺激配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11例和C组11例。3组患者均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A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特选穴电刺激及运动想象疗法,B组患者加用针灸治疗,C组只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3组均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肢体功能与手功能均有改善,但A组与其他两组上肢运动功能、手指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B组C组。结论:特选穴电刺激、运动想象疗法与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对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例,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康复训练,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偏瘫的改善情况,采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runnstrom、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但能帮助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提高肢体功能,更能减轻偏瘫情况、提高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Bobath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新Bobath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