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对非特异性腰痛(NSLB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2),对照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组则采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DMS治疗,治疗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VAS、OD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核心肌群训练结合DMS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的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脐周四边穴加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腰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并建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运动处方。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治疗组)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和测定腰部背伸肌力量,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腰部背伸肌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ODI评分和腰部背伸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均能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增强腰椎稳定性,但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优于传统腰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和对照组(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各42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临床疗效有效率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出现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确切,该疗法可作为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悬吊牵引下应用蛇形运动推拿手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75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悬吊牵引下应用蛇形运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74%(36/38),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8.38%(29/37),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牵引下应用蛇形运动推拿手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疗效确切,可减轻腰部疼痛,促进腰部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表面肌电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1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2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采用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治疗,两组均完成4周治疗,疗程完毕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腰部功能ODI评分、表面肌电水平、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腰部功能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多裂肌和腹横肌的表面肌电RMS、MF、MP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4周疗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可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降低远期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夹脊电针结合局部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43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夹脊电针结合A型肉毒素治疗,22例)和对照组(A型肉毒素治疗,21例),治疗组在药物注射后进行3周的夹脊电针疗法,采用VAS和ODI对两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和OID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电针结合A型肉毒素治疗慢性腰痛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注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南黎族医药藤灸液外擦联合SET悬吊训练技术和腰腹肌训练方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和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NLBP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实验组21例。两组在传统推拿手法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腰腹肌训练,实验组采用藤灸液外擦联合SET悬吊训练,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8周。观察患者腰痛的ODI指数、VAS量表,并检测血清5-HT和β-EP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腰痛指数VAS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血清5-HT和β-EP水平相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1)。结论藤灸液外擦联合SET悬吊训练技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作用持久,在预防腰痛方面作用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清5-HT和β-E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水针组,每组均30例。针药组采用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联合疗法,长针恢刺取阿是穴、夹脊穴、阳陵泉和委中穴治疗(1次/d,5次/周,共治疗10次),水针穴位注射取阿是穴(1次/3 d,共治疗4次);针刺组采用单独长针恢刺(1次/d,5次/周,共治疗10次);水针组单独采用水针穴位注射法(1次/3 d,共治疗4次)。2周后分析比较治疗前后3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和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VAS、JOA和ODI评分均较前改善(均P<0.01),且针药组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均P<0.01)。针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30/30),优于针刺组的73.3%(22/30)和水针组的76.6%(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疗效优于单独针刺治疗或穴位注射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3 d给予中医运动康复治疗。治疗2周后统计对比两组下腰痛疼痛评分(感觉疼痛和运动疼痛)、下腰痛失能(RMDQ评分和ODI评分)、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围和腰椎曲度)的改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感觉疼痛评分和运动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RMDQ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屈曲范围和腰椎曲度均显著升高,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腰痛,改善患者腰椎曲度,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改善腰部前屈肌群的思路出发,观察悬吊运动疗法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两组量表评分、复发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有效,且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瘀滞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均属于瘀滞证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于阿是穴(肌筋膜触发点)区域行刺络放血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口服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指地间距水平(Finger to Floor Distance,FFD),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ODI评分、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评分、VAS评分、FFD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且观察组降幅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与单纯刺络放血法相比,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刺络放血疗法更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部功能障碍,减轻下腰部疼痛,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63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给予针刀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31例给予单纯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2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失访者1例,未按要求进行治疗者1例;对照组失访者1例。治疗前2组下腰痛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结束后3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与针刀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均有效果,均能降低VAS分值、ODI评分,但联合治疗在近期症状改善及远期疗效维持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纠正异常呼吸模式训练在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五点支撑式腰背肌锻炼,观察组额外增加纠正异常呼吸模式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指地距离、ODI评分及疗效。结果:经过1个月、3个月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指地距离、ODI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结论:在常规五点支撑式腰背肌锻炼基础上进行纠正异常呼吸模式训练能显著缓解CNLBP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拔罐运动疗法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度和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就诊的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拔罐疗法;观察组采用拔罐运动疗法,两组均每天1次,持续3天。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不活动时和活动时VAS评分,腰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右旋的活动度以及ODI和JOA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在活动时腰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腰部ROM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拔罐运动疗法能有效缓解急性非特异性腰痛腰部疼痛症状,改善腰部活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内功推拿结合倒走对非特异性腰痛(NLBP)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90例NLBP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推拿组(A组)、内功推拿组(B组)、内功结合倒走组(C组)各30例,用视觉类比VAS评分、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观察患者疼痛、肢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C组VAS评分改善优于A组和B组(P0.01);B组疗效优于A组(P0.05),C组疗效优于A组和B组(P0.01);C组ODI评分改善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常规推拿、内功推拿、内功推拿结合倒走3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NLBP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以及生活质量,但内功推拿结合倒走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推拿和内功推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加肌内效贴布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评分和O 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 DI)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 olandMorr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O DI指数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太极推手治疗慢性NLB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4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卧硬板床休息,治疗组卧硬板床休息后行太极推手运动治疗。一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内容为ODI、VAS评分。结果:治疗组VAS评分较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腰椎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两组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推手运动可减轻慢性NLBP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仅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结论: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6.70%,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能明显缓解不适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表面肌电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中位频率斜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可以减轻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改善其腰椎功能,缓解腰部肌肉的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