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及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680例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因子、聚类分析结果及结合临床判定相应中医证候及诊断要点。结果 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因素主要有痰浊、血瘀、气虚、气滞、阴虚,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结合专家组意见,判定证候名称为肝肾阴虚证、痰瘀阻滞证、痰浊壅盛证、心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 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根据四诊信息可确定各类诊断要点,为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血脂异常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及靶标,以期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642例血脂异常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89个症状、体征)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89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降维,提取证候要素,并统计分布特点。结果 共提取得到14个公因子,归纳出5个证候要素:痰浊169例(32.88%)、气虚134例(26.07%)、阳虚98例(19.07%)、阳亢72例(14.01%)、阴虚41例(7.98%),靶标包括脾、肝等脏,以脾为主,占58.11%。结论 血脂异常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浊和气虚为主,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以脾为常见。提示其治疗宜以化痰、益气、温阳、潜阳、滋阴为主,主张从脾论治,兼顾肝脏,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早期证候表现及虚实演变。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符合冠心病并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后8 h,术后24 h以及48 h 4个时间点进行临床调查,并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诊断量表进行证候及证候要素诊断,采用频数统计等方法对证候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①547例患者证候要素检出为:术前气虚474例、热蕴292例、血瘀264例、阴虚263例、阳虚251例、气滞186例、寒凝164例及痰浊157例;术后8 h气虚450例、阴虚291例、热蕴241例、血瘀194例、痰浊138例、阳虚112例、寒凝79例、气滞65例;术后24 h气虚434例、热蕴284例、阴虚258例、血瘀128例、痰浊113例、阳虚97例、气滞75例、寒凝70例;术后48 h气虚394例、热蕴294例、阴虚251例、血瘀115例、痰浊93例、阳虚93例、气滞75例、寒凝65例。②各证候要素术后变化为:术后8 h较术前气滞下降65%、阳虚下降55%、寒凝下降52%、血瘀下降27%、热蕴下降17%、痰浊下降12%、气虚下降5%,而阴虚上升11%;术后24小时较8小时血瘀下降34%、痰浊下降18%、气滞上升15%、阳虚下降13%、寒凝下降11%、气虚下降4%,热蕴上升18%、阴虚下降11%;术后48 h较24 h痰浊下降18%、血瘀下降10%、气虚下降9%、寒凝下降7%、阳虚下降4%、热蕴上升4%,阴虚下降3%,气滞未改变。③2013年与2017年两次调查的证候要素检出率不同,2017年组术前、术后8 h和术后24 h痰浊和热蕴,术前寒凝、气滞和阳虚均高于2013年组(P < 0.05);术后3个时点血瘀和气滞,术后48 h寒凝和阳虚,术前、术后24 h和术后48 h阴虚以及4个时点气虚均低于2013年组(P < 0.0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证候表现,呈一定的规律性,实性证候要素检出减少,对虚性证候要素的改变呈多样性,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冠心病病变全程的证候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 基于冠心病证候、证候要素诊断的行业标准,运用改良动手深度学习(Transformer)算法构建冠心病证候要素诊断系统,对比系统诊断结果与4位临床医师基于治疗指南的诊断结果,获知系统证候要素诊断准确性;借助冠心病证候要素诊断系统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1221例冠心病住院病例进行证候要素诊断及不同分期证候要素分布、组合规律研究。结果 通过临界病变、冠心病心绞痛未行介入手术、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12周内、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1年以上并伴心功能降低(NYHA分级为II级或III级)患者病例各20例的人、机对比,冠心病证候要素诊断系统平均准确度可达96.46 ± 8.957%。冠心病证候要素诊断系统对证候要素判断结果提示,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阶段以气滞、血瘀的实性证候要素及组合为主;冠心病心绞痛未行介入手术阶段存在血瘀、气虚、痰浊、气滞等实性证候要素为主的分布及其组合形式;冠心病介入术后12周内的患者可呈现阴虚、气虚、气滞、血瘀等证候要素分布及其组合形式;冠心病介入术后1年以上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多表现为气虚、痰浊、阳虚等虚性证候要素为主的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形式。结论 冠心病病变全程的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形式存在一定时间性的演变规律,可出现由实性证候要素向虚实夹杂的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形式演变,最终发展成虚性为主的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模式,而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冠心病证候要素辨证系统为证候要素诊断的客观化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证候、证候要素规律,期望能为临床治疗血脂异常提供参考。方法采集1019例血脂异常患者的四诊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复杂系统熵聚堆、复杂网络展示方法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019例血脂异常患者的核心症状为:倦怠乏力、咳嗽、咳痰、喘憋、眩晕、胸闷、失眠、心悸、苔腻、脉弦、苔白、舌质紫暗等,此症状分为脾虚、血瘀、痰浊3类;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常见证候(15%)为:痰浊阻滞306次(30.03%)、气虚血瘀177次(17.37%);基于复杂系统熵聚堆方法得到的证候靶位(10%)为:脾306次(30.03%)、肝122次(11.97%)。结论脾虚、血瘀、痰浊为核心证候要素,中医临床治疗血脂异常可着重考虑此3类证候要素。中医临床治疗血脂异常可以抓住痰浊阻滞、气虚血瘀2个主要证候,治法以化浊(化痰、活血)、益气为主,主张从脾论治,兼顾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异常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oll样受体4(TLR4)、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白介素-6(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方法] 纳入2019年1—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及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证候分布、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TAK1、NF-κB p65、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 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最多,气虚血瘀证其次,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脑卒中病因分型的分布特点上,各证候组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差异不大。各证候炎症因子比较,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 p65表达量最多(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IL-6表达量最多(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异常分型辨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调研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合并病及中医证候要素。结果调研73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脑卒中的患者94例,占12.77%。稳定性冠心病常见证候是血瘀(501例,68.07%)、痰浊(363例,49.32%)、气虚(344例,46.74%)。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常见证候是血瘀(65例,69.14%)、气虚(47例,50.00%)、痰浊(44例,46.81%);亚组分析显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无论男女均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糖尿病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较不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结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基本症候是血瘀、气虚、痰浊,气滞是其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中医药辨治老年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据库(CSPD),纳入研究对象为老年人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献,对其调查目的、调查疾病及调查结果等进行描述统计。结果 ①最终纳入168篇文献,其中2010至2020年之间发表138篇(82.14%);调查地区涵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共纳入43948例老年人,累计覆盖340个研究中心;②主要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中医证候阴虚阳亢证(10.05%)>血瘀证(9.5%)>痰浊(湿)证(8.91%)>阴阳两虚证(4.98%)>痰瘀互结证(4.96%);单元证分布阴虚证(14.70%)>痰证(11.22%)>气虚证(7.15%)>肾虚证(4.72%)>血瘀证(4.18%);涉及病变脏腑肾>肝>脾>肺>心。结论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证候分布虚证多于实证,虚证中又以阴虚证、气虚证最为多见,实证常见血瘀证、痰浊(湿)证等,且多见痰瘀互结证;老年人五脏皆损,其中又以肾、肝、脾功能失调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证候组成及时序演变规律,为指导T2DM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826名T2DM患者的门诊电子病例数据,利用复杂网络社区发现算法、有向加权复杂网络、桑基图对证候组成、证候时序演变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对T2DM证候复杂网络进行社区划分,最终得到7个核心证候社区。其中证候社区A(气虚血瘀并阴阳两虚证类)为T2DM复杂网络中节点占比最高(26.84%);在T2DM疗前疗后两阶段证候时序演变规律当中,T2DM证候存在复杂的演变关系,有5类证候社区都首先转化为气虚血瘀并阴阳两虚(A类),其中“肝肾阴虚并心脾两虚为主(F类)→气虚血瘀并阴阳两虚(A类)”和“阴虚火旺并痰热互结(C类)→气虚血瘀并阴阳两虚(A类)”两类证候转化率都超过20%;在长期证候演变规律中,T2DM证候之间仍然呈现复杂演变,其中脾虚胃热并肝气瘀滞(B类)、阴虚火旺并痰热互结(C类)在长期趋势中均有相当的比例会演化为气虚血瘀并阴阳两虚(A类);无论两阶段证候演变还是长期证候演变规律均显示,存在51-67%证候经过治疗后不发生演变。结论 T2DM证候组成以虚实结合为主;T2DM的证候有着复杂的时序演变过程,整体沿着由实到虚的方向演变,气虚血瘀和阴阳两虚类证为T2DM证候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证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冠心病痰瘀证中的分布规律,寻找冠心病痰瘀证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 检索CNKI、WANFANG、VIP、CBM、PubMed、Embase、Medline和Wed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02月26日。检索对象为研究Hcy与冠心病痰瘀证(包括单元证——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复合证——痰瘀互结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结果 冠心病痰瘀证(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血Hcy均高于非痰非瘀证(气阴两虚证、寒凝心脉证)(P<0.05);冠心病痰瘀证组间比较,Hcy在痰浊痹阻证与心血瘀阻证间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痰瘀互结证组Hcy则高于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组(P<0.05)。结论 (1)Hcy在冠心病痰瘀证中的分布较非痰非瘀证更多,高Hcy或许可以成为冠心病痰瘀证的客观生化指标;(2)痰瘀互结证组Hcy高于痰浊痹阻、心血瘀阻证组,说明随着单一证演变为复合证时,Hcy水平呈正相关上升,提示Hcy水平与冠心病痰瘀证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冠心病介入术后6个月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0例冠心病介入术后6个月患者包括中医四诊信息在内的详细临床资料,针对中医证型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四诊信息有48种,其中胸痛出现频率最高(98.10%)。常见中医单证证型有9种,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89.90%),其余依次为心气虚证、痰浊证、寒湿证、肾气虚证、心阴虚证、肾阴虚证、心阳虚证、肾阳虚证。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6种,气虚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35.40%),其余依次为痰浊瘀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性别比例在不同证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肾阳虚证患者平均年龄较高,与其他证型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合并症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其中高血压病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病时出现痰浊瘀阻证的风险较高(OR=3.29,95%CI[2.11,5.05]),出现寒凝心脉证的风险较低(OR=0.56,95%CI[0.32,0.98]);合并糖尿病时出现气阴两虚的风险较高(OR=2.88,95%CI[2.01,4.99])出现心肾阳虚的风险较低(OR=0.54,95%CI[0.29,0.95]);合并脑血管疾病时出现气虚血瘀的风险较高(OR=2.97,95%CI[2.05,5.28]),出现心肾阳虚的风险较低(OR=0.54,95%CI[0.29,0.95]);合并血脂异常时出现痰浊瘀阻的风险较高(OR=3.55,95%CI[2.32,5.29]),出现心肾阳虚的风险较低(OR=0.54,95%CI[0.29,0.95])。各证型发病时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6个月的中医证型主要分布特征与未行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基本相同,主要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痰浊瘀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该分布规律可能与年龄、合并症、季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成年代谢综合征(M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MS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及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41例MS患者统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人体测量学资料及相关理化检查,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合参,确定证型。结果 541例MS患者,脾虚痰湿证37.15%,气阴两虚证19.22%,瘀血阻滞证9.80%,痰火上冲证8.13%,心肝火旺证6.65%,阴虚火旺证6.47%,肝肾阴虚证3.14%,阴阳两虚证2.96%,痰瘀互结证2.59%,其他证型3.88%。20~40岁心肝火旺证最多,41~65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最多,66岁及以上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最多。当24≤体质量指数(BMI)28时,以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当28≤BMI35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当BMI逐渐增大时,脾虚痰湿证、瘀血阻滞证患者比例逐渐增加,而气阴两虚证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无既往史者以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2型糖尿病时,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以脾虚痰湿证、痰火上冲证、心肝火旺证为主。当MS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四川地区成年MS住院患者,总体以脾虚痰湿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证型呈心肝火旺证→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痰火上冲证→阴阳两虚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临界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特征,并初步确定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 000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治疗经过,以及中医望、闻、问、切所得到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四诊信息,以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调查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结合专家组意见进行一定探讨。结果:①聚类分析结果提示,符合冠心病临界病变临床实际的基础中医证型主要有6类:血瘀证、痰浊证、寒凝心脉证、气虚证、心肾阴虚证,心阳不振证;②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初步确定了各个基础证型的主证和次证;③由于各个证型存在重复内容或可统一组合的证型,结合专家组意见,将冠心病临界病变的中医证型总结为5类,即痰浊瘀阻证(368例,占比36. 80%),寒凝心脉证(156例,占比15. 60%),气虚血瘀证(315例,占比31. 50%),心肾阴虚证(91例,占比9. 10%),心阳不振证(70例,占比7. 00%),其主证和次证参考6类基础证型的因子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冠心病临界病变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可为该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以及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做铺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阶  李军  姚魁武  衷敬柏 《中医杂志》2007,48(10):920-922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的提取和应证组合规律,对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化研究。方法对297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各个证候要素及组合形式,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要素中,血瘀占86.5%,气虚占78.8%,是主要证候要素,其他由多到少依次为热蕴、痰浊、气滞、阳虚、阴虚、寒凝。(2)证候要素共有74种组合形式,虚实两种证候要素的组合占90.2%,实性证候要素间的组合占9.8%。(3)证候要素的组合可归结为气虚血瘀兼其他要素、气虚痰浊兼其他要素、阳虚血瘀兼其他要素、气滞血瘀兼其他要素4种主要形式,其涵盖了90.2%的病例。结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气虚血瘀兼其他证候要素是证候的主要组合形式;证候要素组合呈现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及其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观察171例患者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分析早期低血压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患者发生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60例,发生率为35.10%,其中男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6.10%,女性为33.30%,差别不大(P> 0.05)。60例早期低血压患者病位证素以脾为主,其次为肾。病性证素以阳虚、气虚为主,其次为血虚、血瘀、痰饮等。证候以虚证为主,其次为虚实夹杂证,最后为实证。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为主,其次为气虚水停;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其次为气滞血瘀。结论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为35.10%;早期低血压病位证素分布呈脾>肾>心>肝>肺的趋势;病性证素分布呈阳虚>气虚>血虚>痰饮>血瘀>阴虚>气滞;证候分布呈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的趋势,其中虚证分布呈脾肾阳虚>脾肾气虚>心脾两虚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分布呈肾虚水泛>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的趋势,实证分布呈痰瘀互结>痰滞证>瘀滞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胰腺癌病位、病性证素特征,规范胰腺癌的病位、病性特征表现。方法:设计前瞻性观察方案,按统一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78例胰腺癌临床病例,应用SPSS 18.0软件对常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归纳提示胰腺癌病位和病性相关系数较高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将一般症状、舌象、脉象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归纳总结胰腺癌临床常见证型。结果:278例胰腺癌临床病例显示胰腺癌主要病位为脾、肝、胃、胆、肾,分别占100%,58.6%,50.7%,27.3%,20.5%;主要病性为血瘀、气滞、气虚、湿、痰、热,分别占100%,74.1%,66.2%,59.7%,38.8%,34.5%。常见证型包括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水停证。结论:278例胰腺癌病例提示基础病位在脾,基础病性为痰、瘀,相兼病位胃、肝、胆、肾,相兼病性气滞、湿、热、水停。胰腺癌基本治则是健脾助运、化痰逐瘀,根据相兼病位、病性的不同,选用行气、通腑、利胆、祛湿、清热等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脑合病(本文中特指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在我国11家分中心医院纳入心脑合病患者982例,证名及证素规范化后,运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气虚血瘀证在心脑合病发病中的地位;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探讨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结果:①心脑合病组共入选982例,其中常见证型有痰瘀互结、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气阴两虚、风痰阻络兼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痰浊中阻、肝阳上亢、风痰阻络兼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兼血瘀、阴虚血瘀、气血亏虚。其中,气虚血瘀证的频率为8.04%,是本次调查发病证型中较为典型的证型之一。②运用卡方检验对有关心脑合病的30个发病因素进行探索,得出P〈0.05的6个指标,分别是外感六淫中的风邪、七情内伤中的怒、五味偏嗜中的辛和咸、喜热食、偏肥甘有统计学意义。③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过怒、喜热食、偏肥甘、可能是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结论:本研究表明,过怒、饮食偏肥甘、喜热食可能是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利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中医证候要素的频次和常见程度,以及全部证候的分布特点。结果:26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的频次和常见程度分析发现,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中本虚以气虚(171频次,32. 39%)最为常见,其次是阴虚(42频次,7. 95%)较为常见,阳虚(16频次,3. 03%)和血虚(1频次,0. 19%)相对少见;而标实则以血瘀(129频次,24. 4%)和痰浊(125频次,23. 7%)最为常见,其次是热蕴(42频次,7. 95%)较为常见,水饮(2频次,0. 38%)相对少见。根据证候要素组合的证候诊断分析,使用单一证候辨证者220例,占83. 65%,使用两个证候同时辨证者42例,占15. 97%,3个证候同时辨证者1例,占0. 38%。单一证候辨证者220例中,中气虚血瘀证(94例,42. 7%)最为常见,其次是痰瘀互结证(46例,20. 9%),气阴两虚证(41例,18. 6%)和心肾亏虚证(32例,14. 6%)较为常见,阳虚水泛证(6例,2. 73%)及心火炽盛证(1例,0. 45%)相对少见。根据证候分布规律,探讨中医治疗方法以补益正气、固护肾气为主,祛痰浊利水湿与活血化瘀并重。结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机属本虚标志、虚实夹杂,本虚多为气虚、阴虚,标实多为血瘀、痰浊、热蕴。中医治疗多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化痰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冠心病稳定期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冠心病患者,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研73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患者454例,占61.7%。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证候是血瘀(501例,68.1%)、痰浊(363例,49.3%)、气虚(344例,46.7%),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常见证候是血瘀(312例,68.7%)、气虚(220例,48.5%)、痰浊(216例,47.6%)。冠心病稳定期合并高血压者气滞证多于不合并高血压者(P=0.027),亚组分析显示女性、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多见气滞证(P〈0.05)。结论冠心病稳定期合并高血压病的基本证候是血瘀、痰浊、气虚,气滞是其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