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强化核心肌群训练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本科接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强化核心肌群训练方案,分析两组平衡能力的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高(P0.05)。结论:予以脑卒中偏瘫患者强化核心肌群训练,不仅有助于改善其平衡能力,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核心训练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核心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核心稳定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及(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4周后核心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 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徐磊  李琳  杜俊涛  童心  卢燕  李飞 《针刺研究》2022,(2):154-159
目的:探讨针刺华佗夹脊穴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核心肌群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核心肌群训练组和综合组,每组32例.针刺组给予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取第5、7、9、11胸椎及第1-5腰椎相应的华佗夹脊穴;核心肌群训练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综合组在针刺华佗夹脊穴的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时长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及痉挛的影响。方法:将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和对照组各18例,均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A配合15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B配合30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三组均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其FMA评分及观察组B其CS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早期针对核心肌群的运动控制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偏瘫早期较短时长、较小运动量核心肌群训练相对于长时间、较大运动量能更好地抑制下肢痉挛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减重训练对肌张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康复训练;减重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再进行减重训练.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减重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减重训练对偏瘫患者肌张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脑卒中(stroke)是指迅速出现与脑部受累区域相关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急性血管性疾病~([1]),多发病于中老年人。悬吊训练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维持其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是当前的热点。该文就悬吊训练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影响进行综述,为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庭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及视觉反馈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前庭强化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MBI指数。结果:经4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BBS评分、MBI评分、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强化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平衡功能训练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B两组各20例,B组行常规康复训练,A组行强化平衡训练,观察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A组BBS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平衡功能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核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神经功能、肌电图特征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西北大学附属神木医院2020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核心训练,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核心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及平衡功能评分(BBS)、肌电图特征、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100β蛋白(S-100β)及中医症候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BBS、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BDNF、S-100β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NSE、BDNF、S-100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均方根振幅(RMS)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胡杰 《新中医》2021,53(19):200-20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5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 例与对照组42 例,2 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衡训练,2 组均以1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4 个疗程。观察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FMA)]、平衡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 指数(MBI) 量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MA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上、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等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悬吊训练。2组治疗前及疗程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评定,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结论悬吊运动训练是脑卒中偏瘫康复临床有效康复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量表平衡部分评估患者平衡功能,探讨核心肌群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者平衡功能的优越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核心肌群针刺法,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法,疗程为3个月。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量表平衡部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和3个月的疗效,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量表平衡部分评分组间比较,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4周及3个月后得分比较,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核心肌群针刺法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BWSTT疗法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BI-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I-L评分、FMA评分、BB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疗法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平衡仪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平衡仪组加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PST值、LOS值)和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且平衡仪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等速膝关节肌力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等速膝关节肌力训练法,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站起走测试(TUG)、10 m步行时间、峰力矩(PT)、总功(TW)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TUG和10 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略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屈、伸PT和TW无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屈、伸PT和TW有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瘫患者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的提升患者屈伸肌群的力量,优于常规方法;同时也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但并不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研究组采用强化躯干训练,使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躯干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脑部高级中枢病变,使正常的神经突触联系被破坏,失去了对低位中枢的控制,特别是小脑、脑干病损时常出现机体平衡功力的减弱或丧失,主要表现为平衡能力差、负重能力差和迈步能力差,导致不能独立行走。平衡能力的加强对恢复步行能力至关重要。本文探讨加强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探讨太极拳步法联合平衡仪反馈训练(Prokin平衡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太极拳步法配合使用Prokin平衡训练仪进行康复治疗;两组均于治疗6周前后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和A.T.E.本体感觉指数差异平均值评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FMB值、BBS值和A.T.E指数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其改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配合太极拳步法联合平衡仪反馈训练可较好地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本体感觉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