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解决卒中后肩痛的有效评价方法。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药物配合康复组和电针配合康复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E-FMA)、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定标准(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进行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的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在VAS、UEFMA、MSS、WOLF及MBI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种治疗方法均能缓解肩痛,并提升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2周电针配合康复组及药物配合康复组优于单纯康复组(P0.01),而电针配合康复组及药物配合康复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电针配合康复组疗效仍优于单纯康复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在UE-FMA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MFT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MSS及MBI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能够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照组给予肩部控制训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对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价。结果: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其所致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痛点注射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34例除常规康复训练外,给予2%利多卡因注和醋酸曲安奈德进行肩部痛点注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肩痛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VAS、FMA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痛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痛程度,促进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对改善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偏瘫肩痛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组2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31例,2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VAS评分、FMA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组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  相似文献   

6.
肩关节半脱位亦称肩肱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占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70%左右。过去此类并发症未能引起临床上的足够重视以致妨碍了患者上肢的康复及其总的功能水平的恢复。我康复中心作业治疗室,从1988年10月至1989年7月,采用传统手法加功能训练治疗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穴位注射丹参及维生素B_1、维生素B_(12)联合拔罐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拔罐组、穴位注射组、联合组,每组30例。每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同时,拔罐组予以拔罐治疗;穴位注射组予以丹参、维生素B_1、维生素B_(12)穴位注射;联合组予以丹参、维生素B_1、维生素B_(12)穴位注射及拔罐治疗。穴位注射与拔罐疗法交替进行,隔日1次,3次为1疗程。3组患者穴位注射及拔罐取穴相同。穴位注射主穴取偏瘫对侧的肩痛穴,配穴取偏瘫侧肩关节周围阿是穴;拔罐主穴取:肩井、肩髃、肩贞、肩前,配穴取肩关节周围阿是穴。1疗程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疼痛评分(VAS)。结果 3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肩痛均有明显改善,但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穴位注射组及拔罐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拔罐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肩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10月31日于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100例,遵循随机入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强化肩胛带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外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外展)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外展)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直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康复部2017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112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直立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FMA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直立床训练可有效促进其步行运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GHS)合并肩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等速肌力训练,观察两组训练效果。结果:研究组VAS评分、AHI值、FMA-U评分、ADL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肩痛,减轻肩关节半脱位的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加推拿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康复训练加推拿治疗,治疗时间三周。治疗前、后采用通用量角器法,Fugl—Meyer量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对患者肩关节被动运动范围,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经过三周治疗,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功能明显改善,共显效31例,好转9例。对照组40例患者经过三周治疗,共好转24例,无效16例。结论:康复训练加推拿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筋触骨针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采用经筋触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髃次""臂臑次""肩髎次""肩前次"、曲池、手三里、外关,针体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腧穴"次",穿入筋结点,针尖到达骨膜,手下有触骨感觉后行针得气,留针30 min;康复治疗采用良肢位摆放、床上桥式运动、重心转移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肩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ADL)、Bobath技术等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髃、臂臑、肩髎、肩前、曲池、手三里、外关,康复训练同观察组。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6次。完成20次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肢Fugl-Meyer(FMA)评分和Barthel(MBI)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69.8%(37/53),优于对照组的47.2%(25/53,P0.05)。结论:经筋触骨针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对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电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记录两组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效果。方法:10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予以言语功能训练治疗,针灸组53例予以醒脑开喑法针刺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结果:针灸组语言功能评分及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揭阳市中医医院6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控制脑水肿、血压、并发症、水电解质、神经生长营养、运动疗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针刺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以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以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三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8列、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三通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总疗效、治疗前后VAS、Fugl-Meyer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6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FM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MA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采用针灸治疗效果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效果及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增高,针刺组幅度更为显著(P<0.0...  相似文献   

19.
早期介入家庭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 ,是每个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在急性期治疗后最关心的问题[1]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上下肢体的功能障碍 ,直接影响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2 -3] 。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患者不能一直在医院治疗 ,回家后又不能尽早介入康复训练 ,使原有的功能不能保持或加重[4 ] ,笔者对 10 7例出院患者早期介入家庭训练指导 ,并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6年以来对出院后脑卒中偏瘫患者 10 7例进行观察 ,其中男 5 8例 ,女 49例 ;年龄 44~ 80岁 ,平均67.4岁 ,均为首次发病 ,全部患者都经脑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依据其训练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训练,观察组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I–74)评分优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常规训练的同时,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的效果显著,经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