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强化躯干肌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两组下肢痉挛状态、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干控制训练可以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注重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除了按照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还注重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的训练;对照组只按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总体的功能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重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了等速肌力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全部患者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及膝关节屈伸肌PT。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功能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积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伸屈肌PT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膝关节伸屈肌PT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庭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及视觉反馈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前庭强化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MBI指数。结果:经4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BBS评分、MBI评分、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强化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发病后2~3天开始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ADL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可明显提高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及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S)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两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上肢功能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予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上肢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NIHSS评分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具备显著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1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予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另用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FMA积分及FCA综合功能。结果:实验组治疗后1、4个月下肢Brunnstrom分期、FMA积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研究组采用强化躯干训练,使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躯干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态训练,30 min/次,1次/d,6 d/周;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治疗,20 min/次,1次/d,6 d/周。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讨悬吊运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省汀州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84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入组,对照组42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2例基于对照组训练条件施加悬吊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平衡功能[Berg平衡评估量表(BBS)]、躯干控制能力[躯干损伤评估量表(TIS)]、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S-QOL)]以及护理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BS、TIS、SS–QOL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增强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以及平衡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可获得患者更满意的护理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后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针刺后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在针刺带针状态下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半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两组患者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IM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刺带针状态下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效果优于针刺后行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疗法,分别比较两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4wk与8wk的Berg评分、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均有改善作用,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8):716-718
目的 :观察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2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治疗8个疗程后,应用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与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评分和BBS评分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提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游越  韩冰  汪洪波  宋妮 《四川中医》2020,38(9):185-188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EMGBF)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2月—2018年3月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独立生活能力(ADL评分)、平衡能力(BBS)及伸、屈膝肌力(P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ADL、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伸、屈膝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