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 ,也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本世纪第一个 1 0年定为骨和关节病年代 (BoneandgointDecade) ,以此来推动对包括本病在内的骨和关节病的防治。近几十年来 ,我国及日本等国 ,广泛开展了中医药防治RA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初步显示了中医药对RA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抗炎、镇痛、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关节滑膜超微结构及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现就其十余年来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1 .镇痛作用有效地缓解关节疼痛是治疗RA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多发性常见疑难病症,本文从病因病机、动物模型、实验等方面概括叙述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动物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方法 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细胞因子、蛋白、信号分子的调控及镇痛和抗炎免疫作用等6个方面对自2008年至今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论述.结论 通过以上总结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动物实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专方加减,单方,单药治疗及实验研究叙述了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对临床确有良效的中药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中医药治疗RA将会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技术和方法,阐释忍冬藤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数据库和文献,收集整理忍冬藤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靶点和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利用实体语法系统构建忍冬藤化学成分、化学成分靶点和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的生物网络,通过网络分析,辨识忍冬藤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成分群,阐释其作用机制。结果 本研究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得到有效成分31个、关键靶点13个,通过富集分析,得到忍冬藤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的正向调控、细胞生物合成过程的正向调控、转录的正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靶向输送、调节脂质分解代谢过程、细胞分解代谢过程的正调控、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细胞凋亡的正向调控、细胞死亡的正调控等。结论 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解析了忍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新药的研发和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创始于郑云祥、郑老勋先生,形成于郑毓琳先生,成熟于郑魁山教授。郑氏针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针灸流派学术体系。郑氏针法包含了郑氏家传针法、热补凉泻针法、温通针法,其手法灵活、适应症广、疗效确切。郑氏针法要求针刺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双手的配合,要求心手合一,注重针刺补泻效应与气至病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郑氏针法的手法、选穴、主治疾病以及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并将其治疗手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其针法进一步实验、临床研究与传播推广提供参考,拓宽临床工作者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潘裕辉 《河北中医》2007,29(8):758-76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以滑膜细胞的大量增殖,炎性细胞的大量浸润,血管翳形成以及软骨和骨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属一难治性疾病。因西医对R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认识,因此也无良药,只能针对已知的某一环节来缓解病情。中医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将近几年来中医中药治疗RA的实验研究成果从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细胞因子、细胞凋亡、清除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影响作一综述。1抗炎镇痛作用RA的一个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之一。王德俭等[1]动物实验研究祛湿止痹丸(羌活、独活、藏红花等)的抗炎镇痛效应时发现祛湿止痹丸能明显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致炎足和非致炎足的足跖肿胀,而且能抑制大鼠蛋清性关节炎的足跖肿胀;延长小鼠的扭体潜伏期,减少小鼠扭体次数,表明该丸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李亚平等[2]研究发现芪地通痹汤(黄芪、地黄、汉防己、秦艽、炒补骨脂、醋制延胡索、川芎、人参叶、寻骨风、鹿角片、蕲蛇、甘草等)能明显抑制弗氏完全佐剂(FCA)所致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肿胀和角叉菜胶致炎后引起的大鼠足...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临床上常见的以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病因至今不明,致残率高,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属难治之症.RA属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痹证”范畴,因其证候的特点,又有“顽痹”、“厉节风”之称.中医药治疗痹证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效果,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并就其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专方加减、单方、单药治疗及实验研究叙述了类风湿关节炎 (RA)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认为对临床确有良效的中药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中医药治疗RA将会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姜黄素是中药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大量药理研究提示姜黄素具备成为临床治疗骨性关节炎药物的潜力。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通过阻断炎症因子介导的NF-κB、NLRP3等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和通过清除自由基、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化,保护软骨免收损伤;通过上调整合素等蛋白水平促进软骨基质修复;通过促进自噬和增加抗凋亡蛋白活性抑制软骨细胞凋亡;通过调节Wnt信号通路影响软骨细胞增殖等。多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亦支持其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效果。现综述近年来有关姜黄素治疗骨性关节炎研究的成果、问题与对策,为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就针药结合疗法进行了理论、临床以及实验研究的归纳和总结。提示针药结合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了阐述,并就今后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根本在于人体正气不足,阴阳不调,而致风、寒、湿邪闭阻络脉,治疗上以局部痛处为着眼点,并以之为治疗重点。以总督全身阳经经气的督脉和主人体一身之表的膀胱经为主,用以固本培元,调和阴阳,局部活血化瘀止痛为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灸全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将在我处首诊的100名患者,按全程进行针灸治疗的50名患者和非全程针灸治疗的50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并于1~3年后对其生活情况进行残疾评定。结果治疗组的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的基本或完全瘫痪者低于对照组。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是慢性难治性疾病,但是通过合理的中医针灸全程治疗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疗效,因而针灸全程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急性期多为风寒湿痹(清热燥湿、健脾除痹、祛风除湿、健脾散寒,兼以活血通络)、风湿热痹(清热燥湿、健脾除痹),后期,病久多见痰瘀互结(活血化瘀、祛痰通络)、阳虚寒凝(温肾助阳、散寒止痛);针灸选穴,主穴大椎、腰阳关、命门、风池、合谷、足三里、百会,根据疼痛部位循经选穴及相应阿是穴,使营卫调和邪气无所依存,风邪偏盛,取血海、风门、膈俞祛风活血,寒邪偏盛,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以驱寒,湿邪偏盛,取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治风勿忘治血,血行而风自灭,血瘀重取皮肤针重扣关节病痛部位,出血少许,加拔火罐;局部疼痛,局部选穴,如腕痛取外关、阳溪、腕骨;腰痛取腰夹脊、大肠俞;踝痛取申脉、照海、昆仑。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针刺得气后,电针刺激局部穴位,尤其初次治疗者,多可疼痛症状消失,1次/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梳理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相关信息,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方法 以CNKI数据库中针灸治疗RA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工具绘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736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总结分析后,总结出了5个研究热点。结论 针灸治疗RA方法众多,机制复杂,动物实验研究较多,临床研究较少,可借助新兴科学技术揭示其本质,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督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针刺组和针灸组,西药组30例口服来氟米特治疗:针刺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针灸组30例在针刺基础上,加用艾盒熏灸督脉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及治疗60d后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并检测实验室指标(ESR、RF、CPR、IL一1D、TNF一0c)。结果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8.6%,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6.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1%,针灸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和针刺组(均P〈O.05)。针灸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O.05):与针刺组和西药组治疗后比较,针灸组改善患者主要次要症状体征积分明显(P〈O.05)。三组患者治疗后ESR、RF、CPR、IL一115、TNF一仅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O.05)。结论针刺配合艾灸督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加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针刺治疗,联合治疗组予针刺加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西药甲氨蝶呤治疗,观察各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体征变化和ESR改变均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针刺加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是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不足、脏腑亏虚为本,以外邪侵袭、痰湿壅滞为标。中医药治疗以辨证论治、单方治疗、分期治疗和针灸治疗为主。未来发展应立足于中医理论系统基础研究,制定统一诊断、辨证分型、疗效等标准;注重综合治疗方法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饮食调节、功能锻炼、外治法等联合运用);本病致残率较高,发作时疼痛剧烈,许多患者易出现焦虑症状,应给予信心,必要时还应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使其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并嘱其注意关节的功能锻炼及劳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无法治愈。患者需要长期大量服用抗炎药与镇痛药,由此带来诸多不良反应。针灸可以缓解疼痛,调节免疫,并通过改变药物生物分布和血药浓度等方式帮助药物靶向炎症部位,针与药的结合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临床方式和一些创新性技术,为扩大其临床应用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刺可通过提高抗炎细胞因子含量、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含量,调整Th 1/Th 2平衡,从而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针刺双向调节的作用特点。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新度不够;研究水平不高,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研究缺乏中医整体观等。因此,结合目前细胞因子与RA、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目前高通量的细胞因子检测手段,将针刺治疗后机体多靶点部位(关节局部、外周血液、中枢)的细胞因子相结合,整体、动态、网络地研究针刺对RA细胞因子的影响,有望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