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衰竭病死率达60%~ 70%,目前为止,肝移植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如何降低和减轻肝衰竭患者的并发症,为肝移植赢得时间,甚至使部分患者不需要肝移植,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人工肝支持(artificial liver support,ALS)治疗的目的是稳定患者内环境,帮助患者清除毒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为肝移植赢得时间甚至不需进行肝移植.ALS目前可分为3类,即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人工肝3种.生物型或混合型ALS需要在系统中加入有功能的肝细胞,目前在临床初步应用.而非生物ALS如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和白蛋白吸附的技术比较成熟,已在临床广泛开展.现简要介绍各型ALS的适应证及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医生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人工肝脏简称为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及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脏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疾病的方法。国外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歼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技术方法.它的出现与发展为肝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人工肝的临床应用为各种重型肝病早期的救治、肝衰竭病人晚期适当延长生命及争取时间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开辟出了一条很有希望的新的路子。经过50余年不懈努力.人工肝技术己逐步成熟。目前,人工肝按照组成及性质可分为:①非生物型人工肝(Non-bioartificial liver NBAL):②生物型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 BAL):③组合生物型人工肝(hybrid 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HBALSS)。  相似文献   

3.
目前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在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衰竭、肝移植前后无功能时期、严重胆汁性淤积等疾病中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其中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通过各种模式互补组合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以改善机体凝血因子和白蛋白等物质的血浆置换模式联合其余增强清除体内有毒物质谱的模式。以肝细胞的合成、转化功能为设计理念的生物型人工肝(BAL)近年也取得飞速发展。肝衰竭患者先经NBAL解毒后,再予以BAL合成、转化体内活性物质,能更接近人体肝脏正常生理功能。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组合NBAL模式,再结合疗效稳定的BAL是未来重症肝病患者体外支持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4.

肝衰竭以肝性脑病、黄疸、凝血功能低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人工肝支持旨在暂时替代肝脏功能,等待自体肝 脏功能恢复或桥接至肝移植。个体化的人工肝支持应兼顾如下几个方面:清除蛋白结合毒素和( 或) 水溶性毒素, 清除细胞因子等炎性介质,纠正低凝血症,以期进行代谢支持和免疫调控,促进肝细胞再生,逆转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的多脏器衰竭。传统的非生物型人工肝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新近出现的白蛋白透析、成分血浆分离吸附和血浆滤 过透析等杂合血液净化模式,为人工肝个体化带来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基于肝衰竭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作者设计 出人工肝个体化线路图供临床治疗时选择。  相似文献   


5.
肝衰竭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病理过程,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目前,肝衰竭的治疗原则是以病因治疗、内科治疗、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症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人工肝技术在内的多种类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清除毒素、补充有益必需物质和改善内环境,部分替代衰竭肝脏的功能,已经成为各种急、慢性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人工肝技术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作用、临床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生物人工肝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型肝炎及其引起的肝衰竭病死率极高,迄今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肝短缺,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例如在美国,14%需要紧急肝移植的患者在等待供肝过程中死亡.如果在肝衰竭的严重阶段通过人工的或者辅助的手段代替肝脏的主要功能,则患者将有更多机会获得供肝或者避免肝移植.各种非生物型人工肝,如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由于其不能代替肝脏的合成和代谢功能而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7.
肝衰竭的主要特征是肝细胞大范围坏死,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差,目前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归纳了肝衰竭的4种治疗手段:内科治疗、细胞移植、肝移植和人工肝支持治疗,并就现有的治疗手段进行阐述分析。目前内科治疗方案有待优化,细胞移植治疗尚未应用于临床,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手段,但供肝短缺、费用昂贵,人工肝可以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性物质。因此提出人工肝作为肝移植的过渡治疗,可以为肝再生或者肝移植争取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人工肝联合肝移植的新模式,可以为肝衰竭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8.
人工肝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生物人工肝治疗9例等待供肝患者,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包括1例等待供肝成功过渡到肝移植患者)。9例等待供肝患者中4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结果 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4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启者中2例痊愈出院,已存活12和14个月。结论 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非生物人工肝在重型肝炎患者过渡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非生物人工肝对重型病毒性肝炎 (重型肝炎 )患者等待肝移植的过渡支持作用与价值。方法 采用血浆置换和血浆吸附两种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疗法 ,对 8例拟定肝移植的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过渡支持。结果  8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支持 ,4例肝衰竭得到较好的控制 ,4~ 13d后成功等到供肝。另 4例肝衰竭控制不明显 ,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在待肝过程中 (人工肝支持后 3~ 8d)死亡。结论 非生物人工肝对等待肝移植的重型肝炎患者有一定的过渡支持作用 ,能否最终成功过渡与患者肝衰竭程度、并发症及待肝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重症肝炎、肝衰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死率高达70%,是国内外危重症中的治疗难点。肝移植术是目前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仅有1%~2%的患者能够获得器官移植机会。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体外机械、理化以及生物装置,清除患者体内蓄积的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代谢功能,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帮助患者恢复肝功能,度过危险期,亦为患者肝移植争取宝贵时间,因此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生物型人工肝的核心要素是肝细胞,本综述总结了当前生物型人工肝主要的肝种子细胞来源、3D培养方法以及相应的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期望逐步实现肝细胞体外规模化制备,从而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肝细胞这一临床应用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Liver     
  相似文献   

15.
傅青春 《胃肠病学》2009,14(4):225-226
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肝移植的最佳适应证,应综合疾病的特点准确把握移植时机。肝移植术后原发病复发率较高。受排异、胆道并发症等因素的干扰,移植后疾病复发的鉴别诊断难度高,临床医师应重视对疾病复发的认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6.
John FUNG  王园园 《胃肠病学》2011,16(3):149-149
随着肥胖症发病率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持续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诊断日益增多,并被认为是终末期肝病(ESLD)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Primary Leiomyosarcoma of the Liver Mimicking Liver Absc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imary hepatic leiomyosarcoma is a rare tumor, with fewer than 60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The usual clinical presentation is painful hepatomegaly or a painful epigastric mass.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64-yr-old white man who presented with fevers, drenching night sweats, fatigue, leukocytosis, an elevate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an indistinct mass in the right lobe of his liver on CT scan. Although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was suggestive of hepatic abscess, a percutaneous biopsy was consistent with a smooth muscle tumor. Successful right hepatic lobectomy resulted in resolution of all the associated symptoms and signs. A review of the world literature produced 44 papers reporting a total of 54 cases. The male:female ratio was 25:26; mean age was 53.6 yr. The tumor tended to occur at an earlier age in women, with a group mean age of 49.0 yr compared with 58.4 for men. It was more common in the right lobe. Metastatic disease was present in 40.9% of patients. The outcomes for various therapeutic approaches were compared.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mfort measures alone had a mean survival or follow-up of 0.87 yr. The best outcome seemed to be in those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surgery and chemotherapy, with a mean survival or follow-up of 3.3 yr.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