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茵芍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茵芍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的疗效。选择90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中药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观察各组中医证候疗效、肝功能、血清HBV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茵芍散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其疗效较连朴饮好。提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瀑热蕴脾证应重视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
滕瑛钰  刘平夫 《吉林医学》2008,29(3):221-223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从而呈现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各系统受累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数有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眩晕、头痛、失眠、皮肤痒感、腰酸痛、浮肿、多尿、夜尿或少尿、大便干或溏、面色萎黄、咣白或灰滞。本病从中医角度讲主要由于脾不能运化升清,肾不能气化泌浊所致,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四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热祛湿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1次/d;治疗组(30例)同时用清热祛湿方150mL/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6.67%,治疗组在HBV—DNA阴性、ALT、AST、TBil复常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祛湿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炎湿热蕴脾证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慢性肝炎湿热蕴脾证的研究 ,不论从中医辨证论治着手还是用现代实验手段来揭示其病理实质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对临床辨证论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1 .1 病理机制 :湿热内蕴是慢性肝炎的重要病理环节。尹氏 [1 ]认为慢性肝炎出现湿热蕴脾主要有 2个因素 :1是肝郁脾虚 ,邪热入侵 ,郁而化火 ,脾虚湿聚 ,湿热遂成 ,湿热蕴结 ,胶粘难祛 ,病易迁延 ;2是患者先有脾虚水滞之条件 ,复有外邪入侵 ,相引而成湿热。湿热既成 ,结于肝胆形成肝胆湿热 ,或蕴于脾胃使清浊相混 ,二者每多兼而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已确诊的患者用清热利湿法拟定的方药治疗90 d,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①肝功能比较:治疗后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血清白蛋白(A)虽有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乙肝病毒标志物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乙肝抗原s(HbsAg)、乙肝抗原e(HbeAg)、乙肝病毒核糖核酸(HBV-DNA)的转阴率分别为16.7%、21.2%、35.0%。结论:清热利湿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内蕴证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钱柳茶剂治疗糖尿病前期湿热蕴脾证临床疗效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糖尿病前期湿热蕴脾证患者共66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基础生活干预治疗,试验组33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青钱柳茶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高血糖素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高血糖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高血糖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钱柳茶剂治疗糖尿病前期湿热蕴脾证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且安全性良好;而该方案对于血糖水平更佳控制作用可能与其能够有效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7.
探讨CD细胞、NK细胞功能在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病理变化中的作用。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检测CD3、CD4、CD8、NK细胞水平。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表明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CD3、CD4明显低于正常值,CD8明显高于正常值,治疗后均得到明显好转,2组治疗前后比较CD3、CD4、CD8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NK细胞与正常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cD细胞功能异常是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NK细胞似乎与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的病理变化关系不大:中医辨证治疗能有效地调节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的CD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慢肝湿热蕴脾证血瘀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探讨慢肝湿热蕴脾证血瘀的病变实质,选择慢肝湿热蕴脾证41例,慢肝湿热蕴脾兼血瘀证39例,采血进行血浆TXB2和6-K-PGF1a及cAMP等含量的测定,结果说明慢肝湿热蕴脾证不论是否兼有血瘀的见症,均有血瘀的病变存在,且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观察茵芍散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血清 HA、IV-C水平的影响。选择 64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 1个月后观察各组上述指标变化。结果显示 :治疗组血清HA、IV-C含量明显降低 ,症候疗效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说明茵芍散能改善血液循环 ,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芪归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脏病,对脾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均给予优质低蛋白、低盐、低脂、低磷饮食,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贫血、降压、抗凝、调节血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芪归益肾方。4周后观察肾功能、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中医证候积分等客观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PAI-1、ALB/Cr、TGF-β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芪归益肾方在保护肾功能和减轻肾脏纤维化进展等方面疗效确切,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改善患者凝血以及内皮细胞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例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动态观察,发现慢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IgG高于正常值(P<0.01),IgA、IgM、C3、C4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差异;经中医辨证治疗后,IgG下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HBV复制活跃,肝细胞炎症反应明显,体液免疫功能亢进;C3值正常说明湿热蕴脾证属邪正相持阶段,患者正气亏虚的程度不太严重.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总结从1985至2020年彭江云教授团队围绕痛风"清热通络、健脾渗湿"分期治疗方案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制剂研究成果,为痛风"清热通络、健脾渗湿"分期治疗方案整体性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为中医药防治痛风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脐疗对慢性肾衰竭脾肾亏虚兼湿浊(热)中阻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肾衰竭脾肾亏虚兼湿浊(热)中阻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脐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下降,治疗组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4~+水平及CD4~+/CD8~+水平提升,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8~+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A、IgG、IgM上升,治疗组IgG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疗能有效降低慢性肾衰竭脾肾亏虚兼湿浊(热)中阻证患者的SCr、BUN水平,并能显著改善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脾肾阳虚型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组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TCSS)、糖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CSS评分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糖代谢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能显著提高脾肾阳虚型DPN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法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特点.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办法选取病例,以转氨酶水平、体液免疫、住院时间为观察指标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在转氨酶、体液免疫水平上于第3、4周有差异,对住院时间有影响.结论:清热利湿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有意义,尤其能够降低体液免疫反应,对肝炎的活动有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湿热证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常见证候,而作为CHB常见证型的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有湿热共性,辨证分型较易混淆,探讨二者证候差异的本质及区分二者的生物学标志物对丰富中医证候现代科学内涵、提高精准化辨证论治等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从差异表达蛋白及其调控层面探讨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差异,并探寻区分二者的潜在客观标志物。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肝病科门诊、消化科门诊收治的CHB患者30例,其中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证者15例(肝胆湿热组)、脾胃湿热证者15例(脾胃湿热组);另选取同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体检健康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目标蛋白〔包括人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人类黏蛋白2(ORM2)、人膜突蛋白(MSN)、纤维胶凝蛋白2(FCN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人神经源性基因座同源缺口蛋白2(NOTCH2)、人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人乌头酸酶(ACO1)、人山梨醇脱氢酶(SORD)、人乙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1(ALDH1A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对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肝胆湿热组、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CP-1、SDF-1、ORM2、MSN、FCN2、VCAM-1、IGF-1、NOTCH2、β-APP、ACO1、SORD、ALDH1A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CP-1、MSN、VCAM-1蛋白表达量高于肝胆湿热组,SDF-1、ORM2、FCN2、IGF-1、NOTCH2、β-APP蛋白表达量低于肝胆湿热组(P<0.05)。以P<0.01为标准进一步筛选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差异表达蛋白,则上述10种差异表达蛋白仅CEACAM1、SDF-1、MSN、IGF-1入选,其中脾胃湿热组患者CEACAM1、MSN蛋白表达量高于肝胆湿热组,SDF-1、IGF-1蛋白表达量低于肝胆湿热组(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之间CEACAM1、MCP-1、SDF-1、ORM2、MSN、FCN2、VCAM-1、IGF-1、NOTCH2、β-APP存在较紧密的关联,且这10种差异表达蛋白共同参与多条信号通路。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EACAM1、SDF-1、MSN鉴别诊断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CI(0.54,0.87)〕、0.70〔95%CI(0.51,0.85)〕、0.72〔95%CI(0.53,0.86)〕,灵敏度分别为86.67%、86.67%、80.00%,特异度均为56.25%。结论 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之间存在客观差异,CEACAM1、SDF-1、MSN、IGF-1是二者主要差异表达蛋白;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证候差异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等有关,而CEACAM1、SDF-1、MSN可作为区分CHB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的潜在客观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清热利湿活血法联合超短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C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以清热利湿活血法联合超短波安慰治疗,观察组以清热利湿活血法联合超短波治疗,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1.2%,对照组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显效率观察组91.2%,对照组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热利湿活血法治疗CP有效,联合超短波治疗后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21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年,观察不同证型的拉米夫定对HBeAg及HBV-DNA的转阴以及耐药发生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HBeAg及HBV-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乙肝病毒的疗效及耐药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