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探讨梅肯鲍姆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为单纯的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梅肯鲍姆认知行为干预。采用住院患者评定量表(NOSIE)评价临床疗效,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价康复疗效。结果:两组NOSIE、IPR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梅肯鲍姆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提高生活应对技巧。  相似文献   

2.
3.
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11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末进行评定,以114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抑郁症患者WCST的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同正常人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WCST的正确数和分类教与HAMD 总分呈负相关(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发现,WCST随病情的好转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其认知功能障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存在着特质性和状态性。[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对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5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收治的98例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基础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CBT,持续干预6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ysfunction Screening Scale,SDSS)评价两组抑郁症程度、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6周后HAMD-24评分和SDSS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RBANS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SDSS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干预6周后比较,研究组HAMD-24评分、SDSS评分更低(P<0.05),注意力、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即刻和延时记忆评分及RBANS总分均明显较高(均P<0.05)。结论: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CBT不仅能明显减轻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程度,而且对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也有显著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欣  刘振东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60-576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对46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抑郁症患者和46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词汇流畅测验、联想学习、相似、领悟和数字广度测验,并对经过6周抗抑郁药治疗的4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WCST的总测验次数82.19&;#177;21.55、持续错误数31.56&;#177;18.97、随机错误数25.53&;#177;11.31、词汇流畅测验41.68&;#177;5.96、联想学习19.78&;#177;6.21、相似9.68&;#177;3.15、领悟9.82&;#177;4.33和数字广度测验10.85&;#177;2.77,与正常人为53.66&;#177;5.87,16.89&;#177;12.54,9.48&;#177;15.53.56.27&;#177;13.34.28.56&;#177;5.60.13.91&;#177;2.75.13.91&;#177;2.75,14.73&;#177;2.38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与HAMD总分(r=0.35,0.33.0.31.P&;lt;0.05)及迟缓(r=0.45,0.41,0.41,P&;lt;0.01)、日夜变化(r=0.31.0.29,0.31,P&;lt;0.05)两因子分正相关。WCST与其他各项神经心理学测验无明显相关。46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后,WCST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治疗后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的减分率与HAMD的减分率正相关(P&;lt;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功能损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特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对46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抑郁症患者和46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词汇流畅测验、联想学习、相似、领悟和数字广度测验,并对经过6周抗抑郁药治疗的4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WCST的总测验次数82.19±21.55、持续错误数31.56±18.97、随机错误数25.53±11.31、词汇流畅测验41.68±5.96、联想学习19.78±6.21、相似9.68±3.15、领悟9.82±4.33和数字广度测验10.85±2.77,与正常人为53.66±5.87,16.89±12.54,9.48±15.53,56.27±13.34,28.56±5.60,13.91±2.75,13.91±2.75,14.73±2.38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与HAMD总分(r=0.35,0.33,0.31,P<0.05)及迟缓(r=0.45,0.41,0.41,P<0.01)、日夜变化(r=0.31,0.29,0.31,P<0.05)两因子分正相关。WCST与其他各项神经心理学测验无明显相关。46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后,WCST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的减分率与HAMD的减分率正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功能损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研究及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估。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68例,在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采用神经心理学测验法分别评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结果经过4周的抗抑郁治疗和护理,该组患者HAMD分值下降的同时总应答数(Ra)、错误应答数(Re)、正确应答百分数(Rc%)、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Rf)、概念化水平百分数(Rf%)、持续性错误数(Rpe)、非持续性错误数(nRpe)和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Fm)等因子均明显改善,并且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整洁、迟缓和抑郁等因子也显著好转。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在抗抑郁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护理,可促进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及其与年龄、教育、症状、病程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抑郁症组、精神分裂症组及健康对照组各36例,采用数字符号(DST)、数字广度(DSPT)及语义流畅性测试(VFT)对其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3组年龄、性别、受教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精神分裂症组的HAMD及HAMA总分均明显升高,抑郁症组升高更明显(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精神分裂症组的DST、DPST及VFT评分均下降;与抑郁症组比较,精神分裂症组的DST、DPST及VFT评分下降更显著(P<0.01)。所有受试者的DST、DSPT(倒背)、VFT测试评分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DSPT(顺背)测试评分与年龄呈负相关。抑郁症组的DST测试评分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DSPT(顺背)测试评分与HAMD评分及病程呈负相关(P<0.05)。精神分裂症组的DST评分与PANSS阳性评分及病程呈负相关,DSPT(倒背)与病程呈负相关,VFT评分与PANSS阴性评分及病程呈负相关(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7例病程≤3mo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急性组)和31例病程>3mo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慢性组)分别采用韦氏记忆测验,数字划销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测验评估两组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结果划销测验急性组划对数目及净分成绩均显著高于慢性组、划错数目显著低于慢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记忆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评估,两组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病程越长,对注意的损害越严重,而对记忆及执行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对27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末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 结果:治疗后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低于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与WCST的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与正确数呈负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心理护理不但有助于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康复,而且有利于认知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周艳  刘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6):517-518,52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征,为患者及时获得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33例同期住院的老年期抑郁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躯体化、焦虑症状较对照组表现突出(P<0.05或0.01),而对照组晨重夜轻变化规律,精神运动迟滞症状较研究组表现明显(P<0.05或0.01)。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研究组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对照组则以中?重度抑郁为主。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研究组总分、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因子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以肯定有焦虑,明显焦虑为主;对照组以可能有焦虑为主。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多为轻中度,易被忽略,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有利于消除和预防抑郁情绪,促进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伴慢性功能性疼痛患者的认知特征。方法将32名抑郁障碍伴慢性功能性疼痛患者设为研究组,49名非抑郁障碍慢性功能性疼痛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自动思维问卷、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和疼痛应对方式问卷对两组患者的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疼痛应对方式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自动思维问卷总均分、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的7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认知哲学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疼痛应对方式问卷的灾难化、祈祷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移注意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抑郁障碍伴慢性功能性疼痛患者存在显著的负性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对躯体疼痛症状更多地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重症肌无力是周围神经肌肉疾病。有研究表明重症肌无力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认知功能、情感、睡眠、精神等方面的障碍;亦有持不同观点者。重症肌无力是否存在中枢受累仍有争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5—01/2004—12期间的关于重症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的文章,检索词包括“myasthenia gravis?Neuropsyehological test?Memory、central、Braini、Cognitire dysfunction”等,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10/2005-12期间的关于重症肌无力的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的文章,检索词包括“重症肌无力,神经心理,认知功能”,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重症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中枢胆碱能相关的文章,然后筛除与以上要求无明显联系的文章。纳入标准:详细阐述重症肌无力的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的89篇外文文献和34篇中文文献,涉及重症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39篇,中枢胆碱能及胆碱能受体27篇,与本文密切相关的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的文献57篇,符合纳入标准57篇,排除66篇。选择其中15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重症肌无力是周围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传递阻滞导致肌肉病态疲劳的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国内外对重症肌无力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采用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韦氏记忆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波士顿命名测验及Rey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等,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记忆、注意力、反应流畅性、信息处理速度等。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记忆、智力、注意力、反应流畅性、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功能损害,但有一些研究未能证实有意义的明确的重症肌无力认知功能损害。重症肌无力是否存在认知功能受损还有争议,期待以后的更完善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重症肌无力是周围神经肌肉疾病。有研究表明重症肌无力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认知功能、情感、睡眠、精神等方面的障碍;亦有持不同观点者。重症肌无力是否存在中枢受累仍有争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5-01/2004-12期间的关于重症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的文章,检索词包括“myastheniagravis、Neuropsychologicaltest、Memory、central、Brain、Cogni-tivedysfunction”等,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10/2005-12期间的关于重症肌无力的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的文章,检索词包括“重症肌无力,神经心理,认知功能”,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重症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中枢胆碱能相关的文章,然后筛除与以上要求无明显联系的文章。纳入标准:详细阐述重症肌无力的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的89篇外文文献和34篇中文文献,涉及重症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39篇,中枢胆碱能及胆碱能受体27篇,与本文密切相关的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的文献57篇,符合纳入标准57篇,排除66篇。选择其中15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重症肌无力是周围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传递阻滞导致肌肉病态疲劳的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国内外对重症肌无力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采用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韦氏记忆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波士顿命名测验及Rey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等,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记忆、注意力、反应流畅性、信息处理速度等。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记忆、智力、注意力、反应流畅性、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功能损害,但有一些研究未能证实有意义的明确的重症肌无力认知功能损害。重症肌无力是否存在认知功能受损还有争议,期待以后的更完善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Depression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onfers an increased risk of mortality. Platelets share biochemical similarity with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articularly in the uptake, storage, and metabolism of serotonin. Given this similarity, and considering the central role of platelets in the b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t is highly plausible that platele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risk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vidence in this area and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latelet function is hardly straightforward. Whereas many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have exaggerated platelet activation, quite a number of others show no such relationship or even lower levels of platelet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Larger, carefully designed, adequately powered studies with standardized methods of assessing platelet function are need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d explain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The evidence base for the cognitive behavioural treatment of a number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s reported and the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treatment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患者认知方式与人格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抑郁症患者心理测定相关因子,探索抑郁症的场依存性-独立性与人格的关系。方法选用艾森克个性测验(EPQ)、认知方式图形测验(镶嵌图形测验)等心理测验对62例抑郁症患者(其中重度组26例,轻度组36例)及61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抑郁症组EPQ量表中的P、N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37,10.39,P<0.01~0.001);E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6.14,P<0.001);抑郁症组抑郁自评量表BDI与X1(镶嵌测验第二部分)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64(P<0.05);重度抑郁症组镶嵌测验第二部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轻度抑郁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抑郁症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倾向: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场独立性呈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丘脑性失语患者的认知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于丘脑与认知功能有关,如何对丘脑性失语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是很多康复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丘脑失语患者的治疗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取1999-06/2002-08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均经头颅CT、MRI证实为丘脑卒中的患者30例,这些患者均伴有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均为高中毕业,其中男16例,女14例;脑出血13例,脑梗死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方法:所选病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炎、限液、脱水、支持等治疗.两组均接受语言训练,包括听理解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训练、书写训练(一对一方式,1次/d,30 min/次),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认知神经心理法训练(一对一方式,1次/d,45 min/次),共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语言能力的评估选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标准化汉语失语检查法中有代表性的7个项目(信息量、流利性、复述、是非题、听辨认、口头指令、选词填空)进行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认知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信息量、流利性、是非题、复述、听辨认、口头指令、选词填空、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在语言及认知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程度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6&;#177;24.5),(41.2&;#177;16.1)分;(63.7&;#177;17.8),(35.8&;#177;14.9)分,P<0.01].结论:丘脑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认知训练可提高语言恢复能力,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应将认知训练纳入失语患者常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由于丘脑与认知功能有关,如何对丘脑性失语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是很多康复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丘脑失语患者的治疗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取1999-06/2002-08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均经头颅CT、MRI证实为丘脑卒中的患者30例,这些患者均伴有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均为高中毕业,其中男16例,女14例;脑出血13例,脑梗死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方法所选病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炎、限液、脱水、支持等治疗.两组均接受语言训练,包括听理解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训练、书写训练(一对一方式,1次/d,30 min/次),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认知神经心理法训练(一对一方式,1次/d,45 min/次),共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语言能力的评估选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标准化汉语失语检查法中有代表性的7个项目(信息量、流利性、复述、是非题、听辨认、口头指令、选词填空)进行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认知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信息量、流利性、是非题、复述、听辨认、口头指令、选词填空、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在语言及认知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程度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6±24.5),(41.2±16.1)分;(63.7±17.8),(35.8±14.9)分,P<0.01].结论丘脑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认知训练可提高语言恢复能力,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应将认知训练纳入失语患者常规治疗中.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抑郁障碍19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率。方法对198例人组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分组,抑郁自评量表总分〈30分为非抑郁组,≥30分为抑郁组。对抑郁组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程度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8分为无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并对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卒中后抑郁障碍发生率36.86%,其中轻度抑郁46例(63.01%),中度抑郁19例(26.03%),重度抑郁8例(10.96%)。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睡眠障碍、绝望、运动阻滞、焦虑等。结论卒中后抑郁障碍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有明显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