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为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水平至踝关节水平,层厚2.5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5mm.对比剂剂量100ml~130ml,注射速率3.0ml/s-3.5ml/s.扫描后在Workstation4.2工作站上对全部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进行下肢动脉成像,重建方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结果 所有病例动脉血管重建像均显示良好,MSCTA发现37例患者共114个动脉节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例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真实再现下肢动脉的解剖与形态,对临床评估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范围与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06年3月至12月我院采用16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共30例,其中动脉病变21例,静脉病变9例。采用1.5mm准直,0.75mm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应用16排CT扫描对下肢血管及其分支显示良好,CTA可清晰显示21例患者的病变的位置、范围、血管壁的钙化程度。CTV4例正常,5例下肢静脉栓塞,其不仅可显示栓子的存在,而且可显示栓子的性质。结论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的显示下肢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并为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下肢血管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与DSA对照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就24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及治疗,对双侧或单侧下肢图像进行比较分析,观察血管有无附壁血栓、钙化、狭窄程度、有无侧支循环建立等。结果:24例48条肢体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DSA造影与CTA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并与DSA造影结果吻合。因此,双下肢动脉CTA检查可以对下肢动脉疾病提供明确诊断,并为是否需DSA检查治疗及术前评价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4.
袁学文  吕敏文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4):1129-113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患者行肾动脉CTA检查。采用SOMATOM 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扫描,造影剂使用优维显80-100ml.流率为3.5--4.0ml/s,延迟时间为25s-30s,扫描后将图像进行2mm层厚、1mm重建间隔重建。然后,将重建后的图像送到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双侧肾动脉主干及支段肾动脉全部显影清晰,其中显示21支肾副动脉,有63段动脉管壁轻度狭窄,35段动脉管壁严重狭窄,2段动脉管壁完全闭塞,1例伴有腹主动脉瘤。其余动脉段均正常。结论16层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显影清晰,安全可靠,是肾动脉血管成像较为理想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评估价值以及64层螺旋CT两种不同扫描方法对下肢动脉显示效果的对照研究。方法 41例临床有不同程度症状且初诊疑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19例患者行自动触发扫描,22例患者行手动触发扫描,行64层螺旋CT扫描,根据检查结果判断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的评估价值,其根据对下肢动脉的显示效果分别评估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41例患者中38例能显示腹主动脉下段至胫腓动脉全程;19例行自动触发扫描的患者中12例图像质量佳且血管显示清晰,5例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欠佳且管壁模糊,2例图像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差且无诊断价值;22例行手动触发扫描的患者中5例图像质量佳且血管显示清晰,5例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欠佳且管壁模糊,1例图像部分下肢动脉管腔内狭窄程度无法诊断,1例部分下肢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差且无诊断价值。结论 手动触发扫描对腘动脉远侧下肢动脉显示效果优于自动触发扫描,且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四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结果 CTA清晰显示了24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有23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5例行DSA检查,175段血管中14段狭窄程度与CTA不同。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头颈部检查阳性病例.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并行1 mm薄层重建,造影剂量按1.5 ml/kg,注射速率为3 ml/s,扫描延迟时间16~18 s.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等,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2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6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一侧椎动脉狭窄4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畸形3例,海绵窦瘘2例,脑内动脉瘤23例,动静脉畸形(AVM)9例.52例CTA对于病变的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及病变与周围的三维空间关系的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两种型号螺旋CT机对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的39例患者进行检查。以不同层厚进行胸部增强螺旋扫描并行平面重建(MPR),对重建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32例。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3种图像检出结果一致,对于肺段以下动脉栓塞的显示,层厚1mm优于3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观察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围,而且检查及时、方便、无创,便于复查对比。  相似文献   

9.
吕锐  杨蓉  周海  马志明  潘俊 《中国病案》2012,13(3):81-8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为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扩展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42例下肢动脉疾病就诊患者,采用GElightspeedVCT;64层螺旋CT和DSA行下肢血管造影。结果42例患者CTA均清晰完整地显示检查范围内动脉血管影像,图像分辨率较高,能够显示各级主要分支血管。与DSA比较,共发现130段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其中38段轻度狭窄、51段中度狭窄、24段重度狭窄、17段闭塞。与DSA检查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探测器螺旋CT具有无创、省时、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后处理方式多样、对比剂用量少、伪影较少、并发症少等优点。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快捷的、无创的下肢血管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临床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层厚1.2mm×16,床速27.5mm/圈,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mm,重建间隔1.25mm。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至足趾,增强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8~42s,静脉期为120~150s。图像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33例下肢血管在VR及MIP成像中,正常7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胫后动静脉瘘伴多发静脉瘤1例,多发性动脉瘤例,外伤后下肢腘动脉离断1例,胫后动脉痉挛1例,下肢动脉闭塞血管再植后血栓形成1例,滑膜肉瘤术后伴股深静脉瘤栓1例,腘动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左胫前动脉脉管炎例,右股骨下段软组织内血管瘤1例(供血动脉来源于股外侧动脉),股动脉穿刺后股动脉前侧血肿机化形成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可筛选和发现病变,并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可作为临床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评价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公司LightspeedTM 16CT机,对46名有肺部疾病的患者行肺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扫描速度0.5 s/360°,扫描层厚0.625 mm,螺距1.375∶1,重建间距1.25 mm,造影剂注射速度3.5~4 ml/s。肺动脉正常25例,中央型肺癌侵犯肺动脉干或肺动脉16例,肺动脉栓塞4例,大动脉炎伴发肺动脉狭窄1例。8例经病理证实。结果经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肺动脉正常的25例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以及段和亚段级肺动脉。明确显示癌肿与肺动脉的关系16例,肺动脉变形、移位及狭窄17例,肺动脉栓塞4例。结论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对肺动脉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血管造影及E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2例烟雾病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颅脑CT平扫和CT颅脑血管造影检查,扫描结束后用三维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和曲面重建处理技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结合原始横断图像综合诊断分析。结果所有病例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发生狭窄、闭塞,受累段多为颈内动脉段,颈内动脉发生狭窄的位置均位于C1或C2段,容积再现重建图像直观,清晰显示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动脉,立体感强,最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建重建可清晰显示脑底增生小血管和侧支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综合应用多种图像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空间关系,为临床诊断烟雾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姜山  肖格林  陈双 《海南医学》2008,19(7):36-3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31例中6例行DSA检查,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五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2例,股腘动脉型14例,小腿动脉型4例,广泛型8例,1例未见异常。病变的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行DSA检查和手术治疗的16例中15例与MSCTA结果完全吻合。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关键成像技术问题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拟诊为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将重建图像的原始数据传输到AD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同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9例CT血管造影检查后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结果所有患者下肢动脉图像显示良好,其中正常3例,29例下肢动脉存在节段性管腔狭窄,并在闭塞动脉周围可见较多代偿侧支血管影存在。544个节段血管共有346段0级狭窄,131段Ⅰ级狭窄,33段Ⅱ级狭窄,15段Ⅲ级,19段Ⅳ级狭窄。9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在153个节段血管中的显示符合率为95.4%。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管壁斑块,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前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是动脉系统疾病中的多发常见病,患者常有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等处。以往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作为诊断此病的“金标准”,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为其诊断开创了安全、无创、可靠的新途径。本文收集我院近3年来临床拟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26例患者的16层螺旋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和技术优势。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51岁~87岁,平均年龄68岁。临床症状主要有:下肢疼痛21例,间歇性跛行8例,下肢肿胀9例,下肢皮温降低8例,肢体坏疽5例,趾端变黑、足背动脉搏动减弱3例,其中9例有糖尿病史。1.2检查方法使用GE light speed16层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位,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对比剂100ml,注射速率3.5ml/s,延迟28s~32s扫描,从头至足顺血流方向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至足部,层厚3mm~5mm,螺距1.375,120kV,380mA,将采集的原始数据以1.25mm层厚重建后传至ADW4.2工作站,采用VR、MIP及SS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将横断面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血管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共评价588段血管,239段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101段、中度狭窄86段、重度狭窄37段、闭塞15段;侧支循环建立12例;发现钙化斑块或血管壁钙化189段,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均能很好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准确、可靠、无创的成像技术,是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身体不同部位行CT血管造影的病人43例,动脉血管造影由上肢静脉注入造影剂,静脉血管造影由下肢静脉注入造影剂,行三维重建,分析血管成像质量及诊断价值。结果:图像优质率达97.7%,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病灶显示准确。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扫描参数及方法:层厚10 mm,间隔10 mm,螺距1.375∶1,速度:27.50 mm/rot,对比剂量100-120 ml,注射速率:3.0-3.5 ml/s,使用SmartPrep自动跟踪技术,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22例中有髂总动脉瘤2例,小腿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髂总动脉闭塞1例,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1例,闭塞2例,髂内、外动脉狭窄1例,闭塞1例,股动脉狭窄2例,小腿动脉狭窄、闭塞1例。动静脉畸形2例,2例未见异常,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2例同时行MRA检查,3例行DSA检查。结论使用跟踪技术的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下肢血管病变较为优化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MSCTA)CT在脑部血管的临床应用技术。方法:收集经16排40层螺旋CT脑部血管造影检查的51例患者。以0.5 mm层厚扫描后,0.3 mm层间距重建,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对脑部血管重建。结果:51例MSCTA结果中,有38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脑部动脉瘤有手术病理证实及行DSA检查,20例为脑部动脉瘤及出血;4例脑动静脉畸形,大脑中动脉梗死7例,2例为烟雾病。结论:MSCTA对脑部血管病变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疑似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并结合轴位原始图像进行分析.结果:30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所有CTA均显示责任血管,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确定病变性质及范围,并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