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氏司蛉生物学性状的观察卢天明,刘育贤,林庆峥,李大鹏(四川省宜宾地区卫生防疫站644000)1987~1991年间,连续在四川省宜宾市对鲍氏司蛉(Sergentomyiabarraudi)的若干生物学作了观察[1,2],本文着重报告鲍氏司蛉及其幼虫...  相似文献   

2.
1956~1959和1975~1982年,对山西省的白蛉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白蛉5种,即中华白蛉、蒙古白蛉、鳞喙司蛉、许氏司蛉及孙氏司蛉。在太原等21个县市都发现有白蛉分布。除忻县外,20个县市均有中华白蛉发现。蒙古白蛉分布于13个县市,许氏司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室内(T15~28℃和RH66%~87%)及自然环境条件下,初步观察研究了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的生活史和某些生物学特征,并获得了有关参数。其生活史各期经历平均时间为:卵期22天,幼、若虫期分别为24和37天,成虫滞育越冬时间为233天,越冬后寻找宿主吸(饱)血时间为17天,饱血雌蜱孕卵期为15天,产卵期17天,总计一个世代发育周期大约为365天。每只雌蜱日平均产卵264.8粒,一生平均产卵4501粒;卵长宽径值为394.1×340.3μm,卵的孵化率为87.7%;幼、若虫期吸血率分别为69.5%和54.6%,由幼虫到若虫和由若虫到成虫其蜕变率分别为80.1%和94.6%;子代成虫雄雌比例为1∶1.3。以上基础数据,填补了国内对该蜱种生物学研究的某些空缺,对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南京司蛉口甲和色板变化作补充描述。 方法 对南京司蛉批量标本作形态观察 ,对单个饲养的南京司蛉母蛉和子 1代新蛉制成标本作比较观察。 结果 南京司蛉雌蛉口甲齿为 10~ 19个 ,色板形态具有多样性 ,雄蛉口甲齿为 8~ 15个 ,色板多不发育 ,在自然界中司蛉属蛉种口甲齿数不稳定 ,在同种司蛉中齿数的波动有时相差 10个以上。 结论 鉴定时宜用大数量的标本作比较观察 ,为弥补自然界直接采集成蛉标本数少的缺陷 ,最好将司蛉单个饲养 ,观察新羽化子 1代司蛉形态 ,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歌乐山司蛉生态习性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文县和四川省南坪县对歌乐山司蛉的生态进行调查时发现,该蛉于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均可查见,以8月中旬为密度高峰,季节全长逾4.5个月。该蛉为野栖型,垂直分布, 最高为1 640 m。白天的栖息场所主要是山洞及河岸的巨石基部,居民点内难以查见,夜间在栖息场所附近活动,未发现对人刺叮吸血。分析已有的区系资料,指出歌乐山司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自然区域内,在暖温带和边缘热带,该蛉的分布区域都很小。  相似文献   

6.
1973~1977年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中华锐缘蜱[Argas(Carios)sinensis Jeu & Zhu]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证明其生物学特性与蝙蝠锐缘婢[A.(C.)vespertilionis(Latreille)]有显著的不同。 本种幼虫以大、小鼠的仔鼠为动物宿主。若虫和成虫能吸食多种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华锐缘蜱生活史,包括卵、幼虫,2至4龄若虫、雌虫和雄虫。若虫蜕变  相似文献   

7.
致倦库蚊是我国南方传播班氏丝虫的重要媒介。1983年5月至1984年7月在湘南丘陵区的桂阳县对其生态和感染丝虫进行了观察。 一、生态观察 (一)生活史周期:在实验室将蚊卵放入盆中(直径32cm),孵出幼虫后用酵母粉、面粉、兔肝粉按比例喂养,每日1-2次,隔两天换水。4-6小时观察一次。6、7、8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5.8℃,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结果捕获白蛉4540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结论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相似文献   

9.
学者们对苏联中亚的阿帕克司蛉Ser gentomia arpaklensis的吸血习性及其是否为皮肤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的看法尚不一致。1983~84年,我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部首次发现了阿帕克司蛉。现将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中国白蛉科(Phlebotomidae)已报道的67种白蛉作了剖析,表明我国有3属29种白蛉,其中白蛉属(Phlebotomus)11种,司蛉属(Sergentomyia)17种.异蛉属(Idiophlebotomus)1种.同物异名有19种,需待研究的白蛉有18种.司蛉属司蛉是多态型种类,鉴定和定种时,要严谨和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观察了海群生在体外对彭亨丝虫第三期幼虫的作用。采自感染14天的埃及伊蚊体内的彭亨丝虫第三期幼虫,以80~100条为一组接种于盛有10ml RPMI 1640培养液(内加10%灭活胎牛血清与恒河猴肾细胞)的培养瓶内,置37℃培养。接种后每隔一天更换一次培养液,每6天转种一次,至第22天终止培养。存活幼虫经固定后测定大小,并区分发育阶段。结果表明,培养至22天,未加海群生的对照组中幼虫存活率为51.1%~74.2%,其中77.8%的幼虫发育至第四期,幼虫的平均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实验室饲养的波利尼西亚伊蚊及萨摩亚伊蚊体内夜现亚周期型班氏丝虫的发育周期。两次试验结果,在温暖季节(12月~5月)微丝蚴发育至腊肠期幼虫需3天,至第二期幼虫需7天,至感染期幼虫需12天。在寒冷季节(6月~11月),发育至感染期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鉴定我国黑热病流行区6种常见蛉种的PCR-RFLP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方法.方法 使用一对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COI基因,比较中华白蛉、长管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和歌乐山司蛉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寻找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使用TaqI、PstI内切酶双酶切,通过电泳片段大小鉴别上述6种蛉种.结果 长管白蛉、中华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歌乐山司蛉和鳞喙司蛉酶切片段呈现长度不同的种特异条带,可以将上述我国常见的6种蛉种区分开来.结论 基于COI基因序列差异建立的PCR-RFLP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我国黑热病流行区6种常见蛉种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存放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BMNH)的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地的有关白蛉标本 ,发现丁绍铎和何凯增 (196 2 )报道的“硕大白蛉”(P.major Annandale,1910 sensu Ting & Ho,196 2 )及杨赣源、熊光华(196 5 )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 major wui Yang & Xiong,196 5 )两者皆是斯氏白蛉 (P. smirnovi Perfiliew,194 1)的异名。丁、何的“微小白蛉新疆变种”(P.minutus var.sinkiangensis Ting & Ho,196 2 )应属于司蛉属 (Genus SergentomyiaFranca & Parrot,192 0 )司蛉亚属触角组 (antennata- group Theodor,195 8) ,兹重新命名为新疆司蛉 Sergentomyia(Sergen-tomyia) sinkiangensis (Ting & Ho,196 2 ) nom. nov.,并确定了选模。  相似文献   

15.
新疆吐鲁番盆地亚历山大白蛉生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3~1986年,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对黑热病的媒介亚历山大白蛉的生态作了调查。该种白蛉主要分布在土壤为棕漠土的山麓砾石戈壁地带,季节全长在4个月左右,它昼夜都能叮咬人和恒温动物,野栖,有强烈的趋光性,在25~28℃时,完成一次性营养周期需5~7天。在实验室内,多数可活30天以上。现场查见自然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季节为6月下旬至9月中旬,传播季节为3个月。作者根据调查结果指示,亚历山大白蛉的生态幅度较窄,土壤类型是限制该蛉分布的重要因素,并就其生态与在吐鲁番地区传播黑热病的作用以及防制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曾有报道甲苯咪唑实验治疗鼠类旋毛虫病有效。本文作者曾在旋毛虫的侵入期,即感染的第14至18天,每天经口喂以甲苯咪唑50mg/kg连续给药5天,在感染后45天解剖,肌肉内的幼虫减少率达96%,表明旋毛虫第1期幼虫对该药敏感。本文作者又进行了以下的实验观察:(一)对经口感染200~250条旋毛虫幼虫的小鼠,于感染后14~16天每天喂服甲苯咪唑3.125、6.25或12.5mg/kg2次,连续3天。于感染的63天解剖,检计肌肉中幼虫数,并与对照组比较,以上3个剂量组的幼虫减少率依次为75%、82%与  相似文献   

17.
1980-1982年,在内蒙古不同景观地带的21个旗(县)内对白蛉种类进行了调查。仅在6个旗(县)查见6种白蛉,即白蛉属的中华白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蒙古白蛉,安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司蛉属的微小司蛉新疆亚种。对不同景观地带的调查结果表明,白蛉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带,平原和山丘地区的数量很少,而在半荒漠(沙地)及干旱草原地带则未查见白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扫描电子显微镜为手段,对我国常见的中华白蛉、中华白蛉长管亚种、江苏白蛉、蒙古白蛉和孙氏司蛉等五种雌蛉的咽甲进行了扫描镜观察,试图通过对其电镜下微细结构的阐述,进一步探讨咽甲形态和分类的关系,并为咽甲功能的研究提供扫描电镜下的形态基础。 五种雌蛉咽甲电镜下的形态: 一、中华白蛉咽甲的前方约有20余枚排列稀疏  相似文献   

19.
中华白蛉为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关于其幼虫的形态,早于1927年Patton等曾进行过简略的描述;何凯增等(1956)对该蛉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丁绍铎等(1982)进一步指出,中华白蛉幼虫腹部背面的点状微小鬃毛具有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曲棘新蚤生活史的实验室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曲棘新蚤在实验室的生活史.方法 2001年6月下旬,作者在和田县昆仑山山地捕获的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体上采得曲棘新蚤(Neopsylla teratura Rothschild,1913),带回实验室以小白鼠为供血动物进行人工饲养,7~9月在室温18~25℃,RH 72%~88%条件下,采用在基础中饲养和幼期全平皿培养法观察了曲棘新蚤的生活史.结果卵期3~5d,幼虫期17~21d(1龄5~6d,2龄4~5d,3龄8~10d),蛹期11~13d,子代成虫自羽出置宿主体至产卵需经9~12d.结论曲棘新蚤亲代从卵的产出到子代成虫产卵,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共历经40~51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