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后动态监测供受者嵌合状态,因其在判断allo—SCT后转归,提高移植成功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现已成为allo—SCT后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采用STR—PCR方法从分子遗传学上检测嵌合状态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而近年来开展的系列特异性嵌合体的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混合细胞检测为高,临床指导作用更强。本文就系列特异性嵌合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和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方法:于2003-01/2004-12在中国造血干细胞库深圳分库采集完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6对供受者标本。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技术,对6对供受者标本移植前后的系列血样进行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13S317,D7S820,D3S1358,vWA,FGA共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Amelogenin性别位点的检测,找出供受者间的差异基因,通过移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基因型的转变情况,判断供者细胞是否植入以及嵌合体类型。结果:供受者6对样本均获得满意的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的分型结果。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d。6对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第3对、第5对在第14天已为供者完全嵌合状态,而第1对在第16天、第4对在第18天尚为供受者混合嵌合体。但6对样本都是一个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结论:①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d,6对样本都有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②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方法可精确地测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的数量,描述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程度及植入的整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Profiler体系进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位点检查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标记STR-PCR复合扩增、毛细管电泳基因分型技术,对1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和受者移植前、后STR基因进行检测,了解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情况。结果1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移植后STR基因型与受者移植前STR基因型不同,与供者STR基因型完全相同,提示供者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结论应用Profiler体系进行STR基因位点检查可用于判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植入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信息位点的峰高与峰下面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状态判断中的作用,寻找适合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状态判断的指标.方法 分别采集两名无关供者及M2患者及其HLA全相合供者两组血标本,以白细胞含量为依据制备不同比例混合血样,提取DNA,使用STR试剂盒,建立PCR扩增体系,在ABI3100仪上检测扩增片段,筛选得到理想的信息位点,获取其峰高及峰面积进行移植嵌合率的计算.结果 各筛选位点以峰高或面积得出的模拟嵌合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各位点模拟嵌合率与制备的浓度梯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9965以上.结论 峰高或峰下面积均可作为嵌合状态的定量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监测和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方法:于2003—01/2004—12在中国造血干细胞库深圳分库采集完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6对供受者标本。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技术,对6对供受者标本移植前后的系列血样进行DSS1179,1321S11,D18S51,D5S818,D13S317,D7S820,D3S1358,vWA,FGA共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Amelogenin性别位点的检测,找出供受者间的差异基因,通过移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基因型的转变情况,判断供者细胞是否植入以及嵌合体类型。结果:供受者6对样本均获得满意的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的分型结果。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d。6对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第3对、第5对在第14天已为供者完全嵌合状态,而第1对在第16天、第4对在第18天尚为供受者混合嵌合体。但6对样本都是一个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结论:①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d,6对样本都有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②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方法可精确地测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的数量,描述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程度及植入的整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移植后造血干细胞植活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体内各种遗传标记,其在敏感性和有效性方面各不相同,故亟待建立一种鉴别力强、敏感性高、不受性别限制的检测方法。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及受者移植后不同时间段的血样DNA短串联重复序列遗传位点检测情况。设计:观察测量实验。单位:深圳市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免疫遗传重点实验室。对象:选择2004-02/2005-12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免疫遗传实验室配型成功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8对供受者血样,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平均35岁。接受血缘关系供者移植6例,无关供者移植12例。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测技术,对18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后的系列血样及移植前供、受者的血样进行15个STR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的检测,找出供受者间的差异基因,观察移植后供者的STR基因在受者体内的植入情况及变化过程,找出最早检测到供者STR基因的时间及完全嵌合体最早出现的时间。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移植前供受者差异基因。②供者STR基因及完全嵌合体最早出现时间。结果:供受者18对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供受者中能区分出彼此差别的平均STR差异位点数为12.4(8~15)个。②患者移植后最早可检测到供者STR基因的平均时间为8(5~14)d,由受者型向完全供者型转化的平均时间为14(9~23)d。植入状态由供受者嵌合型转为完全供者嵌合型。结论:荧光标记复合扩增STR检测方法可精确地描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可为临床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荧光标记引物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技术(fm PCR -STR)在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 SCT)后植活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用fm -PCR- STR技术对 15例allo SCT患者的 15个STR位点和 1个性别位点 (牙釉蛋白基因 )进行分析。结果 12例(5例接受HLA全相合allo- SCT和 7例接受HLA半相合allo SCT)的受者移植后均持续表达完全供者型。1例HLA全相合allo -SCT和 1例HLA半相合allo -SCT在fm PCR -STR动态观察中早期均表现为完全供者型,分别于 82d和 381d转为嵌合型。1例HLA半相合首次移植 31d表达完全受者型(反映移植失败),再次移植 29d表达完全供者型。结论 fm -PCR- STR可敏感且精确地分析allo SCT后移植物植活状态,亦可作为白血病复发的监控手段。  相似文献   

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受体细胞嵌合状态的分析是评价植入状态的有效指标,可预测移植后排斥、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从而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评价嵌合状态的标记主要有:红细胞抗原系统、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细胞同工酶谱、HLA抗原系统,细胞遗传学标记如性染色体核型分析或Ph染色体等异常染色体标记,以及分子遗传学标记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可变串联重复序列、短串联重复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等,移植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敏感有效的方法连续动态地监测供受体细胞的嵌合状态,从而及早准确地实施临床干预,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在施行骨髓移植(BMT)、脐血干细胞移植(CBSCT)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术后,能否早期识别移植物的植入状态,对进一步临床治疗工作至关重要。笔者建立并应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序列技术(short tandem repeats with fluorescence labeling primers in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m-PCR-STR),对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多核苷酸多态性嵌合体检测法的标本选取、结果校正,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本院嵌合体标本,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r)对MNPseq法检测的骨髓和外周血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根据移植前信息完整性的不同构建校正模型,分析各模型的微小嵌合结果校正值;对临床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验证嵌合体结果校正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并进一步探讨MNPseq法的临床价值。结果:MNPseq法检测骨髓和外周血嵌合体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75,P=0.282),且相关性显著(r=0.985,P<0.01)。通过移植前信息不同构建3组校正模型,无供者和移植前患者信息组校正值为1%;有移植前患者、无供者信息组嵌合率校正值为0.61%和13个差异位点;有移植前患者和供者信息组嵌合率校正值为0.26%和差异位点比例校正值21.57%。对372位患者嵌合体结果进行校正,校正后不完全嵌合患者由276人(74.19%)下降至141人(37.91%),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临床对18例(18/141,12.77%)复发患者的MNPseq、S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短串联重复多态性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位点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实时动态监测供体细胞(doner cell,DC)的植入程度及嵌合体变化过程.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多重PCR扩增技术,对36对移植前供、受者血样及移植后受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样进行15个STR位点的检测,根据供、受者之间的差异位点判断DC在受者体内的植人情况,进而对患者的移植是否成功以及嵌合体类型[完全供者嵌合体(complete chimerism,CC)或混合嵌合体(mixed chimerism,MC)]进行定性判断;根据混合嵌合体中供、受者细胞的相对数量定量分析供体细胞的植入程度及演变规律.结果 36对供受体中检出有差别的STR位点为8~15个(平均为11.9个),移植后患者体内最早可检测到供者STR基因的时间为5~14 d(平均为7.56 d).动态监测结果表明36例患者中有31例形成稳定CC,STR位点由受者型向完全供者型转化的平均时间为14.17 d[(9~23)d].有5例形成MC,其中4例为持续MC,1例在移植后49 d转为CC并持续保持.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受者STR基因位点的定性和定量检测,不仅可为临床提供判断移植是否成功的早期直接证据,且通过分析移植物的嵌合状态及其变化,有助于预警白血病的复发和原发疾病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monitor the transplantation level of donor-cell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chimera at real-time, according to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he short tandem repeat (STR)loci labeling with fluorescence in th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of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Methods Using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method, we detected 15 STR loci labeling with fluorescence in blood samples of 36 donor-recipient pai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enotypes of STR loci between donors and recipients, we qualitatively evaluated whether the donor cells were successfully transplanted and the type of chimera (mixed or complet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quantity of donor cells and recipient cells in the mixed chimera, w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transplantation level and the variation regularity of the donor cells. Results Eight to fifteen different STR loci were found in the 36 donor-recipient pairs (means at 11.9). The first time of the donor's STR gene which detected in the recipient was range from 5 to 14 days (means at 7.56 days). The ambulant monitor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31 of 36 recipients were transformed as completed chimera(CC) and the average completely transformed time of STR genotypes from recipient to donor was 14.17 days (from 9 to 23 days). Five recipients were found as mixed chimera (MC), among them, 4 recipients were found as continuous MC and the other one was transformed as continuous CC after 49 days. Conclusion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STR loci in donor-recipient pairs could provide the early direct evidence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donor cells are successfully transplanted. It also alarms the relapse of leukemia and the treatment of protopathy by analyzing the type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chimera.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比较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种方法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细胞嵌合状态监测中的意义。对38例接受异性别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采用STR—PCR和FISH定量测定移植后14、28天和3个月的骨髓或外周血细胞嵌合状态。结果表明,14天时STR—PCR和FISH同时检测的30例中分别有14例和8例达到完全嵌合(CC,P〉0.05)。28天时两者同时检测的31例中分别有26例和15例达到CC(P〈0.01)。3个月时两种方法共同监测的24例中分别有22例和17例达到CC(P〉0.05)。连续监测3个月以上的28例患者中14倒发生移植物被排斥或复发,其中9例由FISH首先检出(P〈0.05)。结论:FISH检测比STR—PCR更为准确地反映移植早期造血细胞嵌合状态,有助于监测移植物被排斥和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STR—PCR结合RT—PCR定量和定性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嵌合体和融合基因的表达,分析其植入和微小残留病变情况,评价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采用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进行定量检测嵌合体供体细胞嵌合率,采用RT—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转录本bcr/abl mRNA。结果表明:4例患者在移植后28天均为100%供者型嵌合,融合基因bcr/abl mRNA均为阴性。但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发现4例患者在不同时间出现不稳定混合嵌合(MC)状态(DC为0%-80.4%),融合基因bcr/abl mRNA阳性;其中2例复发后一直处于混合嵌合状态,另外2例在临床干预治疗后又转变为完全嵌合状态,目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状态。上述4例复发患者均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发生供体细胞嵌合率(DC)下降;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结论:STR—PCR在敏感范围内,其结果与RT—PCR的结果符合率高,两种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是否植入的有效手段,对判断疾病复发及GVHD均有预警作用,对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诺卡尔菌病的诊治及疗效,回顾分析了2例移植后发生诺卡尔菌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征、治疗经过及结局。结果发现,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170、15天出现发热、胸痛,胸部CT片提示双肺结节影,经痰培养、肺泡灌洗液(BAL)及脓液培养确诊为诺卡尔菌病。给予复方新诺明(TMP-SMZ)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半年,2例均获治愈。结论:诺卡尔菌病是allo—HSCT后少见并发症,主要累及肺部,严重者危及生命;BAL培养有助于诊断;复方新诺明为主的方案联合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观察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疗效 ,从 1997年 3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进行了 2 1例急慢性白血病的Allo PBSCT。 2 1例的供者中 19例为HLA Ⅰ /Ⅱ抗原完全相合的同胞 ,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患者的供者为HLA半相合母亲 ,1例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供者为 1个B位点不合的胞妹。 2 1名供者均用rhG CSF动员 ,第 5天起用CS 3 0 0 0plus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1-3次 ,预处理方案采用常用的TBI与联合化疗方案。所有病人均采用环胞菌素A和短程MTX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结果表明 ,移植后粒细胞恢复至≥ 0 .5× 10 9/L平均为 12天 ,血小板恢复至≥ 2 0× 10 9/L为 15天。 17例患者中发生急性GVHD 8例 (47% ) ,其中 1例为子母间移植 ;慢性GVHD 12例 (70 % ) ;4例存活的女性患者 ,包括 1例 1个B位点不合的ALL患者 ,均无急、慢性GVHD发生。 10 0天移植相关死亡 3例 (14 % ) ,复发 2例 (9.5% ) ,均为移植时未缓解患者。至报告时无病存活 11例 (52 .4% ) ,存活时间平均 40 (15-70 )个月。结论 :Allo PBSCT后造血恢复较快、白血病复发率相对较低 ,急性和重度GVHD的发生并无明显增加 ,但慢性GVHD发生率明显增高 ,并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伴随移植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 ,国外一些学者新开展了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NMA Allo PBSCT)治疗血液病初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4 ] 。国内除我院有个例报告外尚无系列研究报告[5] 。我们用新设计的NMA Allo PBSCT治疗 6例血液病病人 ,效果如下。材料与方法病例6例病人均系 1998年 10月 - 1999年 10月在我科住院的病人 ,其中男 3例 ,女 3例 ,中位年龄 3 2 ( 16- 42 )岁。急性白血病 (AL)第一次完全缓解期 (CR1) 3例 ,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 2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1例。另 3例为 :慢性粒细…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可行治疗方案及疗效。1999年9月-2007年2月采用清髓性预处理allo—HSCT治疗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4例接受同胞HLA配型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2例接受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hi—alloBMT)。预处理清髓方案为:全相合移植采用Bu+Cy,单倍体相合并基因骨髓移植采用Cy4-TBI+Ara—C。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预防,全相合移植应用环胞菌素A和短程氨甲碟呤,单倍体相合并基骨髓移植除以上药物外还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D25单克隆抗体及霉酚酸酯。结果表明,全部患者移植后均有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及血小板数〉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11—20)天及20.3(12—28)天,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仅1例发生急性1度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患者未发生急性或慢性GVHD,1例移植后20个月死于疾病复发,1例移植后18个月死于肺部并发症,其余4例无病生存,中位存活时间51.8(18—108)个月。总之,allo—HSCT治疗MDS可行、有效,提高了年轻MDS患者疾病治愈及长期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对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本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08例受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llo-HSCT后及其随访期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感染发生率、中位发生时间并分析移植后受者CMV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及CMV病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纳入入选标准的108例allo-HSCT受者,其CMV感染率为52.78%(57/108),首次检出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44(3-308)d,主要集中在移植后30-100 d;单因素分析显示,CMV感染的发生率与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配型、预处理方案中未使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us globulin,ATG)、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等因素有关,与受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种类、原发疾病到移植间隔时间、原发疾病分级、干细胞来源、供者性别、供受者ABO血型是否相同及移植季节等因素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和GVHD是CMV感染的高危因素.移植后因CMV病的死亡率为58.82%(10/17),其中CMV间质性肺炎(CMV-interstitial pneumonia,CMV-IP)死亡率最高,占CML病死亡病例的60%(6/10).结论:CMV是allo-HSCT术后常见的感染病毒之一,移植时最好选择亲缘、H-LA配型全相合的供者,在预处理方案中加用ATG,移植后将粒细胞缺乏时间控制在10 d以内以及预防GVHD的发生均有可能减少CMV感染发生率;积极加强CMV感染的抢先治疗有可能减少CMV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STRPCR检测方法,观察比较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植入情况。提取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及其供者移植前的以及患者移植术后的不同时期的外周血或骨髓DNA,PCR扩增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STR位点,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分析其植入情况。结果表明: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植入,其中完全供者植入10例,供受者混合嵌合体5例。持续缓解10例,死亡4例,1例复发但仍存活。混合嵌合体中供者DNA比例的下降预示着早期排斥或复发。Ⅱ度以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与混合嵌合体有明显相关性。结论:STRPCR是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是否植入的灵敏、准确度高的方法,混合嵌合状态对白血病复发有预警作用。嵌合状态的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对本医院以往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移植后患者PRCA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72例ABO血型不合allo—HSCT患者中,4例发生PRCA,其中A供O3例,A供B1例。PRCA的发生不影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PRCA患者红系恢复的时间显著长于未PRCA发生患者。结论:PRCA是ABO血型不合移植的主要并发症。A供O可能是ABO血型不合allo—HSCT后并发PRC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