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外许多病种均采用记分法评定病情的轻重与疗效,但Bell氏麻痹至今仍无客观统一的定量标准,因此,难于评比。为此,我们拟定Bell氏麻痹10项记分法对住院39例Bell氏麻痹采用抗炎,脱水,疏通微循环的综合疗法与传统内科疗法进行对比研究,初步认为其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瘫。 治疗分组:随机选择急性期无心肺功能障碍,无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禁忌症的患者,分为综合疗法组(A组)及传统内科疗法组(B组)进行疗效对比。A组: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5mg静滴,每天2次;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川芎嗪80mg静滴每天1次;10天1疗程,共20例。B组:强的松10mg,地巴唑10mg,每天各3次口服;维生索B_1100mg及维生素B_(12)500mcg肌注每天1次,10天1疗程,共19例。两组均口服胃舒平抑制胃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ell氏麻痹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向琼脂环状扩散法及聚乙二醇环状沉淀法,对35例Bell氏麻痹病人进行了血清免疫学指标IgG、IgA、igM、C3及CIC测定。结果:Bell氏麻痹组IgG,IgM和C3明显高于对照组;IgA在两组间无差异;Bell氏麻痹组CIC的阳必同于对照组,结论:Bell氏麻痹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4.
Bell氏麻痹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ell氏麻痹(Bell’sPalsy,以下简称BP)是造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疾病,以19世纪英国神经学家CharlesBell命名,表现为原因不清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瘫”[1]。BP占所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的60%~75%,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0~40/10万人,平均每60人就有1人在一生中曾罹患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BP的发病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夏季相对发病少;高发年龄为15~45岁,平均年龄为40~44岁,小于15岁和大于60岁的患者少见;患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女性略高于男性;左右两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0.3%的患者表现为双侧面神经麻痹;9%的患…  相似文献   

5.
Bell氏麻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免疫荧光法对 30例急性期 Bell氏麻痹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 ,并以 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发现 Bell氏麻痹者外周血 T3、T4 明显下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别 ( P<0 .0 1) ,而 T8及 T4 / T8比值较之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变化。提示 Bell氏麻痹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从1979年起采用中西压结合的方法对37例Bell麻痹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7.3%,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51例Bell麻痹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1/3异常,主要表现为Ⅲ波PL及Ⅰ-ⅤIPL和Ⅰ-ⅢIPL延长为主。说明有些Bell麻痹病变实际上不仅限于面神经管段。  相似文献   

8.
Bell氏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约占周围性面瘫病人的70%。本院2000年1月~2006年6月采用茎乳孔封闭治疗Bell氏面瘫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Bel麻痹右江民族医学院口腔学教研室姚金光(百色533000)Bel麻痹(Belpalsy,BP),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约占全部面神经麻痹的60%。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骤,约80%以上患者可自愈。BP的病因尚未明了,以往认为可能与病...  相似文献   

10.
Bell麻痹的电生理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兰  赵新 《四川医学》2005,26(12):1458-1459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R)和面神经电图(ENG)检测对Bell麻痹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Bell麻痹患者进行瞬目反射和面神经电图检查。结果 患侧R1、R2及R2缺失者19例,其余11例患侧较健侧R1、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100%。ENG早期异常率为25%。根据R1/M潜伏期比值测定结果21例表现为近段(茎乳孔内段)损害,4例为远端(茎乳孔外段)损害,5例较大范围受累。结论 BR检查是诊断Bell麻痹敏感指标,早期诊断价值更大。同时采用BR、ENG检测Bll麻痹患者,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部位,对临床治疗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贝尔麻痹病因学研究进展,结合面神经解剖的特点,设计从腮腺导管口灌注阿昔洛韦甘油治疗贝尔麻痹的方法,旨在探索新的给药途径。方法:67例贝尔麻痹病人随机(抛硬币抽样法)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两组年龄、就诊前病程(分别经t检验,P>0.05)及临床表现(经x^2检验,P>0.05),均有可比性。治疗组用5%阿昔洛韦甘油(每2ml中含阿昔洛韦0.1g,地塞米松1mg)灌注患侧腮腺,每日1次。对照组给口服阿昔洛韦0.2g,每日5次。两组均给呋喃硫胺注射液20mg和VitB120.5mg,iM,每日1次。对照组并辅以针灸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97.06%,阿昔洛韦局部应用获得与口服相同治疗效果(经Ridit分析,P>0.05)。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5例)治愈病人的实用治愈日数比较(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昔洛韦甘油腮腺内灌注治疗贝尔麻痹疗效确切,治疗操作简单,且无全身给药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蒋伟 《黑龙江医学》2010,34(7):535-537
目的观察大学生急性面神经炎3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结合理疗及针灸等综合治疗。结果 35例病例有效率为97.1%;治愈率74.3%。结论应用药物结合理疗、针灸等物理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Bell麻痹的疗效和治疗体会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为Bell麻痹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月到我院治疗的222例Bell麻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House-Brackmann分级法作为面神经功能的评估标准。结果 Bell麻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变部分和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0例(72.1%)3个月后完全恢复。入院时面肌完全瘫痪,发病到接受治疗超过3 d,缓慢起病,神经电图复合肌肉运动单位(CAMP)波幅比≤30%的患者完全恢复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时面瘫的严重程度、发病后就诊时间、起病方式及波幅比是判断Bell麻痹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电生理检测对贝耳麻痹病人的预后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用电生理的方法来判断贝耳麻痹病人的预后。方法:对发病1周以内的42例贝耳麻痹病人进行了连续4周的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检测,在病情发展高峰期进行了面神经末端潜伏期及波幅测定,部分病人进行了面肌肌电图检查。结果:在病后3周内BR测出与患侧相关的R波之一者,恢复率为97%(30/31),R波出现得越早,病情恢复得越快。结论:BR是贝耳麻痹早期预后良好的可靠指标。BR、面神经ML、AMP和面肌肌电图相结合可作为晚期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朱丹  李兴志  宋雁飞  杨玉梅 《吉林医学》2008,29(19):1624-1625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在Bell麻痹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Bell麻痹患者发病3—5d进行了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的检测,1个月后对其中9例患者进行了复查。结果:发病3—5d主要表现在患侧瞬目反射R1、R2波消失10例,患侧R1、R2和R2'波延长5例,异常率100%;患侧面神经电图测定,潜伏期延长2例,波幅损失率〈50%的14例,50%~80%1例,异常率为20%。瞬目反射的异常率明显高于面神经电图的异常率。1个月后对9例患侧BR缺如的患者随访,有2例可检出波形,潜伏期延长,好转率为19%,7例患侧BR仍然未引出。面神经电图患侧潜伏期延长3例,波幅损失率〈50%的2例,50%~80%2例,〉80%5例,异常率100%,与急性期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瞬目反射可作为Bell麻痹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恢复期面神经电图波幅损失率对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能够迅速筛选出较为单纯的寒热体质样本的量表.方法:用不同方法对寒热体质调查问卷条目池中的条目进行筛选.筛选分为两个环节:先采用离散程度法、克朗巴赫系数法、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从多个角度对条目进行筛选;然后对前一环节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将多种方法选中的条目保留下来形成寒热体质量表,判别分析法...  相似文献   

17.
南通市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两个组成部分和15种独立的社会支持来源。以青少年心理压力事件作为测试的问题情境、社会支持来源构成作为被择选项,编制成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通市648名青少年进行施测与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可为南通市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水平的评定提供工具;南通市青少年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面部运动结合分期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128例贝尔面瘫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期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面部运动。运用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评价分级系统评测治疗效果,面部残疾指数( FDI)量表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4周时,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FDI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面部运动结合分期针灸可以明显提高贝尔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过程中,依据面神经麻痹程度进行面神经功能障碍评价分级,并观察该分级与疗效、疗程的关系及在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以面瘫常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House—Brackmann量表为准,并对眼裂和唇角设定量标准。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根据该量表评分对患者面部瘫痪程度进行面神经功能障碍评估分级,依次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功能障碍和完全麻痹5个级别。按患者疾病分期采用针刺对症治疗,不人为设定治疗时程,全程观察,以最终疗效为准。结果:68例病例中,治愈53例,总有效率为97%。5种不同面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与病情轻重相关,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423(P〈0.01);其疗程也随着面神经功能障碍级别加重而延长(P〈0.01)。结论:贝尔麻痹患者存在面神经功能障碍轻重的差别,针灸治疗的效果随着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而下降,不同级别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所需疗程不同。临床研究中非常有必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分级后再做观察治疗,并依据病情轻重程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分析脑性瘫痪患儿的平衡功能。方法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134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评估,依据患儿发病情况分为痉挛型偏瘫、痉挛型双瘫、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三组,进行平衡功能的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为静态评分、动态评分、量表总分。结果痉挛型偏瘫患儿、痉挛型双瘫患儿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三组患儿在静态评分、动态评分以及量表总分方面经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瘫型组静态评分、动态评分、总评分与不随意运动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痉挛型偏瘫患儿平衡功能最好,痉挛型双瘫患儿次之,不随意运动脑瘫患儿平衡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