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景岳和法应用四宜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盛斯  喻德福 《中医杂志》2002,43(12):948-948
张景岳在“古方八阵”之“附古方条序”中说:“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又在“新方八略”之“和略”卷首强调:“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  相似文献   

2.
张景岳在“新方八略”之“和略”卷首即明确指出:“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强调了应用和方旨在调平元气,使之恢复中和之最高目的。但同时也强调,和法范围虽广,亦当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机。并进而提出用和有七忌。  相似文献   

3.
张景岳清法应用特色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张景岳固然以精于虚证、寒证之治而饮誉医林,同时对火热证候之治亦有深刻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景岳汗法应用特色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盛斯  喻德福 《中医杂志》2006,47(4):316-316
《景岳全书》散阵新方是张景岳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主要选用具有发汗解表功效的药物,精心配伍而成,用于发散表邪,解除表证。景岳应用汗散之法,多有心得,颇能启迪后学,试析其特色于后。1但有外证内无寒热者治宜平散无论伤寒、瘟疫,或初感外邪而为表证者,当速用汗法以逐邪,不可迟误。但取汗之法,又当详察元气、病气之虚实,若忽耳感受风寒,表证已具,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或者疟初起,而内无明显寒证或热证,且元气无亏,气血平和者,宜用平散之法以开玄府,当用功能疏表散寒、理气和中…  相似文献   

5.
林丰夏  杨嘉妮 《光明中医》2011,26(6):1279-1280
东垣首创补中益气汤,为后世医家所用,影响非凡。近众医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从各个方面挖掘补中益气汤的新用,并屡获良效。然亦有医者,见虚即补,滥用、误用本方,以致延误、加重病情。景岳曾提出补中益气汤七禁,本文浅而述之,愿为警言。  相似文献   

6.
和法析要     
和法是中医主要治法之一,其治法精神源于<黄帝内经>,其治法内涵当首推<伤寒论>.但由于"和"在中医学中的含义甚多,因此导致和法的概念模糊,和法的含义纷杂.这对正确使用和法、探讨和法的作用机制等均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著有《类经》、《景岳全书》等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景岳早年从戎,精通军事,将治病立法比作战略战术,在《景岳全书》中设八略以明治法,八阵以列方药,其“补、和、攻、散、寒、热、固、因”诸法,颇具新意。其中散法为景岳八法之一。景岳虽指出“散者,散表也”,但在运用散法时并不拘泥于表证的有无,而是针对邪正盛衰的不同情况,将汗法、和法、补法等多种方法融汇运用其中,从而达到散邪的目的。景岳散法较之现行教材所讲八法中的汗法,用药处方更为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8.
张景岳补肾法对久痹论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岳的补肾法强调真阴为本,温肾扶阳、填补精血以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特色对后世医家如朱良春、焦树德治疗久痹、虺痹,吴圣农治疗红斑狼疮,王为兰治疗强直性脊椎炎均有深刻影响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 浴法适应症:四肢强直或挛急,跛跷,疖痈,炭疽,新久疡疮,皮肤发肿,妇女病,肌肉及骨骼之黄水积贮,弓腰驼背等病,特别是一切风病,浴法治疗颇为有效.2 浴法禁忌症:凡瘟病及骚热,增盛热,灰色浮肿,饮食不进和体虚患者,均不宜应用浴法治疗.此外,尚有由于身体部位或病位不适于浴者,如眼病,颊骨病,垢甲病患部在两足大趾和两肘弯外侧,以及病在胸腔和睾丸等处者,不宜施行浴法.3 浴法分为水浴和敷浴两种:3.1 水浴:水浴疗法,以五种天然温泉治疗相应疾病为最优.其作用是治疗外散于肌肉,内伏于骨  相似文献   

10.
对明·张景岳五阴煎系列治方组成、功用、适应证及其辨分五脏补体助用、体用结合的应用特点予以深入分析,以着重示明此系列治方养阴清热,为治疗五脏阴虚病证的效方,其“补体助用”,即根据肾、心、肝、肺、脾五脏生理功能及病变特点的不同,分别在补阴中予以生精、安神、补血、益气、助化之治,从而着重说明景岳此种“五脏体用养阴法”的实质内涵及临证具体应用方法,对提高临证疗效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正>景岳虽指出散者,散表也,但在运用散法时并不拘泥于表证的有无,而是针对邪正盛衰的不同情况,将汗法、和法、补法等多种方法融汇运用其中,从而达到散邪的目的。一、熟知药性,散之得宜。同为发散之药,缓急寒热不同,所治殊异,若不详加辨识,则不能达到散邪之目的。如麻、桂用于阴邪在表,寒毒较深之证,而邪浅气弱者忌之。麻黄不用于阳明、少阳之证,非  相似文献   

12.
分析张景岳运用人参、熟地、当归、附子、肉桂等扶阳之药的特色。指出:张景岳运用桂、附,更善于藉补阴填精养血之品为助,增强扶阳之功。而扶阳方药以温中兼润、阴中求阳的特色用药,是其学术思想的组成部分,有待后学者更多的探索加以阐微。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为汗法的应用宜忌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出发汗要做到汗出周遍,连续发微汗、发小汗且要求持续一个时辰。后世医家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出强调了汗法宜忌的重要性,拓展了汗法宜忌的范围,指出杂病采用汗法治疗也要求遵循同一原则。针对误汗后的治疗原则体现出顾护津液、扶助正气的治疗学思想。汗法应用宜忌在后世的沿革中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对完善中医对汗法的认识和规范汗法的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高申 《陕西中医》2009,30(7):856-858
通过整理《伤寒论》有关条文,总结《伤寒论》"和"的用法为:"和"指生理状态、治法、制剂方法及服药方法。指出《伤寒论》对"和"的贡献,方中多用甘草并创立和解剂,从而开启后世研究"和法"之门。  相似文献   

15.
张景岳在临床治疗辨证中,尤其重视虚实辨证.而在虚实之中,更是重视辨虚,推崇补虚强调培本固元,温补元阳,滋补真阴.故在<新方八阵>中首列补阵,共创制新方29首,而且以"大补元煎"、"左归饮"为群方之首.在立方选药方面,张岳用得最多的是人参和熟地.至今,临床上治疗多广泛采用张氏补气、养血、滋阴、健脾、补肾等扶正固本方,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雍履平 《中医杂志》2003,44(7):556-557
明代医家张景岳根据《内经》人生四十,脏腑经脉其盛已定,腠理始疏的生理规律,提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景岳全书》,下同)的观点,目的是在“再振根基”,有可能使后半生得到强健。此种主张,对于今天中年人修养身心,亦有现实意义。1 养元神张景岳云:“在人曰神志,故日事其神者神去之,体其神者神居之,知生气之主在乎心,此无神之不可不养也。”就是说,神志为心所主,用心过度,可以伤神,平衡心理,可以养神。其实,神志虽为心主,但包涵精神活动的两个方面。神系心的部分功  相似文献   

17.
和法应用杂谈310009浙江中医学院何赛萍,徐晓东和法的确立首推汉代张仲景。其在《伤寒论》中所记载的小柴胡汤证,是用和法的典型,《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对小柴胡汤证的病机解释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  相似文献   

18.
席崇程  张杰  高先阔  王彤 《北京中医药》2017,36(11):1015-1017
《新方八阵·和阵》充分体现张景岳调和之道,既是对张仲景和解法的继承发扬,又是其结合临床医案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性疾病的治疗中可起立竿见影之效,且和阵所列方剂药性平和,既能防止药过其处,损伤正气,又可防止疾病反复。《新方八阵·和阵》体现了张景岳补而和之、温而和之、行而和之、凉而和之4个方面的用药特点与制方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 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謇语涩、口角流涎等症所创立。原方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红花一钱组成。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方有促进侧枝循环、扩张脑缺血区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  相似文献   

20.
就仲景《伤寒论》"误吐、吐法禁忌症"条文,从现代中药不良反应角度,对其"变证"的临证特点、分类、机理及救治方法试做分析和探讨,并初步归纳"吐法禁忌"12种,提出《伤寒论》是已隐函中医学业"药物警戒观"警示医者决不能以药试病,错投误治,有助于提高中药疗效、防止中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