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萄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内炎症性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NIU的发病机制暂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是由T淋巴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过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包括IL-6、IL-12、IL-17、IL-22、IL-23等,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者们针对这些因子进行了靶向抑制药物的研发及一系列临床研究。本文对抗TNF-α制剂、IL抑制剂应用于NIU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4.
视网膜前膜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的表达。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9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时剥离的ERM进行观察。
结果
IL-6、TNF-α分别在12例和15例ERM中表达,尤其以细胞外基质中明显,二种细胞因子在9例ERM中同时表达,仅有1例ERM中细胞内表达IL-6。
结论
IL-6、TNF-α参与了PVR的发生。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219-221) 相似文献
5.
Rifat Rasier Ozgur Artunay Uzay Gormus Erdal Yuzbasioglu Alper Sengul Amber Senel Kukner Murat Oncel Halil Bahcecioglu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365-2369
目的:测量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行玻璃体切除术(PPV)患者玻璃体样品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并探讨其对DR的影响。方法:将伊斯坦布尔Bilim大学眼科系的57例(57眼)DR患者和22例黄斑裂孔未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所有79例患者行3切口,20G PPV。PPV手术眼内灌注前,用Vitrector抽吸0.5mL玻璃体样品并稀释。样品转至冷藏室,存放在-70℃。IL-8和TNF-α的测量结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pg/mL为单位计算。结果:DR患者玻璃体样本中IL-8水平[82.7891±74.08700(0.08-307.0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9805±3.77546(0.08-18.53)pg/mL](P<0.001)。同样,DR患者TNF-α水平[18.0007±13.90015(2.32-51.11)pg/mL]也显着高于对照组[1.7005±1.26949(0.1-5.17)pg/mL](P<0.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TNF-α和作为炎症和血管生成介体的IL-8水平在DR患者玻璃体样本中明显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13例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SIL-2R的含量,结果表明:病人组sIL-2R为290.2±167.4u/ml,对照组为184±21u/ml,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sIL-2R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与sIL-2R有密切关系。该结果提示sIL-2R可能是通过阻断IL-2的活性,抑制IL-2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造成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导致葡萄膜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葡萄膜炎患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时患者机体免疫状况及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改变,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23例葡萄膜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含量,并与20例健康献血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患者血清及培养上清sIL-2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葡萄膜炎的发病及发展与T细胞的激活和血清sIL-2R含量升高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1与肿瘤坏死因子-α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近年研究证实二者在角膜、视网膜等眼部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参与多种眼部疾病病理过程,如在干眼症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病理性升高,且参与慢性变应性结膜炎的发病,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和血清中二者含量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用肿瘤坏死因子-α阻滞剂治疗葡萄...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细胞因子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细胞因子及其网络的特点为明确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就目前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γ-干扰素在急性前葡萄膜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增加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的过程,进而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炎症反应是DR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的检测2型DR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质量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9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VEGF、IL-2和TNF-α的质量浓度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根据散瞳后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将实验组分为无DR组30例、单纯性DR组30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0名。结果无DR组、单纯性DR组、PDR组血清中VEGF的质量浓度为(217.35±27.87)、(298.31±49.26)、(341.23±40.18)ng/L,IL-2的质量浓度为(12.12±1.57)、(16.43±2.26)、(21.36±0.86)ng/L,TNF-α的质量浓度为(11.63±0.94)、(17.52±0.65)、(22.01±0.87)ng/L,与对照组VEGF、IL-2和TNF—α的质量浓度(193.46±37.39)、(8.99±0.57)、(7.31±0.52)ng/L比较,4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6.380,P〈0.01;F=120.370,P〈0.01;F=99.840,P〈0.01)。对照组、无DR组、单纯性DR组与PDR组血清VEGF、IL-2、TNF—α的质量浓度有依次增加的趋势。各组患者血清中的VEGF、IL-2、TNF—α质量浓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49,P〈0.01;r=0.631,P〈0.01)。无DR组、单纯性DR组、PDR组间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F=137.230,P〈0.01);各DR组血清中VEGF、IL-2、TNF-α质量浓度组与病程均呈正相关(r=0.791,P〈0.01;r=0.665,P〈0.01;r=0.632,P〈0.01)。结论VEGF、IL-2及TNF-α存DR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内毒素诱导的C3H/HeN小鼠的前葡萄膜炎模型中房水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10、干扰素-y(interferon-γ,IFN-γ)的浓度,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180只C3H/HeN小鼠,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150),将霍乱弧菌内毒素(18 001株,古典生物型,小川血清型)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终浓度为2×103g·L-1,实验组小鼠足底注射100μL制作内毒素诱导的前葡萄膜炎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诱导后4 h、8 h、16 h、24 h、48 h断颈处死实验组小鼠(各30只).以10只小鼠为一单样本,微量进样器抽取前房水;眼球摘除后微量进样器于眼窝处取外周血.对照组于注射生理盐水后即刻处死小鼠,样本收集方法同实验组.微球流式技术栓测小鼠房水及血清中TNF-α、IL-1、IL-6、IL-10、IFN-γ的浓度.结果 所有实验组小鼠均成功诱导出急性前葡萄膜炎.在小鼠房水中,TNF-α于4 h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4 h、8 h、16 h及24 h时,在房水和血清内的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L-1、IL-6在血清中均于16 h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P=0.001、0.000);且诱导后各时间点在房水内的浓度均高于血清.IL-10在房水中于24 h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相同时间点血清内的浓度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3).IFN-γ于4 h、24 h在房水和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32).各细胞因子在房水中的表达变化基本与炎症进程相符.结论 细胞因子在眼内炎症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网络调控将成为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5.
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葡萄膜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膜炎系眼内炎症的总称,病情反复发作,且治疗比较棘手,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目前认为葡萄膜炎的发病与葡萄膜自身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学认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参与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性细胞因子,阻断TNF-α的生成和活性,可抑制视网膜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本就目前TNF-α及抗TNF-α在葡萄膜炎发病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血T淋巴细胞(T--LC)亚群、白细胞介素一2(IL一2)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变化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9例分化型及21例未分化型Rb患者进行血T-LC亚群、CD4、CD8及IL-2、TNF含量检测,并与20例正常者作对照。结果 两型血T-LC亚群、CD4、IL-2及TNF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者(P<0.01);未分化型CD8高于正常者(P<0.05),而CD4/CD8比值则低于正常者;两型间CD4、IL-2及TNF含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 Rb患者存在免疫异常低下,以未分化型低下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水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从兔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水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的活性及动态变化,探讨它们对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青紫蓝兔27只,分为晶体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组;晶体囊外摘除术组;正常对照组。于术后1、3、7和14天抽取房水,采用ELISA双层夹心法检测TNF,采用MTT比色法检测IL-1。结果房水TNF含量和IL-1活性在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术后第1、3、7及14天高于正常对照组,TNF含量在术后3、7、14天,IL-1活性在术后1、3天高于晶体囊外摘除术组(P<0.05)。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第7~14天房水TNF含量最高,术后第3~14天IL-1活性最高。结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水TNF和IL-1在术后早期眼内炎症反应中作为炎症介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Infliximab治疗大鼠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只.A、B两组大鼠左眼玻璃体内注射牛血清蛋白诱导建立葡萄膜炎模型,C组不造模.造模成功后A组大鼠玻璃体内注射10 g·L-1 Infliximab 0.1 mL,B、C组注射生理盐水0.1mL.于造模前及造模成功后7d、14 d、21 d行大鼠活体眼部检查,并抽取房水,ELISA法检测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含量,同时摘取眼球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造模前,各组大鼠房水中TNF-α和IL-2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7d,A组和B组大鼠房水中TNF-α和IL-2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均较C组高(均为P<0.05).造模后14d、21 d,A组大鼠房水中TNF-α含量为(331.49±74.40)ng·L-1、(164.59±69.49) ng·L-1,B组为(589.15±113.45) ng·L-1、(347.48±84.38)ng·L-1,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大鼠房水中IL-2含量为(35.74±14.87)ng·L-1、(31.58±16.94)ng· L-1,B组分别为(74.16±18.04)ng·L-1、(69.48±20.73)ng· L-1,两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造模后21 d,A组炎症反应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 Infliximab能显著抑制葡萄膜炎大鼠模型房水中TNF-α、IL-2的产生,减轻大鼠眼部炎症反应和病理损害,对葡萄膜炎有较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前房水中细胞因子的浓度,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型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患者21例(21眼)为患病组,并选取同期住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9例(19眼)为正常对照组。将所有入选病例通过酶联免疫技术测量前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NF-α在患病组患者前房水中的浓度平均为(29.1±13.9)pg.L-1,而在正常对照组患者则为(19.8±7.2)pg.L-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IFN-γ在患病组患者前房水中的浓度平均为(36.6±27.5)pg.L-1,而在正常对照组患者则为(14.6±12.9)pg.L-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白细胞介素-10在患病组患者前房水中的浓度平均为(2.4±2.7)pg.L-1,而在正常对照组患者则为(3.3±3.9)pg.L-1,2...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介素6(IL-6)不仅通过直接与特异的受体结合发挥多种功能,而且可以诱导分泌IL-17的致病性辅助性Th17细胞的分化.它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2].而IL-6在VKH综合征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为了解IL-6在VKH综合征中的作用,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了一组不同时期VKH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6和IL-17的含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