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英平 《吉林医学》2012,33(23):5088-5089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栓塞治疗方法,积极入院宣教,手术前后进行合适的护理,合理出院指导。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配合后,提高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使患者接受治疗,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单发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85例行夹闭手术的颅内单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术后的症状、体征、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复查情况、有无动脉瘤再出血等来评估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所有285例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83.5%,预后不良率为16.5%,死亡率为4.2%。196例中长期随访时(平均57.5个月),预后良好率为84.2%,预后不良率为15.8%,死亡率为3.6%。1例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再出血率为0.5%。104例患者术后复查各类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有1例患者动脉瘤复发,1例疑似复发,余未见异常。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和迟发性缺血性障碍(delayed ischemic deficits,DID)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开颅手术夹闭作为一种预防颅内单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更适合于临床状态好(Hunt-Hess分级低)的患者。预防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避免DID及术中应用Doppler血管超声能够提高手术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27例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多采用改进的Y asarg il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解剖动脉瘤颈,稳妥地夹闭瘤蒂,必要时行瘤体切除或瘤颈加固。结果:本组27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因瘤体巨大故在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治愈率为92.5%。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7.3%。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有预见性地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时的重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4.
丁美修  王秉玉 《上海医学》1993,16(7):387-389
1967~1992年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动脉瘤109个)。直接开颅手术的近期效果:优级60%,良级16%,差级13%,死亡11%。远期随访优级72%,良级16.9%,差级4.5%,死亡6.7%。与近期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的处理等,与术前的临床分级状况的关系尤为密切。远期预后与年龄、出院时的状况以及康复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5.
6.
颅内动脉瘤人群自然发病率约10/10万,多以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致死、致残率高,有人统计自发SAH中51%~80%,是动脉瘤性的。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二种: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目前夹闭瘤颈仍然是治愈动脉瘤的金标准。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我科2004年1—10月开展动脉瘤夹闭术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医学》2005,26(2)
  相似文献   

8.
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占颅内动脉瘤的8.0%~37.7%,以2个多见,特别是双侧后交通动脉瘤,3个动脉瘤仅占3.4%~3.9%。MIA不但增加了出血的概率,而且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探讨其治疗方法及策略仍是目前脑血管病研究的一个重点。现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治疗的18例MIA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彩峰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3):298-298,30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颅内动脉瘤麻醉资料。40例为大脑前循环动脉瘤,5例为后循环动脉瘤。均拟择期夹闭术,麻醉以静吸复合为主。有42例用降压药行控制性降压完成手术。9例在麻醉诱导前开始微泵持续静注尼莫地平的方法防止脑血管痉挛和术后脑梗死。术中监测ECG、MAP、HR、NIBP、SpO2、PETCO2等。结果:麻醉及降压效果满意,行动脉瘤夹闭41例,夹闭加切除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术前准备必须充分,麻醉药物及控制性降压药选择原则要考虑对脑局部的影响。围术期进行脑保护重要性在于降低术后动脉痉挛和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介入植入电解可脱弹簧圈术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瘤腔致密栓塞16例,栓塞90%以上7例,栓塞85%~90%2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半年内再次出血2例,在外院行GDC致密栓塞,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余患者无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近期疗效佳的优点,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978~1987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23例,施行直接手术治疗的21例。年龄27~69岁,50岁以上者占47.6%。21例中颈内动脉瘤17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术前状态Ⅱ级10例、Ⅲ级10例、Ⅴ级1例。治疗佳良率为85.7%,21例中仅1例大脑中动脉瘤死亡,该例术前状态为Ⅴ级,病死率4.8%。本文对手术入路、动脉瘤的处理,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防及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张茂  陈健龙  刘健  赵建农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262-2262,2287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我们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我院2009年3月~6月治疗的7例颅内动脉瘤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回顾研究管内介入栓塞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3月到2012年03月在我院行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8例,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58例患者基本栓塞致密无再出血,其中57例恢复良好,1例肢体发生行动障碍.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使用栓塞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口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开颅手术处理动脉瘤的术后护理特点和方法。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2月27例动脉瘤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其围手术期特点,如患者的病情变化,引流管护理。做好心理护理,促进早日康复。结果: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未出现出血或再出血。结论:术后的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有极重要的影响,正确妥善细致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55例显微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手术技巧的提高、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对于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尤为重要。现将本院对1995年10月至2002年12月55例动脉瘤患者的显微手术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原因,致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随着影像学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对我院2000年6月至2006年5月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颅内动脉瘤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颅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脉瘤称为多发动脉瘤,其发生破裂的概率高于单发动脉瘤,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诊断有一定难度,治疗上尚存在一些争议.笔者对近5年来20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处理方法作一报道,以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31例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判断疗效。结果 优(无任何功能障碍)25例;良(有经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差(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2例,死亡1例。结论 正确把握机会,显微外科手术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 :脑动脉瘤的发生率为人群的 0 .2 %~ 8.9%。长期追踪观察未破裂的脑动脉瘤每年发生破裂的危险性在 1%~ 2 %并伴随每次破裂出血导致 5 0 %的致死率[2 ] 。故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极为重要的问题。而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不影响正常血循环的同时 ,将动脉瘤永远排除在血循环之外。我院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3月先后收治颅内动脉瘤 6 2例 ,现对其显微外科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2 8例 ,女 34例 ,年龄 14~ 71岁 ,平均5 1.3岁。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