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切除复杂鞍区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手术切除复杂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垂体腺瘤14例,全切11例,次全切3例;颅咽管瘤8例,全切4例,次全切4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全切4例,次全切1例。术后视力、视野较术前明显改善11例,无明显变化8例;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8例,无明显变化2例;27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适用于切除鞍上、鞍后及向上突入三脑室的肿瘤。  相似文献   

2.
鞍区及鞍旁脑膜瘤35例显微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鞍区及鞍旁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及手术效果,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至今收治的35例鞍区及鞍旁脑膜瘤,瘤体最大径为3—6.7cm,平均5.36cm,其中单侧额下经纵裂或不经纵裂入路切除18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17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 I、II)31例,近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颅高压症状均有缓解,18例有视力视野障碍者,改善11例,无改变5例,变差2例。结论:对于鞍上向前方、上方生长以及鞍内脑膜瘤甚至向蝶窦内生长者,可以采用单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而对于向侧方或后方生长的鞍区脑膜瘤,可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肿瘤暴露,全切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额外侧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鞍区肿瘤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30例,全切19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3例;鞍结节脑膜瘤10例,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3例;颅咽管瘤8例,经终板入路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4例。结论额外侧经侧裂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解剖外侧裂及鞍区诸脑池,能充分显露前颅底及鞍区结构,适用于大部分鞍区肿瘤手术。  相似文献   

4.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鞍结节脑膜瘤。肿瘤大小2.5-6cm,病人均表现为视力减退。均行开颅手术,单侧额下入路14例,翼点入路8例,双额经纵裂入路3例。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9例,Ⅱ级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改善16例,无变化5例,视力减退4例。结论 应用恰当手术入路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大多数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全切除,并改善病人视力。  相似文献   

5.
双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例鞍区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的手术要点和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者5例,其余均Ⅱ级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改善9例,视力无变化1例,视力恶化1例;术后短暂性轻度尿崩5例.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均为术前双侧视力显著下降且病程超过3年者.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对鞍背和三脑室下部、海绵窦均有良好暴露.术中严格遵循先断肿瘤基底或离断基底大部后再在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之间的潜在蛛网膜间隙、蛛网膜束带分离切除肿瘤是提高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和鞍区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做3.0 cm×2.5 cm包括眶缘及部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窗;应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底和鞍区肿瘤28例.结果:28例肿瘤全切26例,2例垂体瘤行次全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24个月,全切肿瘤无复发.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能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前颅底和鞍区病变.  相似文献   

7.
周志武  衣志刚  王小龙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097-1098,1108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操作技术及预后。方法:采用CT及MRI扫描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对32例鞍区脑膜瘤行手术切除,瘤体最大径为3~6cm,其中单侧额下入路切除13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19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颅高压症状均缓解,18例有视力视野障碍者,改善15例,无改变3例。结论:对于鞍区脑膜瘤向鞍上前方、上方、鞍内甚至向蝶窦内生长者,可以采用单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而对于向侧方或后方生长的鞍区脑膜瘤,可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肿瘤暴露,全切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鞍结节脑膜瘤患者采用经纵裂入路和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研究组采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切除有效率、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切除有效率高达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64%(P<0.05)。术前,两组患者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结论: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显著,切除有效率高,神经功能改善良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鞍结节脑膜瘤是鞍上常见肿瘤,常累及视神经,首发症状多为视力损伤,切除肿瘤的同时提高或保留患者视力尤为重要。方法:对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手术的2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impson分级来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手术切除肿瘤达到Simpson Ⅰ级7例,SimpsonⅡ级切除14例,SimpsonⅢ级切除1例;视力好转18例,视力无减退2例,视力恶化2例,嗅觉丧失2例,减退4例,无手术死亡患者。结论:眶外侧锁孔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创伤小,对视神经和嗅觉功能保护更好。  相似文献   

10.
对10例鞍结节和5例鞍膈脑膜瘤经翼点入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切除)13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视野改善9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尿崩5例,最后均恢复正常。认为鞍结节和向前生长的鞍膈脑膜瘤经双侧额部纵裂入路能获得良好暴露和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刘顶新  郭西良  张圣邦  马奎  姜国伟  钱锋 《安徽医学》2010,31(11):1343-1344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3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分别采取右侧额下入路4例,双侧额下入路2例,纵裂入路2例,翼点入路5例。所有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切除,术后随访1年。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onⅠ级)8例,次全切除(SimponⅡ级)5例。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9例,1例视力无改变。术后视力下降2例经治疗后改善。1例出现一过性尿崩,1例双目失明,头痛症状部分或完全消失,无一例死亡。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在综合肿瘤的部位、术者的经验等因素的基础上个体化地选择手术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眶翼点入路在显露和切除鞍区及其附近部分病灶的优势。方法:经眶翼点入路切除颅底肿瘤14例,其中颅咽管瘤4例,巨大垂体腺瘤4例,海绵窦旁蝶骨嵴脑膜瘤3例,颅眶沟通型神经鞘瘤2例、淋巴瘤1例。结果:全部病灶均获满意显露,实现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尿崩症4例,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各1例,1例右视力从术前的0.5m指数变为全盲。无颅内感染,无脑脊液漏,无手术死亡。结论:眶翼点入路使翼点入路通道向颅底进一步扩展,脑牵拉小,显著增大了鞍区及周围结构的显露,尤其适宜于鞍上后、鞍旁较大病灶和颅眶沟通性病灶的显露和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3例的资料.结果 根据CT和MRI显示肿瘤的大小,采用经额下纵裂、翼点和单侧额下3种不同手术入路.其中行肿瘤全切除术17例,次全切除术6例;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9例,中度致残者2例,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者2例.结论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术中对鞍结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和显微外科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其中额下入路19例,翼点入路14例,额下-翼点联合入路7例,眶上锁孔入路6例。结果46例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42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4例。手术后视力改善39例,无改变5例,视力减退2例。结论适宜的手术入路和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行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术的3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9例术后视力、视野均有改善,1例视力未见明显好转;出现一过性多尿和脑脊液鼻漏各3例,均被及时发现并控制。结论:针对性地术前护理,术后并发症的有效预防是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旁脑膜瘤18例。肿瘤全切除14例(78%),4例因肿瘤包裹颈内动脉或和入侵海绵窦,仅行次全切除;无死亡,全组术后Karnofsky记分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作者认为,本入路便于广泛切除颅底受浸润骨质,毋须牵拉脑组织或牵拉甚微,便可对海绵窦侧壁与其邻近区域提供极好显露,对切除鞍旁脑膜瘤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7.
眶上翼点入路处理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 结近5年来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7例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鞍结节脑膜瘤9例和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8例。结果:大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的11例患,术后4例明显好转,2例改善,4例无变化,1例较术前恶化。结论:眶上翼点入路在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处理中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技术以及安全性有效性,特别关注术后视力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连续收治的21例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前纵裂分离时在显微镜高倍放大视野下锐性逆向分离,且要分离足够开,从大脑前动脉膝部至蝶骨平台,必要时可同时在第一间隙和第四间隙操作切除突入三脑室底的肿瘤,而不牵拉视交叉和三脑室底。肿瘤切除从中线开始,先分离阻断肿瘤基底部血供,蛛网膜内瘤内分块切除减压,分离肿瘤和神经之间的蛛网膜界限,依次分离视力较差侧、视交叉、视力较好侧,最后分离垂体柄以及脚尖窝的肿瘤,注意保护蛛网膜界限完整。评价术前、术后视力变化以及肿瘤是否全切。结果:随访3个月~58个月,肿瘤全切19例(SimpsonⅡ级),1例复发。2例大部切除。21例病人中,视力好转15例,没有变化5例,1例恶化。2例额叶静脉梗塞性出血。结论:尽管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也较短,本研究结果基本可以说明前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是安全有效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1年显微手术治疗的6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根据肿瘤大小、主体生长方向、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等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结果51例鞍结节脑膜瘤经翼点入路,6例经额下入路,5例经额下翼点联合入路。SimpsonⅠ-Ⅱ级切除肿瘤55例(88.7%),SimpsonⅢ级切除7例(11.3%)。术后恢复良好者51例,优良率为82.2%;中度残疾6例(9.7%);重度残废2例(3.2%);死亡3例(4.8%)。结论详细的术前准备和个体化的手术入路以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巧,充分囊内切除肿瘤,术中注意视神经及重要血管的保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赵普学  王新军 《铁道医学》1995,23(5):271-272
鞍区肿瘤30例,根据CT及MR扫描显示的肿瘤与鞍瘤与鞍窝的关系,分成二组,并依之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或经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全切除16例(53.3%)次全切除14例(46.7%),其中垂体腺瘤16例,颅咽管瘤11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治疗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结合文献讨论了两种手术入路的指征及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