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结肠血管扩张症是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其病理特点是粘膜下血管异常扩张、瘀血及多灶性粘膜出血,多发生于老年人,是血管退行性变所致。报告手术治疗7例。2例术后发生了再出血,系由于内镜、血管造影及手术探查所见病变部位不一致,而术者过于相信手术所见,忽略了该病的病理特点,造成切除范围不够,术后发生再出血。提出切除范围应该包括内镜、血管造影及手术探查任何一种检查所发现的病变部位,至少应该是此三者发现病变范围的相加,以防再出血。结肠血管扩张症@张仲良  相似文献   

2.
张仲良  王宇 《北京医学》1996,18(3):134-136
结肠血管扩张症是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其病理特点是粘膜下血管异常扩张,瘀血及多灶性粘膜出血,多发生于老年人,是血管退行性变所致。报告手术治疗7例,2例术后发生了再出血,系由于内镜,血管造影及手术探查所见病变部位不一致,而术后过于相信手术所见,忽略了该病的病理特点,廷民切除范围不够,术后发生再出血。  相似文献   

3.
罗中尧  郑鑫华 《浙江医学》1996,18(2):124-124
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结肠疾病较多,但以大出血为首发症状者并不多见。近两年我科连续收治因结肠疾病引起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病人4例,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例1:女,16岁.反复鲜血便1周,最多1次量达500ml,伴晕厥。在外院保守治疗,因出血不止转来我院。在急诊室又多次便血达200ml。血管造影发现结肠肝曲内有异常血管分布,急症手术时发现有1枚1cm×2cm分枝状息肉,出血,作局部切除。病理检查诊断为幼年性息肉。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4.
肠道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志勇  焦哲  陈治平 《上海医学》1999,22(8):475-477
目的 探讨肠道血管病变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例肠道血管病变所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24次,第一次SMA造影发现肠道血管病变者为88.2%(15/17)。9例非手术治疗。10例手术治疗者共行15次手术,其中3例行2次手术,1例行3次手术。最后手术方式: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左关结肠切除术1例,空肠部分切除术4例。结论选  相似文献   

5.
黄小民 《浙江医学》1996,18(4):224-225
结肠血管畸形又名结肠血管扩张症,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我院近5年来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结肠血管畸形12例,以下就其内镜下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讨论。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60~74岁.平均64岁。12例均有便血史,便血时间4天~7年;表现为反复间歇性血便呈黑红色,其中7例伴有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血管畸形部位:升结肠起始部9例,其中合并末段回肠1例,伴有回盲部小息肉2例;  相似文献   

6.
下消化道血管畸形出血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本文分析我科收治9例的术前诊断及治疗。1临床资料1.1病例: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27-76岁。临床表现均有黑便史3天~5年,以及贫血,但无呕血史。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回肠远端血管扩张症4例,回盲部及升结肠动静脉畸形2例,回盲部毛细血管瘤3例,其中1例合并右半结肠毛细血管瘤。1.2治疗:本组均因保守治疗止血效果不佳而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作远端回肠节段切除术,2例行末端回肠和回盲部切除术,3例行回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皆治愈,未再出血。2讨论:不消化道血管畸形大致分为3…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血管异常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分析血管异常所致下消化道出血22例的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血便、黑便为主,12例入院时伴有贫血。经钡餐、电子内镜、血管造影多项检查,确诊为血管异常所致的下消化道出血。肠镜检出9例,肠系膜动脉造影检出13例。病理及手术证实血管发育不良13例,动静脉畸形6例,门脉高压相关肠血管病变3例。血管病变与出血灶位于小肠占72.7%(16/22)、右半结肠占18.2%(4/22),合并回肠结肠病变占9%(2/22)。3例内科治疗血止,19例经手术治疗,出血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早期肠镜检查与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及诊断。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对控制出血有效,复发再出血率低。  相似文献   

8.
尹君  罗军  靳雪广 《当代医学》2008,(17):73-7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5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 D8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5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 D8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便诊断原发疾病。方法:搜集我院资料完整的先天性细小结肠症患者9例,就其临床及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经X线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肠梗阻,其中高位小肠梗阻3例,低位梗阻6例;8例下消化道造影均表现结肠细小,直径≤1.0 cm。9例均行手术治疗,证实结肠直径在4 mm~1 cm之间。X线诊断小肠闭锁4例;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3例;胎粪性肠梗阻l例;低位小肠梗阻1例;诊断符合率为66.7%。结论:细小结肠症是肠梗阻后的继发征象,X线检查对其原发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怀疑下消化道出血的29例患者进行MSCT增强扫描,并结合MSCT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模式对图像进行分析判断,找出出血部位及供血动脉,与DSA对照来评估MS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显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准确率.结果:①MSCT显示出血部位25例,出血显示率86.2%(25/29).DSA检查发现出血灶22例,出血显示率75.9% (22/29).MSCT对于发现出血部位的敏感性和DSA无显著差异(P>0.05).②MSCT显示以下出血部位:空回肠出血9例,结肠出血16例,诊断肿瘤15例,炎症4例,憩室2例,溃疡2例,血管畸形1例,未明确病因1例.MSCT未见异常的4例DSA均表现阴性.DSA显示的出血部位:小肠8例,结肠14例,术中诊断肿瘤10例,血管畸形1例,其余11例未明确病因.统计结果表明:MSCT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SA(P<0.05).结论:MSCT对于判断下消化道出血部位的敏感性可与DSA相媲美,并且能较准确地进行病因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常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唐兴俊  李虹  陈大勇 《西部医学》2012,24(10):1901-1902
目的探讨术中结肠镜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需急诊剖腹探查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25例患者,在术中进行结肠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地检出了出血部位和原因,其中小肠恶性肿瘤出血7例,小肠良性肿瘤出血5例,小肠溃疡、憩室等其他良性疾病10例,升结肠血管畸形1例,肝曲带蒂巨大息肉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病人需急诊剖腹探查时,术中结肠镜的应用是一种操作简便,定性准确,病变检出率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孙颢  陈佳栋  高友福 《西部医学》2013,(10):1471-1472
目的探讨少见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近十年来由外科诊治的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2例临床资料,分析少见原因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75.0%(12/16),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置钢丝标记定位准确率100.0%(4/4)。纤维结肠镜阳性栓出率25.0%(5/20)。22例中血管畸形16例(72.7%),小肠间质瘤4例(18.2%),结肠憩室2例(9.0%)。出血病灶位于小肠13例(59.1%),住于大肠9例(40.9%)。介入栓塞治疗术治愈血管畸形12例(54..5%),其余病例手术治愈10例(45.5%)。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病灶定位价值很高,经动脉导管放置钢丝标记出血部位对术中找出病灶所在肠段有积极意义,介入栓塞治疗术是血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是治疗下消化道大出血必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34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原因以及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 对于34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纤维内镜、胶囊内镜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增强螺旋CT扫描或剖腹探查术结果.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溃疡性病变最为多见,下消化道出血以肠癌最为多见,65岁以上患者肿瘤发病率高于65岁以下患者.误诊以主要表现为黑便的右半结肠癌误认为上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直肠炎及直肠癌误诊为痔疮或痢疾出血多见.结论 消化道出血病因以溃疡性病变和肿瘤最为常见,老年患者应警惕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特别是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OMOM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8例受检者阳性检出率77.34%(99/128),其中小肠疾病占60例,小肠外疾病39例。胶囊内镜检查时间平均为473min,食管内通过时间平均为96s,胃内通过时间平均为52min,小肠内通过时间平均为249min。在检查记录有效期内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内117例,11例发生胶囊滞留,其中1例糖尿病患者胶囊滞留于胃内,2例胶囊滞留于小肠内肿瘤造成的肠腔狭窄处近端,经手术取出,8例由于肠蠕动减弱胶囊滞留于小肠内。126例胶囊在检查结束后3d内均顺利排出体外。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无痛苦,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认识和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3例,腹痛4例,腹涨2例,无症状4例。病灶分布于胃13例,小肠7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肿瘤平均直径10.3±3.8 cm。病理分型:恶性者21例,良性者2例。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粘膜下富血供肿块,外生性生长为主,边界清晰,肿瘤内部出血、坏死,局部淋巴结转移少见。结论GIST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等为主。CT表现具有典型的特征,CT可作为该病术前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 (JPS) is rare and is present when there are multiple juvenile polyp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usually the colon. The importance of this condition is the associ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an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at a young age.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21-year old male with a two-year history of intermittent rectal bleeding and anal protrusion. Colonoscopy revealed multiple pedunculated cherry red polyps mainly in the left colon. Histology confirmed juvenile polyps. 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olonic symptoms, especially rectal bleeding. 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atients with JPS and patients with an isolated harmatomatous juvenile poly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