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余广  陈雷  白玉雪 《中国医疗前沿》2008,3(11):100-100,9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普遍接受的GIST的诊断概念是: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且表达CD117蛋白。间质瘤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应该涵盖了以前所谓的“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因此,目前我们必须将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由以平滑肌肿瘤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胃肠道问质瘤为主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谢小强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53-95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表现为从潜在恶性到恶性过程,复发和转移十分常见。GIST转移途径与肉瘤相似,主要为血行转移;GIST肝转移机制现在还不明确,可能为其富含血管,易侵入门静脉系统致肝内转移日。GIST远处转移的器官依次为肝、肺、淋巴结和骨,肝转移可占70%。GIST肝转移发生率为15.9%。肝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须与肝脏原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鉴别,光镜下向平滑肌分化的胃肠道间质瘤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较为困难,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临床病史有助于明确诊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发生于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形态学上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镜下很难与典型的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相区别。近20年来,人们对GIST的起源、基因表达及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学诊断及良恶性诊断有了较明确的认识。2003至2005年我们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附1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检查4例,B超检查15例,CT检查14例,小肠造影3例。结呆:15例GIST中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1例。术中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GIST术前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发生于消化道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3%。随着对GIST的逐步认识,诊断手段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杨林 《海南医学》2012,23(5):119-12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n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子胃镜、医学影像学、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应用,电子内镜、CT、MRI以及病理学检查已成为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仍然是目前GIST治疗的最重要的两种治疗手段。本文就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4%。国外报道GIST的年发生率约在10/百万-20/百万,绝大部分位于胃(52%-58%)和小肠(25%-35%),位于结直肠(2.5%-11.0%)与食管(0~5%)者较少。  相似文献   

8.
宋巍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588-159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一步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黄山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GIST)。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占50.0%(12/24);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8%(5/24);腹部肿物,占20.8%(5/24);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占8.3%。全部病例中,CT检查均提示占位性病变,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肿瘤的外形越不规则,越表现为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标本瘤体所在部位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100.0%(24/24)、CD34阳性率95.8%(23/24)。结论 GIST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该病诊断有重要的意义。GIST的确诊还是需要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CD117是GIST最重要的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它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我院自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了16例GIST病人.为进一步提高对GIST的认识,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等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判断其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胃部多见(53/63例),好发于胃体(27例)和胃底(20例)。26例GIST瘤体直径〈5cm,形态规则,多呈类圆形;34例GIST瘤体直径〉5em,形态多不规则,密度多不均匀(31例),多数腔内/外生长(15例)或腔外生长(13例)。CT增强表现,多数呈不均匀强化(44例)和明显强化(47例)。GIST的大小、形态和强化方式等特征与良、恶性相关(P〈0.05)。GIST的生长方式、部位和坏死程度等特征与良、恶性不相关(P〉0.05)。GI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及强化方式与大小相关(P〈0.05)。结论螺旋CT可以检测胃肠道问质瘤的良恶性,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顺  蔡仁桑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942-194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90年代才对其性质逐渐明确的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过去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现大部都归为GIST。近年来,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应用,直至近期发现该肿瘤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及其蛋白表达,其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国内外在该肿瘤的某些方面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肿瘤,以往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学表现将其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等。近10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已证实GIST并不是真正的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而是一种独立的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或单独组成并以原癌基因c-kit突变为特征的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肉瘤。1983年Mazur等首先提出GIST这一概念,10年前Hirota等发现了其分子特征。目前GIST被定义为组织学上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呈束状、弥漫状排列,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巢蛋白(nestin)以及功能未知蛋白(discovered on GIST1,DOG1),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问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往多归为平滑肌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研究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提出GIST实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肿瘤,由于文献中对于GIST的CT表现报道较少,故笔者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肿瘤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彭洪  杨祖奎  林中超 《西部医学》2012,24(2):291-29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RhoA的表达及其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G IST标本中RhoA的蛋白水平表达。结果 RhoA蛋白在GIST组织中呈现高表达,RhoA蛋白变化与NIH分级、肿瘤侵袭转移及黏膜受侵密切相关(P〈0.05)。结论 GIST中RhoA蛋白呈现高表达,并且可能在G IST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2000年1月-2009年9月我院收治GIST患者2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比较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的应用,已证实胃肠道大部分梭形细胞肿瘤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特征。Mazur等[1]于1983年首次提出间质瘤的概念。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可分别来自平滑肌、神经、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以往长期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的发展,对GIST的诊断已有了统一的标准。现将西南医院1999年1月至200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GIST63例报告如下。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刘锦新  韩伟  冯关荣 《广西医学》2006,28(8):1256-125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近几年来临床和病理医师逐渐认识的起源于胃肠壁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肿瘤[1],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病理学概念,以往常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等.现对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12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他们通过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指出GIST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Caial细胞,是腹部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