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 60例脑卒中患者及 5 0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 ,了解有无斑块形成 ,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 脑卒中患者有 5 7例发现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正常对照组 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脑卒中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高频B型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测冠心病病人50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病人57例(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数,统计分析两组病人两项指标的差别;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各部位的IMT均比对照组明显厚(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检测出的斑块数也较对照组多(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的增多与冠心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就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的超声研究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89例作为冠心病组,另选取18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应用Philips IE33二维高频超声仪,通过测量正常对照者和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的内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180例中,仅22例检出斑块,发生率为12.22%。而冠心病组189例中112例检出主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59.26%,与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与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息息相关,值得我们在以后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赵磊 《临床医学》2013,33(2):47-48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拟诊为冠心病患者88例,全部给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其斑块发生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IMT明显增高,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证实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根据超声结果可以判定病变程度,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90例冠心病(CHD)患者的颈动脉,其中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各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均显著增高,其中心脏梗死病组伴有明显的颈内动脉血流参数异常。2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符合率为7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越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越高,双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者全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均大于4。颈动脉管腔狭窄大于50%者占二分之一,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颈动脉管腔狭窄无一例大于50%。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脂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76例老年CHD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138例)和无斑块组(13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 220例疑似CHD病例,全部进行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病例分为CHD组和非CHD组(以冠状动脉狭窄50%为分界线,<50%为非CHD组,≥50%为CHD组),CHD组患者158例,非CHD组患者62例,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结果 CHD组患者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非CHD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CHD组,Hcy显著低于非CHD组。IMT、Crouse及Gensini积分随病变程度增加而显著升高。IMT≥1.0预测CHD的诊断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72.6%,阳性预测值为88.6%,阴性预测值为63.4%。结论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与CHD的病情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筛查CHD及评价治疗疗效的指标,且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性、准确度高等优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随着超声诊断医学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临床检测颈动脉斑块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来,传统的超声技术日趋成熟,新的超声技术不断涌现,它们在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大小、成分及稳定性等方面各有优劣。现就超声各种诊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高频超声评论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探讨颈动脉作淡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表窗口的可行性。方法:用高频超声测量正常人和1、2、3支冠脉狭窄组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和血流频谱测值。结果:冠脉病变组IMT值显著高正常组,但冠脉病变组之间无差异。冠脉病变组的斑块发生率、斑块面积和Crouse积分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四组患者4的血流频谱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患者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58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 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血脂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6个月后,TG、TC、LDL-C、IMT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而HDL-C呈显著性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6个月后,TC、LDL-C呈显著性下降(P<0.05),IMT下降及HDL-C的升高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之间比较,40 mg/d阿托伐他汀较10 mg/d更能显著性降低TC、LDL-C水平及IMT(P<0.05),但升高HDL-C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高剂量组中有1例患者于4个月时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复查后未达到正常值的2倍。结论:10 mg/d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而长期服用40 mg/d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安全及有效调脂的基础上,稳定并消退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无创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比较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探讨IMT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的137例患者根据血管病变分为4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31)、单支病变组(n=36)、双支病变组(n=33)、3支病变组(n=37),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1周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测定其生化、血脂水平,测量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计算体重指数,并记录其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变的加重,其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曲改善老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老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1例)与对照组(22例),分别给予红曲口服及予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月行颈部血管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斑块积分,同时测定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治疗3月、6月查肝肾功能、肌酶、血常规,并记录有无肌无力、肌痛、肌溶解等临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月后,两组IMT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斑块积分、ET-1、TG、TC、LDL-C均降低,NO及 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明显低于对照组(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红曲可能通过调控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老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逆转,疗效确切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何艳  高炜  王贵松  洪涛 《临床荟萃》2005,20(14):784-786
目的了解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病变(ARAD)与冠心病(CAD)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CAD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行肾动脉造影,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肾动脉狭窄≥25%~50%、>50%~75%、>75%~100%的3组患者CAD的发生率分别为86.2%、90.4%、81.8%(P>0.05),而各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P<0.05);CAD患者中肾动脉狭窄>50%的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严重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比例明显高于肾动脉狭窄≤50%的两组患者(P<0.05)。结论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病变,而不是狭窄程度可以预测CAD及其严重程度,但明显肾动脉狭窄可能增加CAD患者严重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10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根据CAG和IVUS检查有无冠状动脉改变及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38例)、不稳定斑块组(33例)和无疯块组(36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的Lp—PLA2水平,分析血清Lp-PLA2水平与IVUS检查指标包括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重构指数的相关性。结果: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Lp-PLA2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血清Lp-PLA2与斑块纤维帽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31,P〉0.05),但与偏心指数和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79,P〈0.01;r=0.6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不稳定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股动脉斑块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动脉斑块声像特征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价值。方法 选取冠心病伴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患者72例,分为NSTE-ACS组(n=42)和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组(n=30),行CEUS、三维超声及灰阶强度定量分析,检测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斑块体积、形态特征及回声灰阶强度(EL)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STE-ACS组斑块EI、形态不规则斑块比例高于CIS组,EL低于CIS组(P均<0.05)。颈动脉和股动脉斑块EI、EL和形态分类均与NSTE-ACS具有相关性(P均< 0.05)。股动脉斑块EI、EL为NSTE-ACS的危险因素(OR=1.222、1.177,P<0.05)。颈动脉斑块EI、EL诊断NSTE-AC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757(P均< 0.001),股动脉斑块EI、EL的AUC分别为0.814、0.774(P均< 0.001)。结论 股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态特征和内部回声均与NSTE-ACS存在相关性,且较颈动脉更强;多种超声技术联合评价股动脉斑块声像图特征有望成为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筛查冠心病高危患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哈尔滨市第四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彩超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动脉内膜增厚组23例、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26例,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70%)28例,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1]23例。所有入选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B)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结果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吸烟、饮酒、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ApoB、Hcy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对除外血脂的相关危险因素校正后,做颈动脉狭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经校正后,饮酒[OR=1.247(95%CI:0.626~1.958),P=0.043]、Hcy[OR=3.163(95%CI:1.824~4.772),P=0.045]、收缩压[OR=1.286(95%CI:0.688~2.005),P=0.027]、HbA1c[OR=3.671(95%CI:1.904~6.630),P=0.011]、ApoB[OR=1.717(95%CI:1.005~2.634),P=0.036]、LDL-C[OR=1.516(95%CI:0.968~2.489),P=0.024]、TC[OR=1.403(95%CI:0.801~2.343),P=0.030]和TG[OR=1.342(95%CI:0.712~2.198),P=0.019]都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严重狭窄程度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严重狭窄程度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的运动速度、应变率及扭转运动。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71例受检者分为冠心病组45例及正常组26例。在速度向量成像模式下,分别取左颈总动脉距颈内外动脉分叉处1.5cm及2.5cm处两个短轴切面,勾画动脉内膜,分析颈动脉壁的运动速度及应变率,并计算其扭转角度。结果45例冠心病患者左颈总动脉各壁运动速度及应变率大于正常组(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壁的扭转角度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测量患者颈动脉壁的运动速度及应变率,可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并有望成为预测冠心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王全懂  李松  杨华 《临床荟萃》2015,30(12):137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表达水平与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关系,评价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有颈动脉内膜(IMT)增厚或颈动脉斑块的入院患者126例,同时记录患者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浆 Hcy 及 hs-CRP 表达水平。结果依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声学特点,126例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7例、稳定斑块组44例及易损斑块组45例。3组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损斑块组血浆 Hcy、hs-CRP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2.32±8.60)μmol/L,(9.78±3.16)mg/L,(3.28±0.31)mmol/L]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14.26±4.22)μmol/L,(4.32±3.56)mg/L,(2.32±0.44)mmol/L]及内膜增厚组[(14.02±4.61)μmol/L,(4.22±2.37)mg/L,(2.28±0.60) mmol/L ],稳定斑块组及内膜增厚组 Hcy、hs-CRP 及 LDL-C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浆 Hcy、hs-CRP 水平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905、0.870,P <0.01),Hcy、hs-CRP 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越不稳定。结论血浆 Hcy、hs-CRP 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测定其表达水平可能对斑块易损性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