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24例肝硬化病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近年来我国肝硬化病因的特点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4年12月824例肝硬化出院患者的病因。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504例(61.17%),酒精性肝硬化73例(8.86%),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152例(18.45%),自身免疫性肝硬化19例(2.3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者31例(3.76%)。按时期分为前6年和后5年分别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由66.67%下降到57.65%,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酒精性肝硬化由2.49%增加到12.9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由1.56%增加到5.19%,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由1.25%增加到2.98%,均随时间呈增加趋势。本组患者中139例(16.87%)合并原发性肝癌,其中128例为乙肝后肝硬化,9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结论虽然乙型病毒性肝炎仍然为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但是酒精性肝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预后与乙肝后肝硬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海南省陵水黎族地区县人民医院肝硬化患者病因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在陵水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且居住地址在陵水县并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病例完整病例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患者病因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在375例肝硬化患者中有233例患者肝硬化病因为乙型病毒性肝炎(62.13%),其次为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C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和并发症种类≥3是患者预后欠佳的危险因素.结论:海南省陵水县肝硬化患者以乙型肝病毒感染和酒精性肝炎最为常见.在临床工作中,加强乙型肝病毒感染监测和管理,有效控制饮酒,一旦确诊为肝硬化,应争取时间给予积极治疗,减缓患者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2月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8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邻年龄组的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病原因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病率分列前三,先天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及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率较少。 相似文献
4.
甲胎蛋白(AFP)首先被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对于原发性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随着方法灵敏度的提高,发现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AFP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为了进一步了解AFP的临床意义,本文作者观察了12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AFP水平.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与低钙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低钙血症的发生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地对比分析我院收治的23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血清钙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血清钙水平(1.96±0.19)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39±0.19)mmol/L(P<0.01),Chi1d-Push分级后B、C级患者的低钙血症发生率高于A级,三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组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临床症状不典型,其发生及严重程度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218例肠梗阻病因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宝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248-250
目的对肠梗阻病因变化及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18例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50岁组112例,>50岁组106例。结果在≤50岁组中,粘连53例(47.3%),肿瘤41例(36.6%),在>50岁组中,粘连42例(39.6%),肿瘤47例(4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治疗139例,包括88例肿瘤性肠梗阻和39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并发症在>50岁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50岁组(P<0.01);术后病死率7.8%。结论粘连和肿瘤是现阶段肠梗阻的主要病因,肿瘤的发病率上升明显,应予以重视;粘连性肠梗阻首选非手术治疗,肿瘤性肠梗阻可选择手术治疗,但应注意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监测和处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维、汉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初步探讨维、汉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改变的特点及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维、汉2型糖尿病患者67例,收集一般资料,用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腰椎椎体、左侧股骨近端后前位及非优势侧桡骨远端骨密度,测定生化指标.结果:30例维吾尔族糖尿病患者和37例汉族糖尿病患者,在腰椎、股骨、桡骨远端任一部位发生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的人数无差别.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腰椎骨质丢失者更多;糖尿病病程越长者在桡骨远端发生骨质丢失者更多;年龄越大者在股骨近端和桡骨远端发生骨质丢失者更多.经单因素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丢失的程度与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和碱性磷酸酶有关.结论:本研究中维、汉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骨密度丢失情况相同.按性别、病程、年龄分层后发现不同部位发生骨质丢失的情况不同.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和碱性磷酸酶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