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原因及对预后影响。方法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前后的HBVDNA水平、HBV变异情况和HBV变异前后肝功能变化进行随访检测;术后肝功能和HBVDNA水平出现异常变化时,做肝脏组织活检。所有患者常规术后拉米夫定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2004年4月-2005年12月2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我院进行了肝移植治疗,其中12例为乙肝肝硬化,8例为乙肝慢重肝合并急性肝衰,术后3例死于移植肝无功能,3例失访,14例随访了60-84个月不等,术后1年内,有6例患者出现乙肝病毒变异,其中3例病理证实乙肝复发,且均为乙肝慢重肝合并急性肝衰患者,2例术前HBVDNA分别为〉10^2copies/mL、〉10^6 copies/mL,另外3例乙肝肝硬化仅仅表现乙肝病毒变异,无肝炎复发。结论肝移植术后接受拉米夫定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者,病毒变异是乙肝复发的主要原因,慢重肝合并急性肝衰、术前HBVDNA阳性的病人,随访时应该特别注意术后乙肝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急性肝衰时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率、时间和致病菌,以建立更合理的抗菌治疗,本文对50例急性肝衰病人作了细菌性感染的前瞻性研究。病人和方法男20例,女30例,平均年龄35.2岁。39例由扑热息痛引起的肝坏死;8例病毒性肝炎(5例非甲非乙型肝炎,2例甲型肝炎,1例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3.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物质能量代谢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是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由于长期慢性疾病过程患不同程度地伴有营养不良或营养代谢失衡。有关慢性肝病能量代谢的献报道国内很少,国外主要针对酒精性肝病进行能量代谢研究,我国以病毒性肝病居多,有关慢重肝能量代谢研究少见报道。我们设计了前瞻性研究课题,对55例慢重肝患的能量代谢状况做了调查、测定和分析,冀期对慢重肝膳食摄入情况及能量代谢特点获得整体、全新、客观的认识,提高慢重肝诊疗的科学严谨性,提高患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曾有人报道急性输血后或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慢性肝炎和献血员中存在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但对暴发性肝炎时 HCV 感染的资料尚无报道。本文首次报道了日本地区27例暴发性肝衰竭(简称暴肝衰)中病人血清标本抗-HCV 抗体的阳性情况。病人和方法暴肝衰的诊断根据 Trey 和 David-son 标准。27例中甲型暴肝衰1例,  相似文献   

5.
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有肾脏、肺脏及心脏损害,而肝功能损害易忽视,本文对65例恙虫病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状况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997年~2001年住院确诊的恙虫病人65例。其中37例无慢性肝病史,无嗜酒史及食生鱼史,检测前无使用损肝药物史,检查甲~戊型肝炎病毒标志均为阴性,可排除其它原因肝损害,定为单纯组;28例有慢肝病史,定为重叠组。65例均有野外活动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简易灵敏的过氯酸一考马斯亮兰比色法检测了119例各种肝病,30例胆道疾患及247例健康人血清酸溶性蛋白含量(ASP).急性肝炎血清ASP在正常水平,慢性肝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降低程度和顺序为: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重症肝炎。而肝癌、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病人均见升高。  相似文献   

7.
严重肝病时常表现为高氨基酸血症,芳香族氨基酸(AAA)(主要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升高;支链氨基酸(BCAA)(主要为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略降低.BCAA/AAA的正常比值为3.0~3.5,肝衰时这一比值可降至2.0以下.作者观察9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后的血浆氨基酸变化,研究其与移植肝功能状况及患者临床过程的关系.所有接受肝移植者均为晚期肝病患者.9例中3例因移植失败而再次作肝移植,其中1例存活.总计移植12次,共4例存活.术前测定血浆氨基酸浓度、胆红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硫普罗宁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酒精性肝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病人均在戒酒基础上给予肝泰乐、复合维生素及强力宁治疗。治疗组加用硫普罗宁及复方丹参注射液 ,疗程为 1个月。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 ,肝功能恢复程度及减轻肝纤维化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硫普罗宁联合丹参治疗酒精性肝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关于HCV和HEV在暴发性肝炎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明确,本文旨在对此作一调查研究。美国Miami大学肝病中心自1983至1991年共收治17例零星急性肝衰竭病人。这些病人均排除了急性甲型、乙型、CMV、EBV和HIV感染,也排除了药物、自身免疫和Wilson病所引起的肝衰竭。故可归类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合并肝衰竭。对这17例病人的血清和肝组织作了有关HCV和HEV的病原学检测,以确定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代谢性肝病的发病状况,比较研究几种代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特点。方法收集行活体肝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肝穿)的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血色病、糖原累积症、先天性肝纤维化、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及遗传性脂类代谢性肝病等几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性肝病病例共150例,进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血清生化检测及肝穿。结果150例遗传代谢性肝病患者发病年龄为(10.50±8.14)岁,男女之比为7:3,其中肝豆状核变性84例,糖原累积症42例,遗传性血色病4例,遗传性脂质代谢性肝病4例,先天性肝纤维化14例(其中3例伴Caroli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2例。77.33%的遗传代谢性肝病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其临床表现多为非特征性改变,临床初诊正确率仅为16%。遗传代谢性肝病肝纤维化普遍发生,尤以先天性肝纤维化和肝豆状核变性的肝硬化发生率高、纤维化程度重,炎症活动度则除肝豆状核变性以外,其他遗传代谢性肝病的炎症活动度均较低。结论遗传代谢性肝病发病年龄低,临床表现多为非特征性,肝纤维化发生率高、程度重,提示临床对于遗传代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防治应充分重视,提早进行。肝穿是确诊遗传代谢性肝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2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19例乙肝、3例非甲非乙肝)病人的PⅢP值均升高。其中9例肝功恢复正常者,PⅢP值于6.5个月内均降至正常,而13例转为慢活肝者却持续升高。另外13例慢迁肝病人的PⅢP值也基本正常。统计学处理发现。正常对照(38例)与慢活肝之间和慢活肝与慢迁肝之间,有非  相似文献   

12.
肝肾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义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以国际腹水协作组1996年的共识为准:HRS是合并门脉高压慢性肝病的肝衰晚期的功能性肾损害,急性肝衰也出现HRS。诊断的基本标准是血清肌酐>1.5mg/dl(132.6μmol/L)、肌酐清除率  相似文献   

13.
据文献报道很多药物可引起肝炎。作者首次采用病例对照法研究常用抗生素与急性肝炎之间的关系。所用资料取自美国医疗救助药物分析监测系统的计算机网络(COMPASS)。受试者均在1980~1987年间住院诊断为急性肝病的≥20岁患者,经最后核对、排除各类非药物性急性肝病后,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病例为107例(病人组);另随机选择年龄、性别相配对无肝病记录  相似文献   

14.
我院采用2—氰基丙稀酸酯类化合物,使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症共20例,其中5例急诊手术止血,死亡6例,均为肝功能Ⅲ级病人。此术式需同时切除脾脏或结扎脾动脉。术后急性大出血5例病人全部止血,2例因肝衰死亡,其余患者术后1~2年未见上消化道出血者。但栓塞术后门脉压平均升高5~  相似文献   

15.
色氨酸耐量试验对临床慢性肝病有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朱舜时等建立的色氨酸耐量试验,对临床49例肝病患者与16例正常人进行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1.1.1 肝病组:49例肝病患者,其中22例经肝穿组织活检证实确诊,其余均依据影像学、血清学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分为:(1)急性肝炎6例,男4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经肝活组织检查的病人104例,其中肝病患者80例,正常对照组24例,以肝脏超声显象检查作前瞻性研究,以估价超声检查对肝病诊断的正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全面的临床检查及血液学试验,包括血象、转氨酶,硷性磷酸酶、γ-谷氮酰转肽酶、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血清蛋白电泳等。肝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照组24例肝组织学正常,80例肝病者诊断为肿瘤20例,肝硬化20例,肝炎9例,血管病变4例,脂肪性变和/或纤维性变22例,局限性良性病变4例及药物性肝内胆汁郁积1例。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病病理及诊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和程度变化很大,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者,为急性肝损伤。而我国以第一次发病,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内的肝损伤为急性,发病两次以上或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者为慢性。急性药物性肝病包括急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急性脂肪肝和混合病变等。慢性药物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慢性肝内胆汁淤积、肝血管病变、肝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1]。一、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一)肝细胞毒损害1、肝炎很多药物可引起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以异烟肼、氟烷最受重视,造成肝炎…  相似文献   

18.
广州地区肝病患者肝组织中SEN-V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不同肝病患者肝组织中SEN-V的检出情况。方法:由GenBank下载SEN-V序列,自行设计原位PCR引物,检测20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SEN-V DNA。结果:在6例非甲至非戊型肝炎患者中发现2例SEN-V DNA阳性,该2例均为急性感染病例,另外8例乙型肝炎及6例其他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Dubin Johnson综合征1例,脂肪肝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药物性肝损害1例)SEN-V DNA检测阴性,SEN-V DNA主要散在分布于胞浆,部分在胞核内及汇管区,有细胞融合现象,阳性细胞占总细胞的3%-10%,结论:广州地区急性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病例肝组织中有SEN-V DNA存在,该病毒可能引起肝损害。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散发性肝炎的重要原因。 HCV感染常不引起暴发性肝炎,在原有慢性肝病的肝移植病人或合并HBV感染者常有严重的急性HCV感染。急性期HCV感染通常较轻,但其危害在于有较大比例的病人进展为慢性肝病,并伴有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危险。一组135例输血后肝炎的研究显示77%发展为慢性肝病;65例病人作肝穿刺,在平均随访7.5年后32%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20.
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只是相对地有效,因为它对相当大部分的病人并不长期有效。本研究目的为评估在西西里确定与HCV有关的慢性肝病对IFN治疗反应中HCV病毒血症、基因型及肝组织学的相对作用。 病人与方法:10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抗HCV抗体及HCV RNA均阳性,其中73例为慢性肝炎(13例轻度活动、23例中度活动、37例重度活动)及27例肝硬化,均经肝活检证实属代偿期。血清HBsAg、抗HIV及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均阴性。病人至少六个月ALT持续超过正常上限两倍。均无输血、药瘾或酗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