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辨析《内经》、《伤寒论》“癃”、“淋”两字音义异同,在运用音韵学方法考证有关古代文献及避讳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内经》的“癃”系避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为《伤寒论》的“淋”;汉代“癃”与“淋”读音极为相近,南北朝以后,两字读音区别较大,语义也产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陈贞民 《国医论坛》2004,19(1):45-46
“者”、“所”是两个很有代表性的文言虚词,在《医古文》中频频出现,并在不同的文言环境中,用法灵活、异同难分。笔者将其归类、比较,概括出用法规律,希望能对爱好古籍的读者有些许教益。  相似文献   

3.
“泣”是《内经》中常见的字,其用法主要有二:一是指涕泣而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上虚下实,涕泣俱出矣”。又如《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这里的泣很明显是指眼泪而言。二是在《内经》中,还见另外一种用法,即常与“凝泣”“血泣”并用,而且颇为多见,尤其多见于《素问》。《素问·五脏生成》凡二见,如“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血……凝于脉为泣”。  相似文献   

4.
说“邪”     
邪,乃一多音多义字,古籍中应用甚多;《内经》中用法亦同,但其中之组词更灵活多样。对“邪”宇及其多变的组词的分析、探索,可得知《内经》认为疾病的原因是“邪”,完全摆脱了鬼怪为患、天谴神罚、祖宗作祟之类的概念了。 一、古籍中“邪”字义 1.音斜,亦作■。《说文通训定声》:“邪,假借为■。”《广韵》:“邪,不正也。”《新书·道术》:“方正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故《论语》曰:“思无邪。”《书经·大禹谟》:“去邪勿疑。”循着这种含义,又指四时不正之气,能伤人致病者。如《急就篇》:“灸刺和药逐去邪。”《广韵…  相似文献   

5.
“逆治”、“从治”法是《内经》提出的治疗原则之一,其作为“正治”、“反治”法指导临床选方择药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已为人熟知,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两版教材都较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中医临床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也无一不用,然这只是《内经》“逆治”、“从治”法中的一种意义,观《内经》论“逆治”与“从治”还有两种含义,试论述如下: 一、调理气机中的逆治与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得者,治有疗效谓之得。《标本病传论》说:“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即谓之有治本、有治标而病愈者,可为证。《经》问曰:怎样使气机调畅而  相似文献   

6.
<正> “正气”一词出自《素问遗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灵枢·刺节真邪》中言:“正气者,正风也”。对于“正气”的解释,明·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言:“精气即正气,乃谷气所化之精微”。而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对“正气”一词未作解释,只是引用《内经》原文。从《内经》原文上讲,“正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以及卫外抗病作用,二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正常气候。古往今来,众多的注家,对《内经》“正气”一词的注释大都相同,众所周知。近年来,本人重读《黄帝内经太素》一书,究其原义,对“正气”一浯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正气”一词的含义中具有免疫力的概念,下面依据古籍原文释义,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7.
“神光”一名,出于明代眼科医家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一书。其“目为至宝论”中说:“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据此,“神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视物辨色的功能。《内经》中将视功能称之为“精明”。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由此可知,“神光”和“精明”概念相同,乃是两种不同之提法罢了。探讨“神光”的产生,也就是研究中医对视觉功能的认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眼的视觉产生,多从血、精、气三个方面论述。惟《审视瑶函》在论述“神光”时,突出火字。傅氏认为:“夫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从生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虚词中,用法之复杂,变化之多端者,当首推“者”和“所”。“者”、“所”之多变,集中地表现在由它们所组成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若不洞悉这两种结构,而要驰骋于古汉语天地,则是难以想象的。为了掌握它们的规律,现将“者”、“所”结构及其异同,作如下举例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内经》用字极为深奥,往往一字多义,“脉”即其中最常见的,多义字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用法,对于理解,引用原文是至关重要的。“脉”字大体上包括脉管及经络两方面内容,在两方面中又衍变出多种含义:1 从脉管方面看1.1 从生理角度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脉者,血之府也。”及《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这两条经文所说之脉皆人体生理上的脉管。有的直接可以见到,如《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汪机也认为:络脉,血脉也,非十五络之络。这里所谈之脉都指脉管。1.2 从病理角度  相似文献   

10.
“精”是《黄帝内经》中出现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仅《素问》81篇就达140余次,而且义项颇多。既有与文学经典中相同的用法;又有古医籍本身特有的含义。为了正确理解原文经旨。笔者现数列《黄帝内经》中“精”的不同义项,用法分析如下,供读者参考。一、“精”字的渊源《说文》云:“精,择米也,从米青声”寥寥几个字,便点出了“精”字的造字本义和形声结构。这在古文典籍中是不乏其例证的。如:司马云:“简米曰精,简即柬俗作(?)者是也。”如:《庄子人世间》曰:“鼓(?)播精”。即用小簸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现仅就(内经》中的“能”字探析如下。据初步统计,“能”字在《索问》八十一篇中有156处,《灵枢)}八十一篇中有138处。其用法和含义是多样的。“能”字读音为neng,象形字,本义为传说中似熊的一种兽。《康熙字典》引《说文》曰;“能,熊属,足似鹿,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者称能杰也。”熊乃兽中猛兽,因其体态强壮、力大无比而被喻为力量的象征,借此来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时,其本义发生了转移,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引申义,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且用作名词“能”字作名词用,根…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阳明脉解篇》中的“四支者,诸阳之本”一句,历代医家有不同认识,如王冰解释为“阳受气于四支,故四支为诸阳之本”;高士宗则从经络循行的角度去解说。另一种认识以为它是本末倒置,而应是诸阳为四支之本。即“四支者,诸阳之本”的“本”字系“末”字之误。最近又有一种新的解释方法是从改变语法入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7期苏礼、洪文旭撰写的《“四支者,诸阳之本”疏证》一文即是此种方法。该文认为:从语法看,《内经》中的“之”字,常见两种用法,一作代词,一作助词。因此,在“……者……之……也”这一句式中,往往也有两种含义。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句中的“之”为助词,作“的”字解。但《灵  相似文献   

13.
浅谈“络脉”和“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和“脉络”是中医学中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从“脉”字内涵及其演变过程比较分析认为,“络脉”和“脉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络脉”是“脉”的次级概念,具有经络之络和血脉之络的双重属性。《内经》将“脉”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脏器,单独论及“脉”时指的是血脉,而“脉络”一词出现在《内经》后的著作中,继承了《内经》中的论述,指的是血络,是血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各级分支。  相似文献   

14.
中医“筋”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生理病理特性。“筋”早在在《易经》中已出现。《灵枢》把筋归于“五体”之一,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宗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为前阴之代称,广义者指诸筋所聚之处。爪甲在解剖组织虽不能与“筋”完全等同,但因其在功能上与筋具有统一性。可以归属于中医“筋”的范畴,其发生病变时可以考虑从筋论治。  相似文献   

15.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而《内经》之言命门,约有三处,但均系指晴明穴位,为太阳经气所结之处,此与后起之“命门学说”显然有别。自《难经》创“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右肾命门论后,命门之说则大倡,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尤盛于明清。如有李梃的“右肾命门说”、程知的“包络命门说”、赵献可的“走马灯”、张景岳的“其水真火论”、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等,使后世医家对左肾右命门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由于命门学说对临床医学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且与三焦等学说一样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纲要》说:“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叫做‘重言’,又叫‘重言形况字’我们叫它做‘重言词’”。《内经》中重言词应用很广,计有一百余。《内经》古奥晦涩处,有的是与这些词有关。为对学习研究《内经》有所裨益,本文将《内经》重言词归为以下几个方面试作浅  相似文献   

17.
谈谈《内经》的“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汗的论述虽不多,但就汗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医家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仅就《内经》中有关汗的内容阐述如下: 一、《内经》中“汗”的概念《内经》中关于“汗”的记述,散见于《素问》、《灵枢》各有关的篇章中,概括之可有: (一)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  相似文献   

18.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相似文献   

19.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在临床上有分别温寒和清热的作用,前者能使患者产生热感,后者可以产生凉感。兹将临床运用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手法的沿革与操作方法针刺能产生寒、热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虛乃寒也。”又说:“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内经》中虽没有“烧山火”与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来,谈“气”者甚众。从总体来看,前贤所论未逾越《内经》的范围。笔者粗读《内经》有年,于“气”字含义上作了整理分析:《内经》中出现的“气”字,计《素问》1860处,《灵枢》1140处,共3000处(不包括篇名中的“气”字19处)。兹从三方面论述。一、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内经》中绝大部分的“气”字是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约占所出现“气”字的96.5%。(一)“气”原为氙氲上升的云气、水汽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考证:“气,云气也。”气即漂浮于空中构成云彩的水汽。《灵枢·五癃津液别》:“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溺与气”之气即水汽。《内经》在论述人体之气时援用了这种概念。如《灵枢·脉度》:“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这种溉濡脏腑、腠理之气与濡润万物的雾气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