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EGFR、Ki 67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在该病发生、恶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鼻腔、鼻窦17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2例鼻息肉、7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所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GFR、Ki 67蛋白的表达。 结果:EGFR与Ki 67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χ2=6.708, P=0.035;F=12.87,P=0.001?6)与鼻息肉组织(χ2=7.937,P=0.018?9;F=17.50,P=0.000?6)。EGFR在内翻性乳头状瘤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χ2=0.000?2, P=0.989?6),Ki 67在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鼻息肉组织(F=6.45,P=0.017?2)。结论:Ki 67的表达可作为反映鼻腔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EGFR过度表达可能是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为鳞癌的早期事件,但与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Ki-67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SIP)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i-67在25例SIP、1例SIP伴癌变和6例鼻息肉(NP)的表达,用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光密度测量,同时对SIP患者进行随访,分析Ki-67的表达与SIP临床分级、组织病理及预后是否有关。结果:Krouse分级与组织中Ki-67的表达无关(P>0.05),Ki-67在SIP组中的表达高于NP组(P<0.05),而低于癌变组(P<0.001),Ki-67在SIP复发组和无复发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67可能在SIP癌变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其与SIP的临床分级和复发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汕头地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蛋白的表达,并探讨HPV在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49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1例鼻慢性炎症及鼻炎性息肉石蜡标本进行HPV(广谱型)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①HPV蛋白在鼻腔、鼻窦单纯内翻性乳头状瘤和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乳头状癌两组中均有表达,总HPV阳性感染率为34.7%(17/49),而11例鼻慢性炎症及鼻炎性息肉组织中均无表达。②HPV阳性感染率在34例单纯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为38.2%(13/34),在15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乳头状癌中为26.7%(4/15),其组间的HPV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③鼻慢性炎症及鼻炎性息肉组与鼻腔、鼻窦单纯内翻性乳头状瘤和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乳头状癌组组间的HPV阳性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可能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乳头状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癌变过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癌食管癌缺失基因1(DLEC1)表达及其甲基化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与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30例NIP组织作为NIP组,20例鼻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DLEC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EC1和Ki-67的表达。结果 30例NIP组织中DLE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比例为43.3%,高于正常组织(2.0%)(P?<0.05);NIP组DLEC1失表达率为76.7%,高于对照组45.0%(P?<0.05);NIP组Ki-67阳性表达率为60.0%,高于对照组10.0%阳性表达率(P?<0.05);NIP组织中DLEC1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DLE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NIP患者中表达较高,DLEC1在NIP中表达下调且与Ki-67呈负相关,DLEC1表达缺失可能与NIP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OX-2蛋白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NIP)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该病恶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72例NIP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测量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AOD),并取10例下鼻甲组织做对照。结果 NIP组织中AOD高于正常鼻黏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烟、Krouse分期有关(P<0.05)。结论 COX-2与NIP的发生及其恶变有一定相关性,抑制COX-2的活性及戒烟对预防NIP的发生及恶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在历史文献中有多种名称:Schneiderian乳头状瘤、乳头状鼻窦炎、上皮内翻性鼻息肉、良性移行细胞新生物、上皮乳头状瘤、移行细胞乳头状瘤、鳞状乳头上皮瘤、乳头状瘤病等。现多称其为内翻性乳头状瘤。NIP通常被认为是起源于鼻腔、鼻窦粘膜的上皮源性肿瘤。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过敏、环境致癌物、慢性炎症、遗传、细胞代谢异常和病毒等因素有关。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男女比例为3:1到5:1。发病率约占鼻部肿瘤的0.5%-4%。早在1854年和1855年,Ward和Billroth最早分别报道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7.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病病毒(HPV)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中的表达及其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18例正常鼻腔黏膜(NM)、15例鼻鳞状细胞癌(NSCC)组织中Livin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Livin和Cyclin D1在NM、NIP、NSCC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两两对比,其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NIP中Livin和Cyclin D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Cyclin D1均参与NIP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在NI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鼻内窥镜下对6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随访18个月-4年,1例局部复发在内窥镜下2次手术,5例未复发。介绍了手术方法并对内窥镜手术的适应征,禁忌证及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中的表达及其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38例正常鼻腔黏膜(NM)、17例鼻鳞状细胞癌(NSCC)组织中SDF-1和CXCR4的表达.结果 SDF-1和CXCR4在NM、NIP、NSCC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两两对比,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DF-1和CXCR4在NIP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SDF-1和CXCR4均参与NIP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在NI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EBV和P53蛋白在在国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I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例IP,1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IPwithdysplasia,ID)标本进行EBV和P53蛋白检测。结果31例IP中无P53蛋白阳性,10例ID中P53表达4例(表达率为40%)。EBV在31例IP中表达12例(表达率为38.7%),在10例ID中表达3例(表达阳性率为30%)。结论P53基因突变在IP中不表达,在ID中部分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及鼻息肉(NP)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免疫组化法检测34例NIP、25例NP组织及1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后需切除的下鼻甲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染色阳性率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息肉、下鼻甲粘膜中分别为79.4%、56.0%和16.67%,VEGF在NIP和NP的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均显著高于下鼻甲组织,VEGF在NIP的表达显著高于NP,两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对NIP、NP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可能参与了NIP、NP的发生、发展过程。VEGF在NIP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NIP区别于鼻息肉的重要组织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家族成员中的 MMP- 2和 MMP- 9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 15例鼻息肉组织中 MMP- 2和 MMP- 9的表达。结果 :MMP- 2和 MMP- 9在细胞浆染色最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和鼻息肉组织中 MMP- 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6 .6 7%和 4 6 .6 7% (χ2 =0 .4 0 2 ,P >0 .0 5 ) ,MMP- 9阳性表达均为 80 .0 0 %。结论:MMP家族所致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增高可能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对骨的破坏力上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研究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16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诊、观察1~5年。结果治愈128例(80%),复发24例(15%),恶变8例(5%),复发与手术后残留有关,恶变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良好的疗效。手术的熟练程度、肿瘤彻底切除、术腔定期复查处理是防止复发恶变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彻底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瘤(IP),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 21例鼻腔鼻窦IP施行以下术式摘除肿瘤;鼻侧切开6例,柯-陆术式5例,鼻腔径路3例,鼻内窥镜手术7例。结果 术后随访12-38mo,21例中复发5例(23.8%),癌变1例(4.7%),治愈率76.2%。结论 应根据肿瘤范围采取不同术式,术中辅以电刀电凝可减少复发。经鼻内窥镜手术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综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照组25例采用鼻内镜下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观察组25例采用鼻内镜下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同时联合切缘微波凝固,术后平阳霉素明胶海绵贴覆术腔。结果:术后随访20~3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8%(2/25),对照组复发率36%(9/25),两组复发率比...  相似文献   

17.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的良性病变,占鼻肿瘤的0.15%~4%,具有侵袭性、高复发率(6%-48%)、易恶变(7%-27%)和转移及多中心的临床特点。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其发病机制和癌变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近几年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恶变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鼻腔(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鼻内窦窥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方法:对5例行鼻内窥镜手术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鼻内窥镜下行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鼻腔外侧壁部分或大部分切除,清除窦内病变粘膜。5例患者术后0.5-2年随访,仅1例复发。结论:鼻内窥镜手术可较好地完成鼻腔、鼻窦 内肿瘤切除,创伤轻微,视野清晰、易清除病变,保留正常功能,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9.
邓志华  覃纲 《吉林医学》2014,(7):1364-136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方法:选取66例NIP患者,对比分析鼻内镜手术如单纯中鼻道开窗,中、下鼻道开窗,中鼻道开窗加泪前隐窝入路等,鼻内镜下联合柯-陆手术,鼻内镜下鼻外入路手术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以及随访复发率。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鼻外入路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大于其余两组(P<0.05)。三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分级的增加,复发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对Ⅰ、Ⅱ级NIP的患者应提倡鼻内镜手术,Ⅲ级及病变范围较大患者应联合柯-陆氏手术或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